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討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的影響機制。在此基礎上,以廣東莞韶產業轉移園為例,針對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進行SPSS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自2008年莞韶產業轉移園進駐后到現在,產業轉移園對韶關城市交通起到了推進作用,并由低水平低層次的條帶狀向高水平高層次的網絡狀結構演變。
關鍵詞:產業轉移;城市交通;欠發達地區;莞韶產業轉移園
2008年以來,在“雙轉移”政策戰略的推動下,廣東省興起了珠江三角洲產業向省內粵東西北區際產業轉移的熱潮。在韶關,受惠于省內產業轉移對口幫扶的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園(簡稱“莞韶產業轉移園”)應運而生。自莞韶產業轉移園獲批掛牌成立以來,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即創下不錯的成績。2009年,莞韶產業轉移園在省產業轉移園目標考核中獲全省第二名。2013年園區一季度完成工業總產值23.83億元,同比增長27.8%;固定資產投資5.99億元,同比增長44.8%;合同利用資金14.25億元,同比增長84.5%,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向好。目前,對于韶關市而言,產業轉移園的快速發展正逐漸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引擎和重要增長極,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鑒于此,以莞韶產業轉移園為研究對象,展開產業轉移園對所在城市產業、交通、空間結構等方面的研究,顯得非常及時又有必要。然而,從已有文獻中看,關于產業轉移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園區的區位選址、空間布局及其對地方產業結構的影響上,就產業園發展對其所在城市交通結構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為此,本文以莞韶產業轉移園為例,探討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的影響機制,在理論上,可進一步充實欠發達地區“產城融合”的相關理論;在實踐上,不僅對韶關城市交通發展提出思路,而且能夠對其他欠發達地區依托產業轉移促進城市交通發展提供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一、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的影響機制
產業轉移是產業從某一地區轉移到另一地區的一種經濟過程,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從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上看,產業轉移主要表現為自經濟發達的地區流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之所以流向欠發達地區,存在著諸多影響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流空間”里,產業轉移的落腳與嵌入與產業承接地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關系十分密切,并對承接地交通基礎設施產生系列影響。首先,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起著推進作用。大規模的產業轉移,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來支撐。如果當前承接地的基礎設施遠不足以托起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當地政府則會大力投入資金建設以滿足其需要。大力建設和完善交通網,以便能促進產業生產要素的流動,減少交流的阻力,降低生產運輸成本和市場交易的成本。其次,城市交通也對產業轉移起著拉動作用。任何產業都不能脫離其他產業而孤立地存在和發展,只有那些能為發達地區轉出產業提供良好協作配套條件、交通便利的地區,才最有可能成為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基地。欠發達地區大多數處于偏遠山區,遠離經濟中心,交通受阻,信息不暢,對外聯系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和制約。因此,交通網絡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響到一個區域的地理可進入性。交通聯系方便、通暢,可達性好,則越吸引產業轉移。便利的城市交通已成為吸引產業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城市土地供應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產業轉移園區一般選擇在城市郊區,甚至是遠郊。對于位于城郊或遠郊的產業轉移園而言,其對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的影響是階段性的,具體表現:在產業轉移園創建前,城市近郊或遠郊由于地方偏僻落后,遠離經濟中心,不具備汽車站、火車站、道路的交叉點、港口、機場等交通結點。由于處于市中心郊區地帶,交通受阻、信息不暢,基礎設施匱乏,對外聯系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和制約;產業轉移園區規劃、創建時,新建道路交通、舊道改造提質被提上日程,該地區開始出現了與市中心之間較為便捷的交通線,但是郊區公路與城市中心道路的銜接不暢、地區可達性不高,道路交通密度不大,呈現出條帶狀交通結構。隨著產業轉移園的規模化發展,對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加劇,進而推動著位于條帶上的不同等級的交通站場,汽車站、火車站、道路的交叉點、港口、機場等交通結點之間的聯系會進一步加強,一個交通站場可能與周圍的多個交通站場發生聯系,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因此,在此階段交通發展呈現出具有層次特征的網絡型結構。
二、莞韶產業轉移園及其對韶關交通的影響研究
(一)莞韶產業轉移園的出現及其發展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雙轉移”戰略,東莞、韶關兩地政府聯手,共建了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園區位于韶關中心區近郊,自北向南包括湞江、沐溪-陽山、甘棠和曲江等四個片區。目前,園區落戶項目300多個,其中:投產企業205家,在建項目1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9家,其中17家為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3.8萬人。有省級工程研發中心5家、市級14家。其中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也是重要的特色產業。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并已呈現產業高端化趨勢。2011年入選廣東省十大重點產業園區。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5%,為2008年的3.38倍。完成工業增加值38.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3.5億元,稅收6.1億元。
