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 7 Uber的世界你不懂
01 從2到12
在卡蘭尼克看來,一個創業者,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可能有時候像一只獨狼。其實,對于一個企業、一個團隊來說,領導者更多時候扮演的一只“狼王”的角色。在Uber里,總裁卡蘭尼克就是這樣的角色。
Uber在2009年創立,從2人一拍腦門的創意點子,到如今手握400億融資的世界焦點企業,Uber走過了6個年頭。盡管在成長中有著上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以及來自全球各國政府和行業各種抗議和處罰的中傷,Uber還是堅強地走了過來。這背后的艱辛努力離不開前期創業者的堅持,更離不開發展過程中團隊的協作與智慧,他們一起,開疆擴土,計劃著一番大事業。
如今的uber核心團隊有12人,他們分別是: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 、萊恩·格拉維斯(Ryan Graves) 、康拉德·惠蘭(Conrad Whelan)、奧斯汀·蓋特(Austin Geidt)、瑞秋·霍特(Rachel Holt)、奧斯卡·薩拉查(Oscar Salazar),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 柯蒂斯·錢伯斯(Curtis Chambers), 約旦·博內特(Jordan Bonnet)、多明尼克·納爾杜奇(Domenic Narducci)、 瑞安·麥克基倫(Ryan McKillen)、斯科特·馬羅(Scott Munro)。組建起這支團隊,Uber用了不到2年時間。其中,以卡蘭尼克為首,他們無不為Uber的發展做出了各自努力與貢獻: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 總裁
朋友眼中的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有點傲慢,還愛通過演講、視頻和網絡發表尖酸刻薄的言論,但是這一缺點并不影響人們對于他“大膽、有魄力”的欣賞。他的大膽,不僅對于出租車行業和競爭對手,他敢于直言相對,就是對于全球監管機構,乃至客戶,他也毫無畏懼。因此,面對難題和困境,面對處罰和打壓,卡蘭尼克似乎都不以為意。他認為,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方法,你只需要足夠的創造力。
或許他這種性格與他早年的經歷多少有點關系。
18歲創辦的第一家公司“新道路學校”沒起色,20多歲輟學后,與好友創辦的Scourcom曾有25萬用戶在線分享電影和音樂;但2年后,因侵權問題申請了破產保護。但卡蘭尼克并沒有因此而受到打擊,直到出現了Uber;Uber,也因此帶著卡蘭尼克的基因。
卡蘭尼克的遭遇可能是所有已經成為或正在通往成功路上的人們都曾經歷過的。這些所謂的困境和窘迫,困難更是具有相當教育意義的課程。不同的是,卡蘭尼克勇于正面困難,敢于回擊——清高傲慢的他認為,舊的法規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也不能有效地解決人們當前的出行問題,Uber則是近階段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手段。
萊恩·格拉維斯(Ryan Graves),Uber全球運營總監
萊恩·格拉維斯是一個積極的問題解決者和戰略家。在進入Uber之前,他曾在通用電氣公司和CNA保險帶領企業資源規劃和企業重組。談到來Uber的過程,他用“有意思”來形容。那一篇卡蘭尼克經由網絡發表的文章,讓始終想進入創業圈的格拉維斯動了心。他們在網絡上建立聯系,相見恨晚。
格拉維斯于2010年2月搬到舊金山,并迅速投入工作。
他對進入Uber時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是這樣描述的: Uber聯合創始人加勒特·坎普開發的一個原型產品運行得不是很好。因此他們首先做的,就是在進入蘋果應用商店前,找家公司重新構造。隨后設計了UberCabcom網站。除此之外,他們同時還完善了注冊流程和集成信用卡支付系統。為了能夠改造和打造出更好的產品,Uber主創人員不停地約司機在咖啡店見面,問他們問題、向他們咨詢,將司機們所需的最基礎的商務框架都構建出來,以了解現實世界能否接受他們的理念。在萊恩·格拉維斯的努力下,Uber的運營團隊迅速擴展到了3000人。
康拉德·惠蘭(Conrad Whelan),Uber首位工程師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度成為網絡熱語。而這句話出現之前,康拉德則是個不折不扣的踐行者。
