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試點省份,近幾年通過發展農產品對外貿易促進了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文章在分析了近5年山西省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額與種類的基礎上,通過出口貢獻率、顯示性比較優勢等指數綜合衡量目前山西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通過分析得出山西省雖然具有地理自然優勢,但其產品開發與市場拓展較為滯后,從而弱化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競爭力。建議著重從品牌開發與加強農產品認證等方面入手,從而提升山西省農產品的對外貿易。
關鍵詞: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發展對策
山西作為我國能源大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依托其豐富的資源優勢為全國的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山西經濟也因此發展。然而長期以來以資源型發展為主要模式所帶來的弊端逐漸呈現,由此造成的產業單一、發展落后、環境污染等問題日趨嚴重。2010年,山西省被批復設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山西轉型跨越、科學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抓住機遇、尋求經濟新的增長點是關鍵。
雖然從全國范圍來看山西并非農業大省,但卻是名副其實的特色農產品大省。發展特色農產品對外貿易對山西大有可為。一方面,山西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和氣候條件使得山西農產品在數量、種類、品質上都具有較強的優勢;另一方面,對外貿易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已成為推動現代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動力。
一、山西省農產品發展現狀
(一)政策導向
山西省確立并執行“發展草食畜、優質雜糧、干鮮果、蔬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方針,并且加快了十大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的步伐,某些特色農產品已形成產業化規模。在此基礎上山西舉全省之力,提出農產品加工企業“513”工程,即作為省級梯隊重點培育的50家企業;選擇100家有一定規模、發展前景好、帶動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市級梯隊進行培育和指導;選擇300家成長性好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縣級梯隊進行培育和指導。此外省委、省政府還通過創新金融扶持、“一企一策”個性服務等政策助力山西省農產品的發展。
(二)農產品對外貿易額發展現狀
通過對山西省農業廳等部門采集數據,2009~2013年山西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到,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整體發展態勢良好,變化趨勢較為明顯。出口方面,五年期間出口總額從5732萬美元上升到1.1億美元,增幅91.9%,但每年的增長速率有所減緩,2013年僅為0.9%。進口方面,農產品進口總額從776.97萬美元上升到1.23億美元,增長483%;特別是在2013年,驟增301%。一方面反映出巨大的需求空間,另一方面受人民幣匯率與國內成本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之前,山西省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并且差額呈擴大趨勢,而在2013年山西全省進口低迷情況下農產品進口卻逆勢大增,首次出現逆差形勢。

(三)農產品進出口品種情況
1. 出口品種
農產品出口方面主要集中在干蕓豆、蘋果汁以及核桃仁。蕓豆作為山西省小雜糧的一枝獨秀在近五年出口中始終占據出口之首,目前全省蕓豆種植面積達30萬畝,其中岢嵐縣境內種植面積13萬畝,岢嵐縣地處晉西北高寒山區,其獨特的地貌環境適宜蕓豆生長,因此產量優勢明顯,實現了穩定種植面積、保證蕓豆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蘋果汁是運城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山西省出入境等部門通過技術扶持與建立果汁風險分析與預警機制等多種措施保證出口質量。
山西永濟地區曾經是公認的蘆筍優勢產區,一度占世界蘆筍貿易量的30%以上,產品暢銷歐、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受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勞動力等影響,蘆筍種植虧損嚴重,導致蘆筍罐頭出口貿易下降。
2. 進口品種
農產品進口品種方面集中于核桃,山西省是我國第二大核桃產區,其出口量居首。2013年世界核桃大會在山西汾陽成功召開,既是對山西核桃產業整體的高度肯定,又作為一個國際化平臺為山西核桃的發展搭建橋梁。由于核桃的價值決定了其必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產業發展的趨勢以及國內旺盛的需求,因此核桃作為主要的品種大量進口。
二、 山西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
(一)顯示性分析指標的選取
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主要有顯示性分析與解釋性分析,前者包括出口貢獻率、顯示性比較優勢等指標,后者主要以絕對優勢理論、波特菱形理論為代表,進行多因素綜合性評價。鑒于本研究的目的與分析對象,選取顯示性分析中的出口貢獻率、貿易競爭力、和顯示性比較優勢三個評價指標予以分析。
出口貢獻率是指某地區某產品的出口貿易額與該地區出口總體貿易額的比率。一般來講,出口貢獻率越大,則該產業對該地區的出口越重要。
