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以職教集團的“政校行企”一體化合作平臺為組織基礎,高度整合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各方資源,共同打造一個集創業教育、實踐、服務、孵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創業綜合服務體系,構建“政校行企”協同參與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業生態圈,探索出一條培養新型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創新創業人才;共育;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4C-0066-03
一、“政校行企”多元協同的基本
涵義及其共育創新創業人才的現實意義
(一)“政校行企”多元協同的基本涵義
1971年德國學者Haken首次在系統論中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概念,其結果是為了產生“1+1>2”的協同效應。其后,協同的思想在創新系統理論中不斷得到深化。根據研究者的總結歸納,協同創新的基本內涵指向“創新主體以利益共贏為目標,以協同合作為方式,共同構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創新系統,各創新主體組成了一個有機的、聯系緊密的整體。”[1]
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語境下,“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就是指政、校、行、企各利益主體要以利益共贏為目標,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搭建一體化協作平臺,相互結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體,以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從而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最大的效用。
(二)“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共育創新創業人才的現實意義
1.“政校行企”多元協同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有效提升育人能力的時代要求。當前,在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從規模擴張發展到了內涵提升的關鍵階段,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合作利益共同體的打造,發揮整體優勢并提高績效,是新時期我國高職院校提升育人能力的時代要求。
2.“政校行企”多元協同是我國高職院校深化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的具體實踐。體制機制創新是我國高職教育提升質量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以職教集團為組織基礎,整合政府、社會、學校的資源,充分調動校企合作各參與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企業資源、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無縫對接,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創業就業教學和實踐平臺以豐富高職院校的特色與內涵,增加其教育吸引力。
3.“政校行企”協同創新是培養創新型高技能創新創業人才的有益嘗試。我國的高等教育卻常常由于培養的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而遭到眾人的詬病。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已成為我國提高國民素質和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4.“政校行企”多元協同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短板”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利用各方渠道提供和獲取資金,通過職教集團平臺引企入校,通過學生創業項目和企業項目的深度互嵌來學習、分享企業長期積累的運營、管理經驗,可彌補大學生創業資金和經驗的不足,為解決大學生創業“短板”問題提供有效的途徑。
二、“政校行企”多元協同促進
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已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內容。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可以整合各方資源,為學生創業搭建平臺,有利于幫助高職學生拓展創業思維,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并接觸企業真實項目,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創業實戰能力和水平。
2.在國家政策激勵背景下滿足大學生創業的意愿和需求。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廣東省、深圳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就業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大學生創業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支持、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享受稅收減免等優惠。此外,政府還提供創業獎勵和創業補貼,大學生創業最高可申請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并可享受稅費補貼、社保補貼、場租補貼。眾多的大學生創業者成功案例激勵了大學生為追逐夢想而不畏艱辛,毅然選擇了創業發展的道路。
3.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短板”,需要“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合作發展。大學生雖然具有創業的熱忱和強烈的意愿,但是仍然存在“資金”和“經驗”兩個“短板”。為解決大學生創業者在資金上的困難,彌補大學生創業經驗、資源的不足,深圳信息職業學院以深圳信息職教集團為平臺,以創業就業學院、大學生創業園為基地,利用政府、社會和學校多方的項目資源和融資渠道為優質可行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募集資金,通過企業商業論壇進校園的形式實現學生創業項目與市場的對接,通過企業入股的形式對大學生創業企業在技術、管理和財務上給予幫助和扶持,真正構建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利益共同體。實踐證明,這是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探索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政府、學校、企業與學生多方“共贏”的有效途徑。
(二)可行性