2010年之前,康拉德和大部分IT領域工作者一樣,享受穩定收入,在熟悉的領域做得游刃有余。2010年1月,康拉德進行了一次橫穿歐洲自駕旅行。穿越西班牙和葡萄牙后,他忽然意識到,外面的世界原來這么大,而他必須走出卡爾加里。但當時他并不想再去另一家創業公司。“有一天,我順手給Uber的聯合創始人加勒特·坎普打了個電話,想知道他最近過得怎么樣。當他發現我正好閑著,并準備搬家時,向我下達了錄用通知,邀請我到舊金山幫他一起啟動Uber。我剛加盟公司時,那款產品還沒法接受注冊,只是預約車輛的一種途徑而已。所以我構建了一個需要信用卡、能夠生成用戶賬號的注冊流程。等這些做完,我們就能正式發布產品了。”康拉德說,當時是2010年的6月1日,他加盟Uber正好兩個月。
他做的下一件事是優化Uber的調度算法,以避免司機錯過一次車輛分派任務。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3年左右,雖然耗時長、困難大,但絕對是件值得驕傲的事。當時,康拉德研究消化了一大批計算機科學、編程和數據庫的書,還在最短的時間內撰寫西班牙語代碼。
奧斯汀·蓋特(Austin Geidt),全球業務拓展及流程優化負責人
Uber的宣傳首頁上有這么一條:到2020年為止,為女性創造100萬個工作機會——這句話和對消費者、司機的宣傳標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這支團隊中,奧斯汀·蓋特是作為實習生加入Uber的女性合伙人。
當時她剛畢業,處于找工作階段。一天,她在Twitter上看到了關于Uber的推文,覺得很有意思。知道他們在招實習生,于是找到當時正擔任Uber的CEO萊恩·格拉維斯,要求“你必須給我一次機會”。
或許Uber就喜歡這樣單刀直入且大膽的年輕人。萊恩·格拉維斯很快給蓋特打來電話,并邀請她訪問Uber。蓋特說,她當天打扮得非常正式,他們卻一副書呆子的樣子。不過她看到了他們對事業的激情,也看到了有意思的產品。她成功成為一名實習生,并漸漸成為一名骨干。
起初,作為實習生,她的工作不是很固定。她曾在莫斯康會展中心發傳單,也給Yelp上的很多司機做過電話推銷。“這是我能夠做出的貢獻。剛出校門時,我一度覺得自己寫不出一封得體的郵件。然后很快意識到大家都是寫到哪算哪。在一家創業公司里,沒人知道他們自己在干什么。自從我對這一點產生信心后,工作很快就上手了。”蓋特說,當Uber開始得到用戶的支持時,她就開始想要做所有的支持工作。于是,她承擔了博客社區管理方面的工作和許多瑣碎的事務。“每次在一個城市做推廣時,我都把做的每件事記下來,那是我們最初的劇本。后來再到一個城市,我都會修改劇本,使推廣工作變得更高效。”
瑞秋·霍特(Rachel Holt),東岸地區總監
這是Uber眾多技術出眾的IT男團隊中,又一位出色女性。
瑞秋·霍特是在2011年11月8日到華盛頓的。11月18日,她們做成了第一單。在這10天里,我們差不多把所有事情都拋在腦后了,“最初,只有我和另一個團隊在做推廣,他們大概在我開始工作的兩周后加入。我當時覺得有一種盲人騎瞎馬的感覺。”她回憶說。
華盛頓是她們碰到監管挑戰的第一個市場。
Uber在2011年的12月15日正式發布產品,還不到一個月,Uber在華盛頓就已經火爆了。從一家企業的觀點看,當時的Uber已經做得很好了,整個團隊每天都忙得團團轉。但當她剛回到華盛頓,Twitter上就冒出了出租車管理部門宣布Uber在華盛頓為非法的消息。有一名出租車管理部門的官員在沒有引用任何法規的情況下,斷言Uber是非法的。
Uber想方設法地去解決這個問題。后來,那位出租車管理官員要求試乘一下,結果他讓車子停在五月花酒店,然后召集媒體,扣留了司機的車子,并且開了2000美元的罰款票據。然后事情并沒有就此解決。于是,霍特挨個打電話給合作伙伴,告訴每一個司機,我們會原價賠償罰單或是傳票,為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當晚,Uber上路的司機比發生這件事以前還要多。
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十個人的力量也太過弱小,但千百萬匯聚于一起所形成的集體的力量就足以改變一切。
除上述5位之外,在Uber還有另外7位充滿熱情的關鍵性人物,分別是:確立了Uber雛形的Oscar Salazar,創意顧問兼聯合創始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開發總監柯蒂斯·錢伯斯(Curtis Chambers),工程師 約旦·博內特(Jordan Bonnet)、多明尼克·納爾杜奇(Domenic Narducci)、瑞安·麥克基倫(Ryan McKillen)和負責實時平臺技術的斯科特·馬羅(Scott Munro)。他們是平凡人,從實習生到工程師,無不都是生活中最平常的職業;但他們卻又都不普通。他們中,有的天馬行空,創意源源不斷;有的擅長于組織規劃和管理;有的則干練務實,專注于執行……他們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他們以各自的行動力給同伴以強力支持,共同推動著Uber的發展。
