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外部性的相關分析將分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進行。盡管人們認為供給方和需求方是一個互動的關系,但是在整個動態的網絡經濟過程中,影響更大的是需求方,因此要從需求方討論網絡外部性所帶來的收益遞增規律。
【關鍵詞】網絡外部性;需求關系;供給方;需求方
一、網絡外部性理論綜述
(一)外部性
外部性概念源自馬歇爾1890年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經濟”,他的弟子庇古進一步提出了“外部不經濟”,并把外部性的研究從外部因素對企業的影響轉到企業或者居民對其他企業或者居民的影響。科斯(1960)在批判庇古理論的過程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該定理是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外部性理論與政策的核心思想。另外,楊格(1928)系統論述了動態外部性思想;鮑莫爾(1952)系統研究了壟斷條件下的外部性問題、帕累托效率與外部性、社會福利與外部性等問題。
(二)網絡外部性
羅爾夫斯(1974)發現“一個用戶從通信服務中所獲得的效用隨著加入這一系統的人數增加而增加”,卡茨和夏皮羅(1985)則認為網絡外部性是“隨著使用同一產品或服務的用戶數量的變化,每個用戶從消費此產品或服務中所獲得的效用的變化”。
卡茨和夏皮羅(1985)將網絡外部性分為直接網絡外部性和間接網絡外部性。法雷爾和沙勞納(1986)認為直接的網絡外部性是指一個消費者所擁有的產品價值隨著另一個消費者對一個與之兼容的產品的購買而增加;當一種產品的互補品變得更加便宜和容易得到時,這個產品的兼容市場范疇得以擴展,這時就出現了“市場中介效應”,也就是卡茨和夏皮羅所謂的間接的網絡外部性。夏皮羅和范里安對網絡外部性進行了更細致的研究,如正反饋、鎖定、兼容與標準等。陳宏民等(2002、2003)對網絡外部性影響下企業的縱向、橫向兼并以及價格競爭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
二、網絡外部性對需求關系的影響
在網絡經濟中,一個具有網絡外部性的商品的價值隨其所銷售的數量的增加而增長。對于經濟學家而言,這一定律似乎是違反直覺的,因為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消費者對某一商品的需求是隨著價格的降低而增加的。然而網絡外部性卻強調價格和數量的正相關性。事實上,需求曲線描述了一個靜態的單期行為,反映了價格對需求數量的影響;而網絡外部性則強調了預期的作用,反映了預期數量對價格的作用。這樣需求曲線依然向下傾斜,但在存在網絡外部性的情況下,又將隨著其預期將銷售數量的增加而上升。
其實,網絡外部性定義即當一種產品對用戶的價值隨著采用相同產品或可兼容產品的用戶增加而增大時,就出現了網絡外部性。也就是說,由于用戶數量的增加,在網絡外部性的作用下,原有的用戶免費得到了產品中所蘊涵的新增價值而無需為這一部分的價值提供相應的補償。
(一)網絡外部性促使“收益遞增”
傳統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即在其他條件一定時,對同一產品增加投入某一要素,例如原材料,而假設其他所有的要素(如機器設備、技術、勞動)保持恒定,那么,每一個增加的原材料的產出都會比前一個原材料少。即使總產出增加了,但每一個原材料增加的產出,即邊際產出,也會下降。所增加的收益總是先升后降,在達到最高點后就會走下坡。可是,人們從網絡經濟中看到的,卻是投入在慢跑,收益在快跑,出現了“收益遞增”。
網絡經濟之所以出現收益遞增,一方面是因為技術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快速更新揭示了信息技術產業快速增長的發動機和持續變革的根源。技術進步之快,正是由于創新,才使網絡業取得了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是因為網絡經濟邊際成本遞減。信息網絡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網絡建設成本;二是信息傳遞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制作成本。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網絡經濟具有累積增值性。同時,信息使用具有傳遞效應。信息的使用會帶來不斷增加的報酬。一條技術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成本幾乎沒有增加,信息使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可以帶來不斷增加的收益。這種傳遞效應也使網絡經濟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其表現在路徑依賴的規律上,也就是說,信息技術的采用往往具有報酬遞增的機制,率先發展起來的技術通常可以憑借其先占市場的優勢,利用規模巨大(效益)導致產品的單位成本降低。
(二)網絡外部性有關的收益遞增補充了傳統的收益遞減規律
傳統經濟學認為收益遞減規律是經濟中的基本規律。我們在網絡外部性中所討論的收益遞增和傳統經濟學中的規模收益遞增是有所不同的。我們討論的收益遞增與傳統的收益遞遞減規律并非完全矛盾,事實上與網絡外部性有關的收益遞增是對傳統的收益遞減規律的一個修正。
首先,傳統經濟學中所討論的收益遞減和遞增的規律都是建立在供給分析的基礎上的,而網絡外部性所帶來的收益遞增規律則是對需求方的討論;其次,傳統經濟學中,無論是對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還是對規模收益的有關討論,都是從供給者的角度出發,圍繞著生產要素的增加導致的收益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的。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我們應當把這些傳統的規模經濟稱為供應方規模經濟:因為供給方生產要素的增加投入而引起的收益遞增。而基于網絡外部性的收益遞增規律所討論的則完全是消費者的需求對收益的影響,因此它被人叫做“需求方規模經濟”:由于需求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收益遞增。在網絡外部性不甚突出的傳統經濟中,供給方對收益的影響確實是經濟中的主要因素,但在網絡外部性日益顯著的情況下,需求方對收益的影響也開始成為商業和經濟活動的一個焦點。因此,網絡外部性所帶來的收益遞增規律并非是對傳統經濟學收益規律的否定,這兩者實際上是在經濟中共同發揮作用,結果如何將取決于這兩種規律孰強孰弱:在傳統經濟中,源于供給方的收益規律占據主要地位;而在網絡經濟中,源于需求方的收益遞增則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銘洪.網絡經濟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賈麗虹.外部性理論及其政策邊界[D].華南師范大學,2003.
[3]吳泗宗,蔣海華.對網絡外部性的經濟學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作者簡介:馬生海(1983-),青海人,青海廣播電視大學開放(網絡)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