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外美術欣賞》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中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何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是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中外美術欣賞》對于學生而言枯燥、單調,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無法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在利用多媒體教學與多元化教學模式后,《中外美術欣賞》課程不僅是簡單的介紹、賞析,更是讓學生從中領悟方法、技巧,從而轉換為自己的藝術創新能力。本文從《中外美術欣賞》課程的作用入手,探討了學生從課程當中學到的能力,進而分析了美術史和設計創新之間的關系,最后對學生運用所學到的審美形式進行了分析思考。
關鍵詞:《中外美術欣賞》;作用;能力;美術史;藝術創新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很多院校相繼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門以實踐為主體,重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所以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除了本學科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涉及相關學科,尤其是像《中外美術欣賞》課程,其以視覺感受和變化為基礎,以時間發展為脈絡展示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已經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專業課之一。然而現階段,各大院校收到教學條件和對理論知識認識上的限制,并沒有給予《中外美術欣賞》這門課程足夠的重視。所以說,為了促進我國藝術設計專業水平和藝術設計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必須重視《中外美術欣賞》課程對學生藝術創新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對其作用進行詳細論述。
一、《中外美術欣賞》課程的作用
眾所周知藝術設計的核心靈魂就是創造,這種創造需要以深厚的文化為根基。這也是現階段,很多院校都把《中外美術欣賞》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之一的原因。鑒于其在藝術設計中的重要作用,現將《中外美術欣賞》課程的作用總結如下:第一,通過學習《中外美術欣賞》,使得學生領略到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藝術設計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領略藝術形象和設計風格的變遷與發展。第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藝術設計作品借用了特效等方式來增強其感染效果,但藝術設計作品的水平高低并不由電腦技術水平而決定,而是受藝術文化修養的影響。通過學習《中外美術欣賞》,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情操和素養, 可以說《中外美術欣賞》中的優秀作品是藝術設計者進行創造的靈感源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從德國著名的設計師岡特·蘭勃所創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馬格里特的韻味;著名的家具設計大師沙里寧的設計作品中帶有亨利·摩爾雕塑的影子;里特維爾德的“紅藍椅”是在欣賞蒙德里安的繪畫作品中蹦出的靈感;中國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的作品傳承了中國傳統水墨暈章的精華。
二、學生從課程當中學到的能力
(一)對藝術形式特點的把控力
第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以藝術作品的內容為基礎,首先教會學生如何對藝術作品進行分類,再從藝術元素內容、組織構成模式等方面著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在對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區分的同時,了解創造者的創作初衷和作品特點。具體來說,以油畫為例,按照其創造材料和國別的不同來區分開是水彩還是水粉,是石雕還是泥塑等,以便更準確地判斷其特點。第二,準確感知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信息。從藝術作品的外觀形態、顏色搭配、結構構成等形式特點方面去詮釋作品的藝術美感。比如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時,首先要有“這一一幅油畫”的概念,再從畫面的整體色彩基調——棕褐略帶青綠來感受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樸素、端莊、靈動的特點,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完美得無懈可擊,被世人所傳送。
(二)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力和感知力
對藝術作品的美術欣賞是基于視覺藝術形象,經過理性分析而感知到的情緒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會滲透入欣賞者的文化底蘊、生活閱歷等等因素,進行聯想和發散思維,最終形成獨有的藝術理解和審美感受,起到開拓思維、提高認知水平、增加幸福感等作用。很多中國藝術作品,尤其是中國畫,在畫面的布局方面會留有余地,即都會留有一定的空白空間,這就是創作者刻意留給欣賞者的想象發揮空間,讓欣賞者在藝術作品的基調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偏好進行再創作。作品留白是完美藝術作品所必有的表達方式,使得藝術作品更加完整和豐富。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要把握好進度和節奏,從藝術作品的顏色搭配、造型結構比例、空間構圖等等角度進行綜合訓練,以培養其分析力和感知力。
(三)對藝術作品的再創作能力