而Uber也似乎有著無盡的吸引力,海納百川。Uber的成功并不在于它采用了什么天才的商業模式以及高大上的運營團隊,而在于它匯聚并發掘了普通人的智慧與力量,將那些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普通人集合到一起,汲取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的專車車主和選擇、享受Uber服務的乘客的意見與智慧,做一件別人都沒做過、也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參考和借鑒的新興事物,將Uber打造成一個溫情的、激情的、熱情的服務平臺,這樣的貼心,成功似乎成為一種必然。
02 全球狙擊戰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已經在其發展的進程中,多少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之前甚囂塵上的“黑車事件”“強奸事件”就一度使Uber成為全球熱門話題以及不少公眾攻擊的對象,在其進駐的一些國家的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出租車行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施壓、抗議和抵制。不過,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表明,Uber已經對部分傳統行業和傳統思維產生了一定的市場沖擊力,甚至對一些既得利益造成了威脅。
但卡蘭尼克卻并不退縮,相反,這似乎對他來說并不是困難,更談不上挫折,反而在一定程度激發了他和整個團隊應變的靈感與斗志,用一次次集體的智慧,抵抗著惡性事件的影響,謀求著在全球范圍從其反對者對Uber的打壓甚至封殺中全面突圍。這一點,從Uber在一些國家出現“XX事件”后的應對方式中可見一斑。
美國
Uber的總部在舊金山。但在美國不少地方,Uber始終不被看好,搞不好就會與政府機構和出租車行業“對簿公堂”。加州、弗吉尼亞州、內華達州等,都曾起訴過Uber。有些州甚至籌劃擬定明文法案,企圖打壓和限制Uber的“囂張氣焰”。即使在Uber的“起源地”舊金山,Uber的出現也可以說是“營養不良”。
2011年 5月,以舊金山美交管局為首的各地政府機構對 Uber “大開殺戒”, 其叫車服務被大量美國城市叫停。2012年秋天,加州的監管機構對Uber等公司加以罰款;2014年9月,加州州長通過了“第2293號議會法案”,該法案規定任何司機必須聯網注冊,并且強制投保,對每一起傷亡事故的保險金為5萬至10萬美元。此法案于7月1日開始執行,違反即以犯罪處理。這無疑使Uber的司機的上崗難度變得更高。
在這些起訴案件中,Uber受控的罪名很多,但歸根結底卻不外乎無照經營、與當地交管規定不符等——這些罪名看著冠冕堂皇,但外界也有人認為,這多少有著“莫須有“的嫌疑。
近來,又有反對者對Uber提出了控訴“有力”的新砝碼,指控其侵犯隱私。其中,賓夕法尼亞州法院還傳喚了卡蘭尼克,指控Uber利用軟件非法跟蹤Uber用戶,違規運營。他們對Uber提高了對其的處罰力度,一次性罰款金額翻番,即從原先的95000美元提高到1900萬美元(包括每天1000美元的日常罰款)。
加拿大
在美國的近鄰加拿大,伴隨發展腳步較快的Uber業務的同樣也是一片質疑聲和反對聲。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Uber司機在車拋錨后,卻不敢叫Uber服務,而是叫了普通的出租車,原因是Uber的價格高、服務差、保障差。Uber自身司機尚且如此,外界質疑也此起彼伏,很多人并不認可:多倫多的官員以25項交通罪起訴了Uber;溫哥華市議會也通過一項議案,可以取締為了開Uber而考取的只有六個月的臨時駕照;曼尼托巴省的市政部長公開宣稱,任何在本省無出租車牌照的Uber司機都會被指控為犯罪,或面臨1000加元的罰款;蒙特利爾的市長也明確宣布Uber是非法的。
英國
倫敦有著世界上最貴的出租車系統, “黑色出租車”哈克尼運輸。而Uber的出現,神奇地壓制住了它的“黑色氣焰”。因此,2014年6月11日,“黑色出租車”公司認為是Uber導致了倫敦的交通擁堵,要求有關部門對Uber進行進一步監管。他們還懷疑Uber的計價器“動過手腳”,甚至不惜雇傭偵探搜集證據力證Uber的違規。同時,針對Uber的抗議與出租車罷工時有發生,倫敦市民的出行備受影響。
但倫敦市長表示,在走完司法程序之前,制裁Uber存在一定困難。
法國
Uber在法國嚴重“水土不服”,也就產生了Uber與政府機構和行業間的“博弈”。
在法國,有法規明確限制Uber的“疆土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是最痛恨Uber的國家。Uber為了應對法國法規,專門推出Uber pop;但Uber pop在上線不久,就遭到了當地消費者事務和產品質量安全局的禁止——因為后者認為Uber掛羊頭賣狗肉,打著“拼車”的旗號,做出租車的買賣。隨后,新法規出臺,禁止Uber在APP上顯示非傳統出租車位置;一個月后,當地法院又以欺詐罪處以Uber10萬歐元的罰款;年末,法院規定Uber不能對公眾進行宣傳,否則會被處以每天25000歐元的罰款;緊接著的元旦,法國政府叫停了Uber pop……層層重壓下,出于防守,Uber次月在巴黎推出了新版本——Uber pool。
比利時
