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跨境高等職業教育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機遇,包括可資借鑒的國際項目認證體系、允許國外大學建立分校區、建立監管章程推動聯合學位課程建設等。跨境高等職業教育指職業院校的人、知識、項目等跨越國家或地域管轄權邊境流動。跨境高等職業教育需在一定的框架范圍操作。跨境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機遇與挑戰,應探尋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跨境高等職業教育;內涵;框架;前景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4C-0021-04
在21世紀信息時代全球化教育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文化融合和經濟聯系變得更為緊密,相互交錯,從而進一步推動了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進程。筆者試從分析高等職業教育內涵與框架入手,探討跨境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跨境高等職業教育:內涵與框架
在日益復雜和多樣化的國際化場景下,全球范圍內的高等職業教育產業經歷了從重視“人”的國際流動到強調“學術”流動的兩個發展階段,跨境職業教育中“學術供應者”開始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跨境高等職業教育指的是職業院校的人、知識、項目、供應者、政策、觀念、課程、工程、研究和科學跨越國家或地域管轄權邊界流動。[1]表1展示了跨境高等職業教育寬泛的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凸顯兩個問題:第一,流動的是誰/什么——人、項目、供應者和課題/服務?第二,教育供應是怎樣流動的?流動的條件是什么——通過發展合作、學術交換以及商業計劃流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奈特(J.Knight)認為,跨境教育有兩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第一,垂直向下的發展趨勢,即由學生流動向項目和供應者流動。過去的10年中,雖然學生流動的數量呈增長趨勢,全球有410萬學生在原籍國以外學習,但跨境職業教育更強調在原籍國給學生提供外國學術項目。[2]第二,水平方向導向實質性轉變的發展趨勢,即從開展合作和進行交換向更多傾向于商業和貿易競爭模式發展。這是除大量學術交流以外的一個發展趨勢,在全球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中,其發展態勢日益彰顯。
二、跨境高等職業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跨境高等職業教育,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挑戰,同時也帶來無限發展機遇。
(一)跨境高等職業教育的機遇
在跨境職業教育供應中,師生流動和合作流動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格局組成部分,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協議中涵蓋教育領域之后,跨境國際教育供應開始飛快發展起來。對高等職業教育系統來說,這種發展帶來廣泛的發展機遇。一是為經濟發展提供機遇。外國教育供應者如能在印度建立分校,這將吸引大量外資。二是為學術發展提供機遇。主要體現在:學生入學渠道的多樣化;聯合學位的發展;資格認證的可選擇性增多;發展合作課程;形成知識生產和交換的戰略聯盟;通過各類學術和行業合作伙伴關系提升學術和應用研究能力;跨國跨學科團隊和新一代學術環境的建立等。此外,利用開放學習和遠程學習的方式,把一些有專業技術和知識儲備的領域如信息傳播技術領域開發建設成世界一流的機構。三是為跨境職業教育業務提供機遇。如在印度,有少部分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擁有海外業務,比如馬尼帕爾教育集團(Manipal group),他們與海外教育供應者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從中獲取經驗,同時投入實踐,不斷擴充海外活動項目。
(二)跨境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跨境高等職業教育能帶來很多益處,同時也存在潛在風險和運行挑戰。首先,政策不明朗導致外國教育機構運行困難。核心政策、監管機制的缺乏,以及政府對外國教育供應者明晰政策的缺失,是外國教育機構運行的主要困難。如印度在2010年提交的外國教育機構法案,國會至今還未正式通過。按照設想,一旦法案獲得通過,外國教育供應者可運行的框架將會明晰。其次,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產業的繁多的監管機構以及相關規定是其中一個最大的障礙。這是因為根據印度憲法,教育既是中央政府的問題,同時也是邦政府的問題,這就使許多投資政策進一步復雜化。最后,也有一些非政治因素的挑戰。如不同的學校校歷、學分系統和教學語言的差異。層次水平較低的教育供應達不到國際標準所要求的資質,利益驅動的教育供應只看短期勞動市場的需求,高收費導致精英教育供應不太強調對合作課程的發展和學術研究。
