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見到小靜時,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孫磊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因為右臉頰上的先天胎瘤,小靜出生不久便被親人遺棄。將她揀回撫養的,仍然是一個貧困異常的家庭:70多歲的老奶奶,帶著兩個智障未娶的兒子,靠低保勉強度日。
“小靜是典型的‘事實孤兒’。在陜西,這樣的孩子有近1.8萬名,全國則有約58萬人。”孫磊告訴記者,“事實孤兒”是一個尚未被社會廣泛知曉的群體——他們的父母一方死亡、失蹤、患有精神病、重殘、重病、正在服刑(3年以上)等,另一方未履行監護照料義務1年以上,抑或是非婚生、遭遺棄后被收養,導致事實上無人撫養的未成年人。
“他們失去父母的經濟撫養,是接近于孤兒的邊緣群體,生活艱難,處境困苦。”由于政策缺失,這些與孤兒、留守兒童處境相似的孩子,卻難以獲得相應的救助和關懷,成為亟需救助的特殊群體。
“事實孤兒”享受不到國家孤兒救助福利
小瀅是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事實孤兒”救助行動宣傳片里的小主人公。7歲的小瀅原本有著幸福的家,但隨著爸爸離世、媽媽出走,她只能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一畝薄田和政府救助成了家里僅有的生活來源。爺爺身患重病,但堅持讓小瀅讀書。奶奶每天都會用自行車沿著崎嶇山路將小瀅送到學校。懂事的小瀅放學后的第一件事,總是去山上砍柴,小手被荊棘劃出一道道血痕。回到家后,小瀅會踩著小板凳爬上灶臺,燒水,幫奶奶煮飯。
小瀅的信息,已被錄入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事實孤兒”信息資料庫。目前,這個資料庫已經登記有來自陜西漢陰、南鄭、洋縣、蒲城、岐山、淳化、西鄉等7個縣的共計1049名“事實孤兒”。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福利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全國約58萬名“事實孤兒”中,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的占91%。在河南,“事實孤兒”有4萬多人;山東各類福利機構收養的此類兒童有1.9萬;在新疆,至少有5000個這樣的孩子……
這些孩子和孤兒一樣,父母撫養缺失,日常生活和就學難以保障。但和“孤兒”相比,他們卻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問題。
根據我國已建立的孤兒福利體系,陜西的福利院孤兒每人每月可得到1000元補助,散落民間的孤兒每人每月可得到800元補助。
但是,針對“事實孤兒”,國家救助政策卻幾乎空白。沒有父母雙方的死亡證明,“事實孤兒”無法享受這些福利。不僅如此,有的“事實孤兒”還要照顧常年患病的爺爺奶奶,或是喪失了勞動能力的父母。
“建庫、調查、資助”,成為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救助“事實孤兒”的3項主要途徑。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首批確立了陜西省內6個試點項目縣,并且和當地婦聯、民政和教育部門走遍山溝坎洼,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尋找這些孩子。
精神關懷缺失問題更嚴重
與此同時,針對“事實孤兒”生存狀況的調研也陸續展開。一年多來,作為項目志愿者,西北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鄭安云教授帶領調研團隊,深入陜西8個縣展開鄉野調查。他們設計發放的問卷共計60個問題,涉及衣食住行、人際交往、在校學習、社會支持等方面,并和120名“事實孤兒”進行了深度訪談。
“事實孤兒”中的大部分兒童,“原來都是留守兒童”。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這些孩子中,約有78.4%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和爸爸或媽媽生活的僅占10.8%。爺爺奶奶年邁,家庭收入不穩定且極其微薄,其中70.3%靠種地為生,月家庭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45.9%,另有很大一部分靠老人的低保金維持生活。
“家庭貧困必然限制每一項支出,‘事實孤兒’的生活窘迫得令人吃驚。”在這些“事實孤兒”家庭中,67.6%的初中生月生活費用低于100元;82.4%的家庭蔬菜來源于自種,品種有限且季節性強,很難保證兒童生長發育所需的必須營養;每天有水果吃的僅占2.7%;有17.7%的兒童表示“偶爾吃不飽”或“經常吃不飽”。
“只有過年才買衣服”或“一年內沒買過”的初中生占40.5%,小學生約為69.8%;對“冬天是否有棉衣、棉鞋”的問題,30%的小學生表示“有,但是很舊”。學校離家較遠的約占43.7%,即使如此,大部分學生仍選擇走路上學,每天步行三四公里是普遍現象,常常早上5點左右就起床趕路。
“相對生活的窘迫,缺乏精神上的關懷是更為嚴重的問題。”鄭安云說,56.8%的“事實孤兒”表示經常想念爸爸媽媽,但當被問及父母情況時,這些孩子都會避而不語,或眼含淚珠。“經常感到孤獨”的初中生占20.3%,18.9%表示“更愿意自己待著而不是和同學交往”,90.5%“經常或偶爾羨慕別的同學能見到自己的父母”。