布魯塞爾城規及交通管理局曾以“非法”為由,扣押了13輛和Uber簽約的車,并對Uber開出10000歐元的罰單。不過,由于布魯塞爾自身法規繁雜且不完善,Uber至今并未正式受到實際處罰。所以說,Uber在比利時的日子相對在其他國家還是比較“滋潤”的。
德國
盡管德國出租車協會起訴Uber敗訴,德國政府當局也撤銷了對Uber的臨時禁令,但法蘭克福地方法院還是在7個月的反復審議后,下達在全國范圍內禁止Uber和Uber pop服務,及每件違反此法的案件將受25000歐元高額罰款的決議。
不過,幸運的是,在此判決后,Uber總部的員工并沒有受到過重的處罰,而且,持有合法證件司機的Uber Black 和Uber Taxi并不在上述禁令之內。
荷蘭
2014年12月8日,海牙工商上訴法庭責令Uber pop 停止在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的服務。不過,Uber方面并不以為意。或許10萬歐元的處罰對于飽受爭議和處處“受罰”的Uber來說,似乎算不上大數目,所以Uber并沒受太大影響,繼續運營。而荷蘭的Uber司機們也“冒天下之大不韙”,頂著4萬歐元罰款的風險繼續拉活。
日本
日本以細致和嚴苛著稱,日本的法規是很好的體現。卡蘭尼克用“拜占庭式的”來形容日本相關法律的復雜。為了應對它,Uber不得不以“旅行社”的名義在日本注冊,并與真實的旅行社一起辦公。顯然,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在推行中困難重重。
因此,在日本,盡管Uber暫時并沒有受到非法指控,但各種打車APP早已相繼問世,擠占著Uber的生存空間。
韓國
韓國對Uber的存在也不溫和。首爾市政府從2014年4月就開始想方設法叫停Uber,并對每一例無證上崗的Uber司機開出100萬韓元的罰款。但由于證據不足,直到今年3月才以“個人或公司無交通許可運營”的理由起訴Uber。因此帶來的影響是,UberX 已在韓國被全面禁止,只有Uber Black 還在堅持運營。
中國臺灣
有則消息稱,臺灣交通部門認為Uber涉嫌“違法”經營打的服務,存在調查、封殺這家美國公司的網站和移動應用的可能性。
在臺灣,Uber受到非法運營、計量收費不明確、計價不受監管等多項指控。同時,臺北的出租車司機舉行抗議游行,Uber也被迫從手機軟件商店內下架。
俄羅斯
俄羅斯的相關交通法律相對其他國家比較簡單和寬容,雖然沒有監管壓力,但Uber同樣面對巨大的市場壓力。這是因為莫斯科的無牌照出租車問題由來已久,而在Uber進駐之前,這里就已經有好多類似的APP服務在這里扎根。同一塊蛋糕,Uber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泰國
泰國交管部門認為,Uber在泰國并沒有合法注冊,其名下司機也沒有相應許可,Uber司機一旦被查出非法經營,可能就會面臨罰款。不過,Uber在泰國還有來自輿論的壓力:有些泰國人認為Uber有歧視情況出現,對于那些沒有信用卡、無法支付Uber車費的人來說不公平。
印度
印度Uber性侵案一度將Uber推向全球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印度這一性侵案件高發的國家,Uber的出現似乎也逃不出這類案件牽涉的宿命。2014年12月,一名女乘客在新德里遭Uber司機強奸。隨后,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在審訊過程中,有近7000名印度人聯名請愿,要求Uber強制性對其名下司機進行從業背景調查,時間期限為最近7年。
雖然如此,Uber似乎選擇了不動聲色,可能是他們覺得此舉有悖于Uber的商業計劃,也有礙他們的疆土擴張。因此他們并沒有受太大影響,繼續在孟買等城市運營。
從Uber在上述十余個國家的生存狀態來看,其打車服務雖然算不上“人人喊打”的地步,但還是能看出Uber在全世界似乎都不太受歡迎。卡蘭尼克卻從不積極的現狀力看出了積極的一面。他說:“Uber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東西,沒有什么可以借鑒。我們因為與眾不同,所以可以獨領風騷。”
硬幣有兩面,這可能是Uber生存不得不面臨的發展難題。可能,Uber的存在也有著“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宿命。
03 Uber奇葩營銷案例大盤點
一個企業的發展與壯大,如何能夠有效且高效地為大眾熟知、接受、使用,是每個企業除了研發產品外,需要考慮的又一重要課題,這也就考量著一個團隊的營銷策略與其營銷手段。
Uber自誕生之日起就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一方面,遭受全球各地的出租車司機抗議和世界各國政府的政策打壓,一方面,與同行業競爭者之間的戰爭日漸焦灼。然而,這一切都阻擋不了Uber以勢不可擋之勢向其他城市擴張它的領土。與其他專車軟件相比,令Uber聲名大噪的不僅僅是它低廉的價格,更是它用層出不窮的營銷手段一次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Uber有著上述平凡卻不普通的團隊,他們能夠為Uber帶來怎樣的營銷策劃呢?
