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推動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的不竭動力。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作為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歷史經驗表明,沒有國際一流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國際一流的發展和企業,先進的技術只有和先進的管理相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生產力。
日本經濟在上個世紀的崛起,就與其創造出的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生產等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密不可分。因此必須把管理和技術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動。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復蘇的動力相當微弱,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深層次矛盾凸顯,產業政策調整已進入攻堅克難、力求突破的新階段。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和工業的融合呈加速發展之勢,智能制造、網絡制造、服務化制造等,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以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為代表,發達國家正在積極謀劃部署,企圖再次搶抓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搶抓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我國如不及時布局,就會錯失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的歷史機遇。
在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中,關鍵是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管理創新的實踐者,政府是發展環境的重要創造者,必須上下統一,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借此機會我提幾點意見和建議,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是要貫徹落實制造業強國戰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這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奠定了國家層面的戰略地位。從2010年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在世界500多個產品品種中,中國已有223個產品品種產量占世界第一,形成了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但是制造業大而不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配套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發展質量效益不高。因此,我們要加快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要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和創新鏈建設,突破關鍵技術,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質量監管和自主品牌培育,真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圍繞產業鏈布置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安排資金鏈,最終實現價值鏈的提升。
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信息化是其他“三化”的重要技術支撐和發展動力,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不久前我到浙江去進行調研,主要是調研工業經濟運行,浙江推出的戰略應該說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成效,深受企業和企業家的歡迎,取得了很好成效。
示范專項行動,推進智能生產方式,實施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研究制定工業互聯網整體網絡框架方案,培育和發展新型信息消費,夯實智能制造的信息網絡技術。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很多科技型企業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積極發展研發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在工業鏈管理、網絡精準營銷等營銷方式,探索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模式取得顯著的成效。
三是加強制造品牌建設,提升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品牌已成為各國競爭力的制高點,發達國家利用品牌優勢在全球范圍強勢競爭,獲取高額利潤。我們將研究部署品牌發展“十三五”規劃,組織開展質量標桿活動和品牌培育試點示范工程,促進品牌國際化,樹立中國品牌的良好形象。現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注重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比如像上海就響亮地提出了“品牌經濟”,青島提出了要打造“品牌城市”,很多有眼光的企業正在圍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營銷服務的全過程、全生命周期開展品牌建設,提升品牌競爭力和品牌價值,努力創建國際知名品牌。
四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工信部作為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業務主管部門,將充分發揮貼近市場、貼近產業、貼近企業的優勢,按照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著重在創造環境、營造氛圍、加強引導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做文章,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管理,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強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努力為企業創造更自由的接觸空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企業是轉型升級管理創新的主戰場,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性交匯,我們要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塑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的提質增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