三、跨境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跨境高等職業教育給印度帶來了很多發展機遇,但必須建立一套能夠提升學術質量,保證體系完整性的公開透明的章程,才能有效管理。
(一)借鑒國際經驗建立項目認證體系
跨境高等職業教育供應者首先要解決的是項目認證問題。印度跨境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和其他國家跨境職業教育同樣要解決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究竟使用哪國的體系,提供的課程和資格證書是否具有合法性,是否符合學分轉換的國際標準,是否能夠被繼續教育認可,是否被用人單位認可,以及印度認證體系與國際認證體系的銜接和監管問題等。印度可學習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經驗。作為教育輸入國,這些國家已經建立起相應的認證系統,在建立國際認證標準框架方面,這些國家成為引領和借鑒模式,其所建框架結構符合當前跨境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并能應對教育國際化所面臨的挑戰。
(二)允許國外大學建立校區
印度國家大學教育和管理委員會(NUEPA)的調研表明,印度出國留學人數超過20萬,國家財政收入損失約為130億美元,要達到所定毛入學率的目標,8年內需要在高等職業教育產業額外投入1900億美元。這表明,印度需要吸引更多的外國教育機構直接投資,就目前來看,外國直接投資率非常低。自2000年以來在高等職業教育產業吸引到的投資僅為4億美元。[4]因此,印度可在國內選擇一些具有戰略性的地理位置建立國際教育中心,允許有聲譽的外國教育供應者或機構在印度建立校區。這樣,首先能夠減少部分學生以及相關外匯的流失,同時有可能吸引海外留學生來印度就讀,從而增加外匯收入。其次建立分校時,可以明確規定要與印度合作機構和行業發展科研,這對印度高等職業教育產業提升其科研能力來說也是一個機遇。
(三)建立監管章程,推動聯合學位課程建設
在過去的10年中,印度雙聯項目呈增長趨勢。學生、教育主辦機構和海外機構都從此類項目中受益,而真正面臨的挑戰首先在于誰授予學位及學分的問題,其次是解決授課、教學質量、課程內容安排、錄取標準、評價方法、學習和教學方法、教師資質方面的問題。
因此,印度首先需要強化已有的高等職業教育監管體制。盡管其監管體制的結構非常繁雜,但必須不斷優化并提升其效率,以便能明晰上述問題。其次,在聯合學位課程設計以及授課方面探索更多的路徑。因為聯合學位課程所有權歸合作雙方共同所有,由雙方合作進行課程設計,這就意味著合作雙方共同享有學生流動和學術流動機會;同時,合作雙方所在國不僅要理解彼此的文化,而且要調整國內學術質量保障體系。最后,對聯合項目和聯合課程來說,完整的法律體系保障非常重要。如知識產權問題、合作伙伴的行政責任劃分問題以及爭議發生時管轄法院的適用問題等。印度需要考慮通過雙聯課程,聯合學位、建立分校等方式提供教育的法律依據,加強政府支持力度,建立章程,簡化其監管機制,確保跨境項目高效運行。
參考文獻:
[1]Knight,J. Internationalisation:three generations of cross border higher education[C]//paper presented at 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New Delhi, India,2012.
[2]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 Highlights, OECD, Paris[EB/OL].[2012-09-11].available at: http://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2_eag_highlights-2012-en.
[3][5]Knight, J.Commercial Crossborder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Financing Higher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2006: The Financing of Universitie[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5.
[4]NDTV Profit.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 India needs more FDI: Deloitte[EB/OL].[2012-11-13].available at: http://profit.ndtv.com/news/economy/article-higher-education-sector-in-india-needs-more-fdi-deloitte-313226.
(責任編輯:方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