縱觀所有名家之作,其藝術作品都會設有刻意留白,這是為了留給藝術作品欣賞者充足的空間發揮想象,結合自身的經歷和特點進行再創作。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創造輕松、活潑、愉悅的授課環境和氛圍,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考和大膽發言,通過設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使得學生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想象力更加豐富,藝術品鑒水平得到提高。這里要注意的是,對藝術作品的再創作需要以該作品的感情基調為基礎,在深刻、精準理解創作者所要表述的藝術內涵的基礎上。即需要透過藝術作品的視覺構成元素這一表現手法來領會更深刻的意境和內涵,使得欣賞者對藝術作品所傳遞的情感達到共鳴,而對藝術作品進行情感體驗上的再創作。這要求欣賞者首先要準確把握好藝術作品的感情基調,其次要拓寬自己的知識廣度和閱歷。下面將以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進行具體說明。該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是力量與美的完美結合,可以引發欣賞者自覺進行體育鍛煉,強健體魄。而另一個古希臘雕塑《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幅作品可以引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跨越時間空間地進行審美思考,實現自然、社會、,美學的和諧統一,凈化心情、陶冶情操,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美術史和設計創新之間的關系
美術史對修習視覺藝術的學生來說有著重要作用,不同藝術家、不同流派與不同歷史背景創作出的美學藝術精品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藝術啟迪,站在歷史的高度,我們能夠綜合分析某一時期藝術家們的創作偏好,一定程度展示該時期的民眾社會風貌和藝術取向,某一派別的藝術家的有怎樣的藝術偏好的發展歷程,縱向的美術史還能夠讓學生看到美術知識的不斷豐富發展、美術技法的不斷創新,對學生的設計創新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美術史上,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也是基于前輩藝術家作品而產生靈感,針對整體作品或作品的部分進行的再創作,在技法、審美取向上都有著不同。
(一)表現手法的在創作
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于“藝術與模仿”有著相似的言論,赫拉克利特說過:“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亞里士多德說:“藝術實際上是模仿。”作為“現實”的存在,已經存在在現實中的藝術成品成為了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家們“模仿”的素材。從西方藝術史角度來說,在古希臘,藝術家們創作了諸多展現人體美的雕塑,這些雕像都有著對于神話世界的模糊認知,作品透著對于美的堅持以及獨特的夢幻色彩,給后人留下了獨特的人體藝術美。古希臘作品追求“真實的完美”,這種藝術追求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在雕塑領域以人本角度出發,回溯古希臘“真實的完美”這一訴求,特別是意大利的畫家、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大衛》,該作品呈現出來完美的男性美,力量與線條的糅合,讓觀者看到了作品中的希臘現實主義的影響,也了解到米開朗琪羅對“用眼睛雕刻”的深意。在數百年的油畫發展史上,諸多的藝術家開創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繼而有同時期或后續百年的畫家對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揣摩和模仿,繼而形成了藝術流派:如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喬托,在作品中第一次嘗試將畫面的主體與背景在表現層次上縱向拉開,讓畫面能夠展現一定的深縱感、空間感,后續的畫家模仿喬托的構圖立意,在畫面描寫上也注重從中世紀的平面裝飾畫的影響中走出來,并將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刻手法運用在繪畫上,而繪畫主題則從神到人逐漸過渡,經典的作品有米開朗琪羅的《最后的審批》、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均能看到前人藝術作品對其的影響。而后的洛可可風格、新古典風格、印象畫派等都是在開創者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畫派。從中國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傳承和影響的意味則更加明顯。如現代畫家張大千晚年的諸多作品是受到了敦煌莫高窟的筆畫影響,他創作了諸多神佛畫作,精妙絕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國畫也逐漸形成了一些藝術符號,如梅、蘭、竹、菊、山、林、湖、船等等,這些元素在藝術家的創作中不斷被應用,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宋畫家鄭思肖與他的“無根蘭”,花葉的畫法博彩前人之所長,而蘭花的無根無所依是他花技的精妙絕倫與國仇的無可為報的矛盾結果。
(二)圖形的運用
主要是圖形圖案在藝術作品中的重復應用,在文藝復興時期興起,主要是平面的應用,發展到畢加索時期,則對這些圖形進行變形,開創了立體畫派,對后現代畫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藝術的再創作是藝術史的厚重承載的傳承與發展,學習美術的學生需要對其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對學生未來藝術道路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四、學生如何運用所學到的審美形式
所學到的審美形式看似高不可攀,實際已經融合在了學生的繪畫學習的始末當中,如西方的雕塑,其中對人體的審美形式的表象已運用在學生對于光影、結構、肌理理解的素描學習過程中,而色彩的學習也有諸多藝術大師的用以理解。在設計領域,運用的方式大體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直接應用,如在服裝模特雕塑的設計上運用到《米洛的維納斯》雕像中斷臂的靈感,不去塑造頭部和手腳,專注塑造身體的肌理,力求能夠襯托出來衣服的完美之感,第二類的變形創作,在理解藝術審美的基礎之上,將藝術家的作品變形后運用在設計當中,如以3D立體雕塑的手法在廣場中展現《梵高》的星空,完成燈品的設計;第三類是萃取審美精華的設計,將模仿做到無形若有形,這需要學生對自己偏好的審美有深刻的理解和揣摩。
參考文獻:
[1]孔曉燕.淺析中外美術鑒賞的專題設計[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
[2]付海菊,包永江.由畫入化——中西繪畫背后的文化差異性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7).
[3]王樂瓊.現代設計教育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4][英]羅斯瑪麗·蘭伯特.劍橋藝術史———20世紀藝術[M].錢乘旦,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49.
[5]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江漢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