“能見到父母——這樣一件對很多孩子來說最簡單的事,卻令他們感到最為痛苦。”約有37.8%的“事實孤兒”會因家里貧困受到同學嘲笑。心情不好時,只有35.1%的孩子選擇向家人傾訴,多數“事實孤兒”不善言談,甚至一直緘默不語,存在明顯的自卑和自閉傾向。
由于父愛母愛的缺失,有70.0%的“事實孤兒”經常或偶爾感覺恐懼,經常難以入睡、做惡夢的有23.3%,經常或偶爾覺得活著沒意思的有32.4%。
由于有遭到棄養等經歷,這些孩子經常會聽到周圍人對自己遭遇的議論。在一些父親去世或重病,母親改嫁或出走的家庭里,老人往往會當著孩子面埋怨孩子的媽媽。調查中,對于“你最討厭的人是誰”的問題,很多孩子的回答是“媽媽”。
這些被調查的“事實孤兒”中,“有過或經常有因為家里缺錢而輟學想法”的孩子占49.7%。雖然小學階段學校花費很少,但還是有39.9%的孩子出現了沒錢買書的情況。
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事實孤兒”并未加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約一半孩子生病時,就在附近的小診所買些藥,只有非常嚴重時才送往醫院,看病的花銷絕大部分由主要撫養人和親戚拼湊。
呼吁納入制度性救助體系
“進行調研,是為了掌握翔實、準確的信息,為政府部門提供有價值的建言報告和決策依據。”孫磊認為,判斷一個兒童是否應該受到救助,不應只看其父母或監護人是否存在,而要分析兒童的生存狀態是否有保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事實孤兒”已開始引起一些社會力量和政府部門的關注。2011年9月,民政部在下發的相關通知中,首次將“父母沒有雙亡,但家庭沒有能力、或沒有意愿撫育的兒童”界定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這正是基金會正在著力幫助的“事實孤兒”群體。
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的救助行動也在穩步推進:從2011年,僅找到“事實孤兒”11人,資助計1.1萬元;截至2014年,共資助604人,資助總額68.83萬元,一批孩子得以順利完成他們的義務階段教育。今年,試點項目還將擴展到陜西省內10個國家級貧困縣,資助1005人,并開始嘗試整縣推進。
作為救助項目的“升級版”,基金會還與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合作,聯合發起“愛助事實孤兒”行動。2014年10月,網上支付寶募捐平臺的開通,為“事實孤兒”的救助打開另一扇大門。截至今年3月17日,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6萬多人通過網絡捐款224萬余元。
“根據推算,2015年籌集的善款有望突破450萬元。”這些捐款,將有50%留在陜西,用于2016年的進一步資助;另外一半,將由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用于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推廣陜西救助“事實孤兒”的做法和經驗。
“單純救助不是我們的目的。”孫磊表示,只有通過救助項目的實施,推動政府將“事實孤兒”納入國家制度性救助體系,而非短時、臨時性的政策,才能從根本上使他們孤有所養。
2014年年底,陜西省民政部門正式下發《關于開展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今年起在咸陽市所轄的興平市開始試點,對所有符合標準的“事實孤兒”和貧困兒童每人每月發放不低于300元的基本生活補助。
(據《中國青年報》)
鏈接:國外如何救助“事實孤兒”
國外也有事實孤兒的現象,但他們沒有專門的名詞來定義這個群體,而是將其放入到整個的兒童保護體系之中來應對。這個體系包含很多內容,首先就是有法律的保障。例如美國有非常具體的保護兒童的法律法規,規定12歲以下兒童不得離開父母身邊,甚至短暫的離開也不行。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出外游玩,兒童都必須有成人陪伴。只要父母還在,原則上是不允許將孩子托付給親戚朋友代管的。
與法律法規相配套,歐美國家的社區里還設有專職的兒童保護社工,也叫兒童福利社工。這些社工一般是由國家政府官員擔任,他們需要摸清社區里所有1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的情況,并對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進行規律性的家訪,對各個家庭里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意外,包括父母離婚,父母一方突發重大疾病或因為意外傷亡等情形做到及時發現。如果對發現問題的家庭進行評估后,認為其不再適合兒童成長,政府機構就會出面,將孩子帶離,另作安排。
接下來,社工會負責與失職父母聯系和溝通,了解他們為什么疏于照顧子女。除了對這些父母進行批評教育以外,也會有針對性地制定一系列的方案,防范再次發生同樣的事情。如果父母實在無力撫養子女,社工會與父母商量,是否可以由爺爺奶奶等親屬代為撫養,或者將孩子的監護權轉移給其他有監護能力的家庭。 (據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