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論述,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經過30年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原有常態之后,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外部因素正在發生變化。
一是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目前我國總體上已越過了“劉易斯拐點”,人工成本處于快速上升的過程中。同時,近幾年能源、農產品、土地、環保成本都在上升,我國的成本優勢已被大大削弱。成本優勢下降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直接,所有靠成本取得優勢的企業和產業競爭力都在下降,有些產業還要退出,轉移到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
二是技術來源已經開始出現問題。30年前,我們和國外產業差距很大,國外企業把成熟的、甚至是過時的技術賣給中國,對他們自己沒什么影響。但是經過30年的高增長,中外的產業差距大大縮小,中國企業現在需要購買的技術往往是國外企業正在使用的技術。國外企業要是把自己正在使用的技術賣出去,自己就很難生存了,所以這幾年很多中國企業反映購買國外技術越來越困難。國外技術來源出現問題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影響會非常大,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新產業的發展將遇到挑戰。現在國內資金不少,但大家普遍反映沒有好項目,沒有好項目的后面是沒有新技術。
上述兩個方面的變化是實質性的、不可逆的,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從低收入國家趕超型的原有經濟常態,轉變為中等收入國家成熟的新的經濟常態。
新常態對中國企業發展的新要求
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不但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將逐漸下移,而且對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企業的要求將要出現重大變化。
第一,中國企業需要重新構造企業競爭力的基礎。在原有經濟常態下,絕大部分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建筑在低成本、低價格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市場競爭能力很強。在成本優勢被削弱之后,中國企業需要重新構建企業競爭力的基礎,或是通過技術創新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或是通過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尤其是在外部技術來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我們企業的自主創新系統能不能承擔好新產業、新產品的發展責任,是整個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第二,中國企業需要順應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勢,不斷優化商業模式。在原有經濟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帶動。在進入新的經濟常態后,由于制造成本、技術來源等方面的問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會面臨很大困難,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位置會讓位給第三產業,尤其是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新型服務業,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因此,新的經濟常態將是中國服務業大發展的時期,即便是制造業企業也應加大服務的比重,通過制造加服務的商業模式拓展企業的利潤空間,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第三,中國企業要下大的決心走出去,首先要培育國際化經營能力。在原有經濟常態下,中國始終存在一個結構性短缺的國內市場,通過引入國外技術和產品滿足本國市場需求是相對比較容易的。進入新的經濟常態后,國內市場已經飽和且產能嚴重過剩。對中國企業而言,今后的市場在境外、資源在境外、可利用的技術也在境外。而要利用好這些境外資源,主要是要通過國際并購和國際化經營實現。這就要求中國企業實質性地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能夠在國外的社會制度和法律環境下經營,能夠與國外團隊和員工融合,能夠有效防范國際化經營中的各種風險。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科學的決策體制。在原有經濟常態下,中國經濟始終處于一波接一波的擴張期。這種經濟環境下,市場趨勢比較容易判斷,企業機會很多、利潤空間很大,風險相對較小。進入新的經濟常態后,市場全面轉入過剩、企業競爭白熱化。這種狀態下的市場趨勢特別不容易判斷,企業利潤空間變小、市場陷阱增加,企業面臨的風險大大提高。這樣的變化對企業的決策體制和機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有效的制度建設,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防止出現重大決策失誤,是中國企業在制度建設上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
新常態下企業管理創新的重點和趨勢
適應經濟新常態,企業不但要重視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新的業務能力建設,更要重視管理創新,要夯實管理基礎,提升管理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應對經濟增速下滑所帶來的種種挑戰,才能滿足市場對中等收入國家企業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輪經濟調整中實現更好的發展。在今年的申報成果中,一些企業已經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
一是積極推進信息化與經營管理的深度融合。當前,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先決條件和基礎平臺。信息化在企業的普遍運用,可以大大加快企業從傳統管理到現代管理的進程,改變中國企業管理粗放的現狀。
二是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要求,構建新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層級組織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以客戶為中心,開放組織邊界,建立“去中心化”的創新型組織,開發利用全球人力資源,充分尊重、調動員工自發性和創造性,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方向。
三是積極探索市場化的經營核算和分配機制。企業經營機制需要根據外部環境變化適時作出調整。隨著新管理思潮的出現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許多企業開始在企業內部積極探索市場化的經營機制。
四是強化集團管控,提升整體競爭力。由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特殊性,我國許多大型企業集團是通過行政劃撥、收購兼并等外延式擴張形成的,“集而不團”、“跑冒滴漏”的現象十分突出。而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企業的管控能力和管控效率上。
五是強化以風險預警和過程控制為重點的風險管理。當前,外部經營環境不斷惡化,企業風險不斷增加。為此,企業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實現風險管理的規范化、體系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可能產生的重點風險,提前預警,防患于未然。
管理是企業的永恒主題。只有切實加強管理,長期不懈地推動管理創新,才能培育出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確保企業長盛不衰。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活動自1990年批準開展以來,已審定、發布和推廣了2216項中國各類企業具有創新性、示范性和效益性的管理創新成果。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官產學研有效結合的成果審定活動,是現實條件下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