摘要:農村金融是農村市場體系的核心和主導力量,表現為農業資源配置方面的先導、運載和杠桿效應。1978年以來,隨著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其功能逐漸異化。為攫取農村資金,嚴重損害了農村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傮w上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績效是低下的。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制變遷;績效
一、農村金融市場與農業發展
農村金融,即與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密切關系的資金融通體系和相關活動的總和。就資金流動取向看,農村金融不僅包括農村范疇的資金融通,也涵蓋農村與外部體系的資金融通。因此,廣義上的農村金融體系包含了直接借貸、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三類資金融通組織和活動。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金融是農村市場體系的核心和主導力量,在根本上決定了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表現為農村金融體系在農業資源配置方面的先導、運載和杠桿效應。具體體現:一是農村金融具有資源整合和聯結功能,不僅是農業基本生產要素和內生資源的聯結手段和分配途徑,而且已構成農村再生產的基礎條件和必要保障;二是金融市場的完善為農村商品、勞務和要素市場的形成和擴展提供了可能,促進了農村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并日益強化,共同提升了農村商品化水平,這對處于轉軌過程中的中國農村經濟意義重大;三是就金融業本質職能看,它既可以集中閑散資金,形成可用于投資的儲蓄,又能夠通過規模效應提高投資效率,從而促進農村產業資本積累;四是在利率機制作用下,進入金融市場的資金可獲得較高收益,從而促進整個農村社會乃至外部資金的配置效率;五是對于農村企業和農戶來說,借助金融市場而獲取的信貸資金,能夠支持其從事更多產業的投資或更大規模的生產。
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學術界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一直持懷疑乃至否定態度。1973年,羅納德 I.麥金農和愛德華 S.肖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改變了這一傳統認識。他們的研究證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落后恰是因為金融市場不發達,即“金融抑制”,必須通過“深化金融(Financial Deepening)”才能破解困局。在不健全的金融市場中,扭曲的配置機制會導致資金流向擁有“特權”但并不具備較高利用效率的利益集團,而大量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卻被排斥在金融體系之外,只能借助于“內源性融資”。有限的資金和良好的投資機會相互分離,必然抑制經濟發展活力,導致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能力低下,農村資本積累也舉步維艱。
國內學者也就金融市場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談儒勇等人的實證研究證實,中國金融市場發育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就說明我國金融市場發揮了推動農村發展的作用,而農村金融中介體的成長速度也將直接影響未來農村實體經濟的增長。曹嘯、吳軍的定量研究表明,基于格蘭杰檢驗的金融業的確構成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但是,這種作用機制的發揮主要在于金融市場數量上的擴張,而非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這一方面解釋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粗放”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金融市場發育還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農村則尤為明顯。
二、農村金融體制變遷軌跡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初始、發展和逐步成熟階段,整個過程表現出明顯的“路徑依賴”特征。
(一)改革開放以前的農村金融體系
1978年以前,農村金融活動基本上由中國人民銀行獨家壟斷,這是因為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村對金融服務的要求相對單一,幾乎沒有市場化的信貸行為,因此并不存在對商業化銀行的大量需求。
盡管在1958年之后,我國仿照蘇聯金融體制建立了農業合作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但很快就被關閉,后者甚至歷經三次成立、三次撤銷。地處基層的農村信用社則基本上偏離了合作經濟組織職能,大部分時間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的派出和辦事機構。1958年以后,人民公社接管農村信用社的具體業務后,信用關系不復存在,資金使用十分混亂。1977年,國家將其與銀行營業所合并,至此農村信用社正式改變了原有屬性,成為官辦銀行。總之,改革之前高度統一、以行政管理為主的農村金融體制是特定制度環境下的產物,反映了集權計劃經濟對現代金融市場活動的排斥和壓制。
(二)改革開放以后農村金融體系的初步形成
1979年3月,國務院批準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建制,在全國范圍內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多層級的分支機構,并授權其管理農村信用合作社。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廣泛,不僅辦理一般的農村存、貸款業務,而且負責鄉鎮工業、農副產品收購以及供銷合作社的信貸支持。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還成立了農村信托投資公司,部分發達地區還出現了多種類型、機制靈活的鄉鎮金融服務機構和合作基金會,在農村商品經濟推動下,民間信用由“互助性”演變為“贏利性”。與此同時,農村社會性集資、商業和消費信用也蓬勃發展,由此形成了在中央銀行領導下,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主導、農村信用社為基礎、其他金融服務機構為補充的層次分明、較為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盡管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農村金融水平還比較低下,但對改革初期的農村經濟復蘇和產業轉型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
(三)20世紀90年代初期啟動的農村金融體系深化改革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步入深水區,自1992年起,再次啟動了農村金融體制深化改革戰略,其主要內容:一是全面改組農業銀行,將其轉為商業型銀行;二是1994年,正式成立農業發展銀行,專門承擔政策性金融服務職能,其主要業務范圍包括:籌集和配置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撥付,以及面向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服務等;三是199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規定》,旨在推動農村信用社的獨立化、商業化改革,恢復其“合作制”性質,并逐步將其改造為由農戶入股、由農民自主管理、為參股農戶服務的合作型金融機構。