貿易競爭力指數,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數,表示某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公式表示為:TC=(Xij-Mij)÷(Xij+Mij) TC=[-1,1]。該指標剔除了經濟膨脹、通貨膨脹等宏觀因素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量是多少,該指標均在-1~1之間。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該指數為-1時表示該產業只進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競爭力越薄弱;該指數為1時表示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越接近于1則表示競爭力越大。
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于1965年提出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或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最具說服力的指標。公式為:RCA=(Xij/Xtj)÷(Xtw/Xiw)
其含義是某種商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類商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 RCA 指數大于 2.5, 表示該類產品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介于 1.25~2.25 之間, 表示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介于 0.8~1.25 之間, 表示具有中等的國際競爭力;小于 0.8, 則表示國際競爭力較弱。
(二)山西省農產品競爭力整體分析
從出口貢獻率來看,山西省農產品呈逐年下降趨勢,2013年只占到全省出口總額1.38%;從貿易競爭力指數來看,2009~2011年期間TC保持在0.7以上,盡管出口貢獻率很小,但是農產品依然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而在2012年、2013年出現下滑,特別是在2013年低于平均水平,這與當年大量進口農產品密切相關。從RCA指數來看,只有2010、2012年接近于中等國際競爭力,其他時間都處于較弱地位。

三、影響山西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分析
(一)產業發展較弱,生產成本增加
從出口貢獻率來看,山西農產品尚屬“提籃小賣”階段,農產品出口比重非常小,遠低于機電、能源等其他商品。究其主要原因是山西未能將自然優勢充分轉化為市場優勢,與之對應的產業化程度偏低、產業鏈較短、附加值小。在產品的推廣與品牌建設方面同樣較為薄弱,雖然農產品種類豐富,但在全國可以稱為王牌產品卻寥寥無幾。另外受國內勞動力成本與人民幣外匯等因素影響,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逐年加大,導致農產品進口易于出口,貿易競爭力逐年下降。
(二)國際市場復雜,貿易保護盛行
受金融與需求等客觀因素影響,當前國際貿易市場變幻復雜。山西省農產品出口企業在應對國際市場與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弱。此外各國實行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同樣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日本在2006年實施《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中明確規定了對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的管理要求,并對所有農業化學品都制定了最大殘留限量標準(MRLs),涉及食品、農產品264種,美國、歐盟也要求執行可追溯制度。山西目前的農產品加工仍以傳統形式居多,特別是農畜產品在加工環節由于相應的衛生檢疫制度不夠完善、檢測技術不夠成熟,致使農獸殘留物檢測值較高,出口受阻現象時有發生。
四、對策與建議
(一)培育重點品種、完善產業發展
提升山西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遵循揚長避短策略,重點培育一批名優特產品。紅蕓豆、核桃、水果等具有相對優勢的農產品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大市場,以國際先進標準與經營方式進行推廣發展,建立具有規模的“公司+基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管理”的農產品孵化基地。同時農業部門也要對外向型農產品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與技術支撐;對現存的“螞蟻經濟”進行整合與提升,以此激發產業發展的活力,強化品牌意識、注重市場發展戰略從而拓寬農產品國際市場。
(二)強化認證意識、建立行業協會
企業積極開展GAP、有機產品等認證對于保證產品質量、提升品牌效應,拓寬貿易口徑具有良好的助推作用。據悉,部分境外認證機構在我國開設相應的認證業務,其公信力與國際認可度較高,部分證書甚至可以達到互換程度。因此政府應積極引導企業開展相應的認證工作,給予必要的政策與技術扶持。此外還要積極推進農產品對外貿易協會的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應對農產品出口的國際貿易磨擦和糾紛。同時避免企業之間因缺少協作機制而存在惡性競爭等現象。
參考文獻:
[1]孟穎卓.山西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07).
[2]韓振興.山西省農產品出口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3]張一弓,程濱,趙瑞芬,張一中.山西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發展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17).
[4]喬娟,李秉龍.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齊思媛,金劍,邵怡蘭,彭亞拉.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對我國近5年向日食品出口貿易影響分析[J].食品科學,2011(23).
(作者單位:王曉霞,山西醫科大學, 山西省人民醫院;邱服斌,山西醫科大學;王棟,山西醫科大學;楊洋,山西省農業廳、山西省人民醫院;曹愛愛,山西省人民醫院;程景民,山西醫科大學。程景民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