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面對云端時代的原住民,中職語文戲劇教學如何教、教什么應基于教學對象的學習實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四微兩辯一實踐”的教學形式,嘗試改變、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踐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
關鍵詞:翻轉課堂;戲劇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4C-0036-04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契合戲劇教學本質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它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中介。教學模式的應用要充分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和教師教學風格等要素。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風靡全球,或將成為屬于21世紀特有的課堂。翻轉課堂與戲劇教學的偶遇、交融使兩者成效相得益彰。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也稱“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在家里觀看教師制作的課堂知識學習視頻,課堂則變成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探究、運用和內化知識的過程。翻轉課堂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機結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宗旨,激發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
本文所指的戲劇教學即戲劇作品(劇本或腳本)教學,包括中國古代戲曲和中外現當代話劇、歌舞劇等。戲劇作為集文學、導演、表演、音樂、舞蹈、美術等于一身的綜合舞臺藝術,與詩歌、散文、小說并列為中學語文教材的四大文學體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與學生不重視戲劇、教學不得法、漠視戲劇等問題。如何改變因戲劇選文結構單一帶來的教學容量少、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帶來學生不愿學習戲劇的教學現狀,翻轉課堂與戲劇的偶遇,或許可讓戲劇、戲劇教學找回自己在語文教材中的應有地位。
戲劇藝術由人類文明發展而產生,它以最通俗的手法向社會昭示倫理道德、向人們宣揚宗教觀念、使人們相信生命信仰、使人們崇拜英雄形象。[2]戲劇作品有如此大的教育“魔力”,作為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戲劇作品,更是精華中的精粹,對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文化品位和語文能力大有裨益。但是現實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正確認識戲劇教學的重要意義。教師忽視戲劇作品教學或者把戲劇教學等同于小說教學,學生在教師不重視、學習壓力大的氛圍影響下,無心、無力、無法學習戲劇作品。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就像是解救戲劇教學的一劑良藥。戲劇作品的舞臺性、動作性等特征要求學生真正動起來,如果課堂上僅僅講解戲劇常識、劇情分析、人物介紹等,這與戲劇作品真正的教育意義相差甚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契合了戲劇教學的真諦,可讓戲劇教學更有戲劇味。[3]
在課前通過播放與所學戲劇作品有關的微課,可以是“一微”或“二微”或“三微”或“四微”,甚至是多微。課堂中,學生根據任務單中的任務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師生一起探討、內化、研究課文知識,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能實現個性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
戲劇教學案例分析
本文試以《竇娥冤》教學為例,以導游專業的中職生為教學對象,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設計教學,探析翻轉課堂在戲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成效。
(一)課前“四微引學”:落實知識教學,調動學習主動性
“課前四微”即按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微課、微劇、微音樂和微任務,意在將課堂知識教學前移,幫助學生了解元雜劇,為課堂中演繹課本劇做好充分準備。微課講解元雜劇體例和行當;“微劇”以動漫形式呈現竇娥冤劇情;微音樂呈現秦腔、黃梅戲等唱段,學生可感知不同語言風格的戲曲;微任務交代課堂組織形式,要求學生提出學習疑問等。教師將“四微”資料組成“微書包”掛至校網。采用“學分銀行”制度,鼓勵學生課后按要求積極主動學習,激勵學生用學習積分換取班級個人加分或獎品。
本環節,重在把文本知識圖形化和可視化,消解學生對課文學習的厭倦感,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個性化學習的同時,凸顯翻轉課堂的特有教學魅力。
(二)課中“模擬公堂”:探究合作學習,培養思辨嚴密性
模擬公堂以“申辯”和“審辨”兩個環節貫徹始末,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要求,開展探究合作學習,內化知識學習,解決疑難問題,培養思辨能力,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申辯環節:學生通過以解說導游詞的形式復述《竇娥冤》故事情節;觀看上屆學生在校園文化藝術節演出的《竇娥冤》課本劇;親身演繹課本劇“行刑”場景;比較朗讀“三樁誓愿”的賓白和曲詞部分;觀看秦腔版的《殺場》片斷五個環節。安排學生化為戲中竇娥,學生有說、有看、有演、有評、有讀、有唱,多方位地為戲中竇娥申訴,加深對元雜劇語言藝術的感知與理解,真切感受這則戲由正旦主唱的念、唱、做、科等戲曲表現形式,將課前學習轉移到課中理解,將專業技能和課文學習有機結合,掌握學習重點。