1.深圳信息職業教育集團——“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合作的組織基礎。為了匯聚政府、行業、企業的資源,打造“政校行企”合作的一體化平臺,2014年10月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和召集人聯合政府機構、行業、企業共同組建了深圳信息職業教育集團。根據《深圳信息職業教育集團章程》,集團的各理事單位承諾將在“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方面進一步探索新路徑和新方法,以體制機制創新帶動學校內涵建設的發展,為提高辦學質量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核心競爭力和助力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共同打造多方共贏的合作平臺。深圳信息職業教育集團的建立為“政校行企”多元協同的深度合作和制度創新提供了組織基礎和保障。
2.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政校行企”多元協同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學院以國家骨干校建設為契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機制創新的規章和制度文件,對企業有效參與教學以及校企合作組織架構和運行進行了明確規范和要求,為“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共建綜合性創業平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政校行企”多元協同打造創業就業共同體的初步探索。調查顯示,本學院有三成以上的學生有自己開店或創辦企業的意愿。學院與臥龍集團(香港)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合作建立了“深圳信息創業就業學院”。校企雙方通過“引企入校”的方式將企業引入校園,并以“融匯資源,搭建平臺,策劃指導,扶助成長”為指導方針,利用各自的優勢致力于匯聚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多種資源項目工作,通過企業的扶持和指導,使學生的創業項目與真實的企業項目實現對接,共同打造了一個具有深圳本土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創業就業平臺。
三、“政校行企”多元協同
共育創新創業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一)總體思路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深圳信息職業教育集團搭建平臺,整合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各方資源,并利用創業就業學院、大學生創業園以及與政府共建的創業培訓基地拓寬和整合創業服務工作領域及平臺,合力打造一個集創業教育、實踐、服務、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業綜合服務體系,構建一個匯聚了學校資源、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深圳信息創業生態圈,為培養具有深圳特色的創新創業人才尋求一條現實可行的途徑,以實現整體功能的最大化和參與主體利益的最大化。
(二)具體內容
1.加強與政府機構聯系,在創業培訓指導、項目孵化與貸款等方面尋求支持和合作。學院以深圳信息職教集團為平臺,為創新創業團隊籌集資金,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廣泛吸引金融機構、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及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此外,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還與龍崗區職業訓練局等政府職能部門在創業培訓指導、項目孵化與貸款等方面展開了積極的合作。
2.積極發揮行業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平臺搭建和技術引領方面的作用。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行業協會提供創業培訓、工商登記、融資服務;發揮協會的服務網功能,幫助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項目對接、政策解讀和在線咨詢等服務。
3.扎實推進校企合作創業就業學院建設,吸引更多創新創業團隊的加盟和入駐。
4.創新課程體系,將就業導向貫穿于高職學生學習生涯。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將就業指導課程分為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教育、就業實戰指導三大板塊,構筑就業指導全員化、全程化、系統化軌道,不斷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就業導向的職業生涯規劃貫穿全程。
5.大賽錘煉,在實戰中提高創業團隊的創新創業能力。學院積極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模擬等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四、“政校行企”多元協同
共育創新創業人才的特色與創新
(一)探索創新型社會的積極嘗試
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創業人才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也是當前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構建的重要命題。高職院校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共同促進技能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正是對積極推進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社會建設的有益嘗試。
(二)以全新的視角探索“政校行企”創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
以全新的視角和切入點,積極探索“政校行企”合力打造一個集創業教育、實踐、服務、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業綜合服務平臺,考察“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在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和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式和途徑,是站到更宏觀的角度,結合中觀和微觀的實踐來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嘗試,具有較強的引領性和示范性。
(三)借鑒國外“創業生態系統”,“政校行企”協同合作模式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
借鑒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生態系統”及“UCLA的創業生態系統”將創業活動與創業教育良好地結合起來,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整合項目基礎資源與創業中心、學生團體和創業課程等諸多要素和組成部分;通過政府、行業、企業的參與引入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通過組織創業活動、學生團體活動和創業教育這三要素交互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創業生態系統的不斷演化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健康,韓雁,梁志星.協同創新系統中各類主體的角色及定位[J].中國高校科技,2013(6).
(責任編輯:曹鴻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