經歷此輪改革后,農村金融機構實現了專業化分工協作,業務范圍重疊度明顯降低。農村信用社居于最基層,主要提供農戶小額貸款服務;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有商業銀行,承擔鄉鎮企業發展資金、農業生產資料貸款等綜合性信貸任務;農業發展銀行則重點服務于糧食、農副產品生產領域,提供糧食收購資金和區域性農業開發貸款。在整個農村金融體系中,農村信用社覆蓋范圍最為廣泛,與農民關系也最為密切,因此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機構。
三、農村金融體制變遷的績效考察
(一)農村經濟金融化水平穩步提升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農村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表現為金融資產總量增加、結構改善以及金融相關率上升等。
就農村金融資產總量來說,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間增長了119倍,達到35936.59億元,且內部各項資產額呈均衡、穩定增長態勢。在農村金融資產內部結構變化上,農戶個體儲蓄和持有現金量實現了與經濟發展同步的增長速率,逐漸成為農村金融資產的最大占有主體。這一方面表明農戶個體資產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證實了這一群體對農業經濟和農村金融化所做出的貢獻十分巨大。另外,在資產金融化、證券化的催化下,農業上市企業逐漸增加并呈穩步增長趨勢,2002年市值總額達到824.8億元,占農村金融資產總量的2.3%。

金融相關率(FIR=金融資產/GDP)是評價經濟金融化程度的優選指標。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金融相關率迅速提高,1978年、1986年、1993年、2002年的農村FIR分別為29.6%、62.4%、117.9%和223%,年平均增長率為7.7%,這主要源于農村金融資產的擴張速度遠高于同期農村GDP增速。農村FIR快速增長的動因,既包括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收入增長,也有金融體制改革效益釋放以及農民財富的資產化等因素。但是,與同時期的國內FIR相比,農村FIR指標又明顯偏低,這說明在金融化發展速度和水平上,農村經濟與整個國民經濟相比是嚴重滯后的。從表1可以看出,這種差距還在不斷擴大。
(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績效整體偏低
改革開放以來,部分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如蘇南地區,不僅存貸款總量和金融機構效益實現持續性高速增長,其信貸資產質量和抗風險能力也不斷提高。但就全國范圍來看,農村金融服務能力與需求之間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嚴重限制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能力。總體上看,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績效是低下的,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農村金融體系未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從名義總量上看,1981~2003年,農業投資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但缺口巨大?!鞍宋濉逼陂g,農業投資年增長率甚至出現下降態勢,經歷短暫上升后又陷入徘徊,至1997年達到最低值(-8.71%)。進入新世紀后,農村投資有所好轉,但依然沒有恢復到前20年的平均增長率(16.25%)。資料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起,資金缺乏已成為制約農業基礎建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瓶頸”,農村金融體系日益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
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在1978~2003年的經濟轉軌時期,由國家主導的農業信貸體系在加強農業投資方面缺乏足夠的動力和效率,此外政府面向農村的政策性信貸供給不足,干預措施的力度和效果均不明顯,造成農村金融部門配置效率總體上較低?;陲L險意識和贏利需要,自1996年起,農村金融機構普遍調整貸款結構,涉農比重大大降低,大量資金流向城市和非農部門。2003年,農村信用社的小額涉農貸款覆蓋面僅為25%,大多數農戶的資金需求未能及時得到滿足。
(三)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
就本質屬性和功能而言,在整個經濟轉軌時期,農村金融體系不但未能有效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而且逐漸異化為攫取農村資金,為城市和非農產業提供金融支持。這種針對農村的“抽血”行為是對金融機構市場功能的侵蝕,嚴重損害了農村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導致嚴重的“三農”問題。造成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對農村金融機構功能定位和改革干涉過多,制造了大量的尋租行為,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機制難以發揮作用,運行效率低下;二是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競爭,1996年推行的農村金融改革反而弱化了競爭力度,各金融機構固守自身業務領域,相互間沒有交叉,無法有效提升農村金融效率;三是農村機構脫離農村傾向明顯,農村經濟逐漸被“邊緣化”。
總之,隨著商業銀行涉農信貸業務的逐步撤銷、農業發展銀行由綜合性向單一性的職能轉化以及農村信用社定位和體制改革的反復,農村金融體系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功能和力度被大幅度削弱,已無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說,1996年以來農村經濟的緩慢增長以及農村事業發展的停滯,很大程度上緣于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負效應。
參考文獻:
[1]單吉坤.農村金融市場的功能與金融深化[J].學術交流,1999(06).
[2]施威,蔡玉葉.1978年以來農業制度變遷的動因研究:以蘇南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4(05).
[3]韓俊.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4]施威,張璇.中國農業科教體系演變、績效與未來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4(12).
[5]施威.70年代末以來農村市場機制構建及其績效表現[J].農場經濟管理,2014(02).
[6]吳曉靈.重構農村金融體系支持縣域經濟發展[J].中國金融,2003(10).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4SJB071)。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