審辨環節:學生圍繞竇娥的“善”與“不善”,三樁誓愿的“實”與“虛構”,竇娥的“生”與“毀滅”三個辯題展開辨析,感知“善”在元代社會底層的無力、無望和無助,體悟中國傳統文化中弱者申冤、抵抗暴力的表現及中國觀眾在觀戲時的大團圓和懲惡揚善的審美情趣,進而感受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美學價值和作者對儒家孝義、社會公平、法制正義的呼喚。[4]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對戲曲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突破學習難點。
(三)課后“運用實踐”:學會遷移,化知識為能力
作業環節:以布置學生閱讀元曲四大家作品,結合專業課在校園文化宣傳館當解說員的作業形式,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學習,將作業以微視頻的形式發給教師,不自覺地在班級QQ群上發表學習感悟。教師把學生優秀作業掛在校網,供全班交流探討學習,并給予積分獎勵。在作業反饋中,有學生提到“當今百姓的追求與幾百年前關漢卿對社會公平和法制正義的追求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做到以古鑒今,學以致用。
三、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
戲劇教學案例的特色創新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元雜劇就像是從文學古卷中走來的一位古典美女,她娉婷搖曳,姿態翩然,而中職生對她卻是望而卻步,甚至是逃之夭夭。如何讓學生走進元雜劇,領略中國古典戲曲之美?這是本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個特色創新。
(一)實現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的特色創新
本教學設計是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的一次戲劇教學實踐探析,其主要創新特色體現如下。
1.“四微引學”方顯戲曲品貌。為讓學生感受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藝術形式,采用“課前四微”的形式,把原先的“先教后學”顛倒為“先學后用”,落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進而實現了戲曲對學生的傳統文化藝術熏陶功效。
2.“模擬公堂”回歸戲曲教學。為體現戲曲教學的舞臺表演性,課堂上用戲曲演繹的形式鋪陳教學,學生置身于導演、演員、編劇和觀眾的不同角色,實現了多重角色的轉換,使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申辯和審辨兩個環節解決文本學習重難點問題,學生獲得觀戲時的演員感和觀眾感,最后獲得審美體驗的集體感。
3.“學分銀行”推動自主學習。為激勵和督促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通過“學習積分銀行”制度,讓學生用日常的學習積分換取班級個人加分或兌換獎品。
(二)收獲重構教學模式的實際成效
翻轉課堂在戲劇教學中的應用,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從教學實踐和反饋看,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充分對話,戲劇深入學生內心,取得了不可預知的教學成效。
1.教學形式信息化。教學從開始的電化教學發展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再到當今的信息化教學、移動課堂、微課堂等,教學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本案例中,教師就是基于學生信息化的生存、生活狀態設計教學流程的,把課堂要教的內容以“四微引學”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家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把在家里學習的知識放到教室里翻轉完成訓練。這完全打破了學生學習在空間、時間上的限制,把45分鐘延伸到整個生活過程中,逐漸向“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的生存狀態轉變。
2.教學內容模塊化。以往教學內容的模塊化,每節課都是完成一個模塊,設計模塊是平面的、平行的。本案例的教學模塊則是一種遞進性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體現了學習的發展性。“四微引學”解決了元雜劇的相關知識點問題,為課堂活動打下了基礎;“申辯”環節,學生辨析竇娥人物形象,充分體驗戲劇沖突;“審辯”環節,緊緊抓住主要人物竇娥的“三樁誓愿”,以此作為教學關鍵點,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從“善”與“不善”的角度重新解讀、解構竇娥,進而把握竇娥悲劇的社會性,引發對當今社會公平、法制爭議的呼喚,實現了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以古鑒今。課內對悲劇原因的探析成為課后作業的鋪墊。本設計既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教學內容模塊的設計也體現了邏輯性和發展性的結合。
3.教學活動主體化。學生的主體性在本案例中充分得以落實體現。學生充分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有說、看、讀、唱、演、評、議、寫,教學環節十分豐富,層層遞進,絲絲入扣。教師找準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可以說,翻轉課堂的教和學成功嫁接了現代與傳統、文化與文明、學習與生活。翻轉課堂學習、情景學習、教師帶領學生的合作學習與互動學習,將成為以后學生人生中一個美好的回憶點。