(二)韶關城市交通發展現狀
在現代陸上交通工具出現之前,韶關交通基本上依賴北江水系和陸上公路交通。在水運上,因其臨三江,水運繁忙,廣東三大河港城市之一地位凸現;在陸運上,梅關古道等陸上通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梅關古道歷來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與華南沿海地區之間最重要的陸路通道和關口,南北交通要道,其陸上交通地位可顯而知。新中國成立后伴著韶關“小三線”工業城市的建設,大量工礦企業的入駐,推動了韶關現代陸上交通干線的興建。京廣鐵路、106國道,323國道貫穿全境,107、105國道分別經過該市北部和東南部。莞韶產業轉移園入駐后,大規模、高等級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項目應運而生,韶關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09年,武廣鐵路客運專線韶關段建成運行;2011年,韶贛高速公路正式開通;2014年,廣樂高速公路正式開通;如今,隨著韶柳、韶賀、龍汕、鷹梅粵境段等鐵路,以及韶贛鐵路粵境段、大廣高速粵境新豐段汕昆和武深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韶關現代陸上交通次級樞紐中心地位開始略顯雛形。據了解,至2020年,韶關將形成以“六高三鐵兩航”(即京港澳、廣樂、韶贛、大廣、汕昆、武深高速公路;京廣鐵路、武廣鐵路、韶贛鐵路;北江航道、韶關機場)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三)莞韶產業轉移園對韶關交通的影響
1. 莞韶產業轉移園與韶關交通發展的相關性
本文利用工業總產值、公路通車里程兩個指標分別代表莞韶產業轉移園的發展規模和韶關城市交通規模,運用2009-2013年莞韶產業轉移園和《韶關統計年鑒》統計數據,對兩指標進行SPSS相關分析。結果顯示,2009-2013年產業轉移園工業總產值與韶關市通車里程數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0.946,p=0.015<α(0.05),兩者呈現出極強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莞韶產業轉移園作為韶關市規模最大的產業轉移園區,它的成功進駐與發展帶動了韶關市城市交通的發展。
2. 莞韶產業轉移園對韶關城市交通結構的影響
莞韶產業轉移園對韶關城市交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莞韶產業轉移園促成了韶關城市交通線網和交通站場的建設,提升了韶關城市交通流量,改善了韶關城市交通條件。在2008年前,韶關市僅有京港澳高速公路、省道253和國道323這三條主要交通干道。自2008年莞韶產業轉移園進來后,2009年,位于武江區的武廣鐵路客運專線正式建成運行,韶關至廣州只需45分鐘,每天旅客流量可達5萬多人次。韶贛高速公路也于2009年開始修建,2010年建成通車。韶關市對園區百旺西路、沐溪大道、323國道等道路進行升級改造或新建快速路。如今,整個產業轉移園區,已被京港澳高速、韶贛高速、廣樂高速、省道246形成等城市外環路包圍,交通十分便捷、交通流量增長迅速。公路貨運周轉量由莞韶產業轉移園創建前的2007年23.23億(噸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161億(噸公里),增長了6倍多。客運量周轉量自2008年的18.85億(人公里),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70億(人公里),增長了4倍。二是莞韶產業轉移園推動著韶關城市交通由低水平、低層次的線狀結構向高水平、高層次的網絡狀結構空間演變。正如前文所述,莞韶產業轉移園進駐之初,韶關市呈現出線狀的交通結構。以國道323為主要的交通要道與韶關市中心連接,外圍主要有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鐵路,交通密度不大,地區較為落后,交通不暢,運輸受阻。莞韶產業轉移園的進入帶來一大批制造企業沿G323國道兩側,東南部的百旺路附近分布,呈現出略帶集聚特性的“線”狀分布特點。城市的外圍交通除了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外,已經正式通車的有武廣高鐵、廣樂高速和連接京港澳高速的韶贛高速公路。特別是武廣高鐵客運站的建立,高鐵站就在莞韶產業轉移園的附近。除了原來連接市中心與莞韶產業轉移園之間的國道323,還有新修建的韶贛高速公路、韶贛鐵路,正在新修的廣樂高速、昆汕高速、粵湘高速公路等。隨著韶關“六高三鐵兩航”骨架的形成和城市內部交通的完善,韶關城市交通已由條帶狀向網絡組團狀發展,并逐步形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
三、結論
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兩者之間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循環推拉機制。本文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著重探討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的影響機制。認為位于城市近郊或遠郊的產業轉移園,總體上對欠發達地區城市交通起著推進作用,并產生具有階段性的影響。通過運用SPSS17.0相關分析方法對莞韶產業轉移園與韶關城市交通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莞韶產業轉移園對韶關城市交通呈現明顯出正相關性。韶關市在莞韶產業園入駐后,交通基礎設施方面不斷完善,城市交通呈現出由條帶狀向網絡組團狀結構演變。
參考文獻:
[1]田豐,楊興鋒,吳超林,等.“雙轉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實踐-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調研報告[J].學術研究,2011(07).
[2]陳建軍.要素流動、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s Society[M].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2013年度規劃學科共建項目(GD13XYJ20);韶關市社科規劃項目(Z2012025);2014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410576020)。
(作者單位: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許樹輝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