很榮幸,作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戲劇教學中的運用探析,基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和實踐探索,《竇娥冤》教學案例在2014年浙江省“創新杯”和全國中職語文“創新杯”教學信息化設計和說課比賽中分別榮獲一等獎。
四、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戲劇教學的反思
戲劇教學應該如何實施,筆者認為通過《竇娥冤》教學實踐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要點。
(一)當網絡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相逢,教師要終身學習
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等是當下流行的教學詞匯。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適合運用這些教學手段或模式應根據實際情況。筆者是以職高階段唯一一個戲劇單元的唯一一篇古典戲曲《竇娥冤》作為“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實踐的試驗田。實踐證明,翻轉課堂給戲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元雜劇中涉及到的大量文化常識在課前以微課的方式呈現,學生愿意看、樂意學,比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講解要生動、高效,突破了課堂學習的時空限制,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為鼓勵部分主動性不強的學生課前自覺學習,可建立鼓勵和評價機制,本案例采用“學分銀行”的方式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灌輸了時時、處處學習的理念。因此,翻轉課堂與傳統戲曲教學的嫁接有著常規課堂不可取代的優勢。大數據時代,當技術與傳統相遇時,教學觀念轉變,模式創新是取勝之本。[5]
(二)翻轉課堂之后,教學方法的使用至關重要
縱觀古今中外知名教育者,他們提出了有效教學方法,如魏書生的“三段六步教學法”、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等等,這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傳達了這樣一個理念:教師不僅僅是傳遞教學內容,教師更應設計整個學習過程。
《竇娥冤》案例,教師設計了“四微兩辯一實踐”的教學流程,教師引導的過程就是帶動學生學習的過程。三個環節層層遞進,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發展點,從戲劇文本出發,帶領學生深入挖掘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了觀眾欣賞戲劇心理和中國傳統審美意識。課前,充分落實語文的工具性,課堂探究則兼顧了人文性,語文特性在本堂課上得以充分表現。舉一反三,以后學生在學習戲劇作品時,教師在教學戲劇時,本案例將會是一個較好的范本。
(三)戲劇教學的真諦,舞臺感、觀眾感、集體體驗感的獲得
戲劇劇本與小說、詩歌、散文的區別在于戲劇既包含人物的設計,也包含演員的設計,兩者統一在演員的表演上。李海林先生提出“讀劇本,既讀角色的命運,性格和內涵,也讀演員的表演”。[6]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要使學生化身劇中角色,獲得觀戲時的“演員感”、“舞臺感”。《竇娥冤》中的“申辯”環節,學生有說、有看、有演、有評、有讀、有唱,舞臺感十足。二是學生要跳出劇本,清醒認識自己在看戲,以看客的視角獲得閱讀時的“觀眾感”和“劇場感”。《竇娥冤》的“審辨”環節旨在讓學生獲得此體驗,落實了教學重難點。同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獲得觀戲時的“集體精神共享”,基于文本正確把握文章的思想。所以,針對學生“竇娥善與不善”、“三樁誓愿的虛與實”、“竇娥的生與毀滅”的疑惑,教師要正確引導,防止學生出現漫無邊際的解讀,從而直指文本內涵。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教海無涯。戲劇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本案例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翻轉課堂在戲劇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由原先的教授者成為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學生由接受者成為學習的主人,彰顯了學生的個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同時,翻轉課堂也打破了學校的圍墻,學習不再是局限于校園中,“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成為一種常態,這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進而構建學習型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薇.中學階段實施翻轉課堂的思考——基于學習理論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4(4).
[2]劉丹.分類文體閱讀教學設計專題講座(六)立足戲劇之本展示戲劇之美——初中戲劇單元的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2005(9).
[3]沈影紅.探索中職戲劇教學改革新路徑——讓藝術之光灑滿課堂[J].科教文匯,2014(17).
[4]宣沫.在語文活動中感受戲劇之美——對中學戲劇教學教法的幾點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3(5).
[5]左蕓.網絡環境下的戲劇教學探究[J].課外語文,2013(7).
[6]曾純會.中學語文戲劇教學方法與技巧分析[J].現代語文,2013(7).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