有人說,Uber擅長“跨界營銷”,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制造了各種奇葩新奇的營銷案例。這些案例果真如傳說中那樣的奇葩嗎?我們不妨通過之前曾經出現的一些逸聞趣事來簡單盤點下Uber的營銷案例。至于是否奇葩,便是見山見水了。
美國:拆包有驚喜,把投資人快遞給你
2014年4月,HBO情景喜劇《硅谷》的熱播。Uber便搞了一個主題為“給你7分鐘,Uber會把投資人快遞到你面前”的營銷活動,利用熱點話題造勢。
這樣的營銷無可厚非,為什么會有人說“奇葩”呢?
這個營銷方案是:4月9日上午11點到下午3點期間,Uber在硅谷3個核心城市提供這樣一項服務,即當你叫的Uber專車到來時,會有一個Google Ventures(谷歌創投)的投資人坐在車里等你,對方會給你7分鐘的闡述時間,然后再花7分鐘給你提供反饋意見。之后,Uber還會把你免費送回家。
當然啦,這樣的營銷手段也是有背景原因的。2013年,谷歌創投在Uber身上投資了258億美元。因著這層“血緣關系”, 谷歌創投的幾位合伙人才會出面,幫Uber進行市場推廣和宣傳。
澳大利亞:萌萌喵星人送上門
雖然Uber “送貓咪上門”的營銷活動已經在美國一些城市策劃過了,但該營銷活動現身澳大利亞后,還是在當地掀起了一股熱潮。
活動方案大事為:2015年2月5日中午12時至下午4時,Uber在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珀斯等多個城市策劃了一場貓咪秀活動。Uber用戶只要打開Uber應用,并點擊選擇Kittens (小貓),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司機把小貓送上門,用戶便可以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和貓咪“親密接觸”,盡情和貓咪玩耍嬉鬧。
這個活動雖然是Uber的營銷手段,但其背后其實卻有著深遠的意義——在Uber所到之處,公司會和當地的動物收容協會一起策劃活動,而所得車費都會捐給當地的動物收容所——這樣的活動的意義就在于,通過自身的產品營銷,去提高人們對流浪寵物的認識,以及為他們做慈善募捐。同時Uber也鼓勵用戶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通過AA制付車費方式,一起參與募捐活動。
泰國:潑水節生存新技能get
每年的4月中旬是一年一度的泰國潑水節,是泰國舉國上下狂歡的日子。對于這樣的日子,Uber自然不會錯過,借“節慶活動”又策劃了一場營銷盛宴。
一方面,用戶可以通過應用,點擊Uber Splash選擇最近的蓄水卡車。預約成功的用戶可以登上蓄水卡車20分鐘,為自己的水槍蓄水,并在車上“占領高地”,“祝福”路上的行人。
另一方面,Uber又為那些想要參與潑水節狂歡、但卻顧忌隨身重要物品被水淋濕的游客提供了Survival Kit(包含了一件雨衣以及一個防水信封)的服務。這個被戲稱為“生存套裝”的營銷方案里,調用了汽車之外其他交通工具,Uber Bike,用戶通過Uber的應用點擊Uber Bike并設置套裝送到的地點后,過幾分鐘就會有人蹬著自行車給你送“餐”啦。不過數量有限,先到先得,該套裝僅限500套。
加拿大:我送你回家
盡管加拿大政府機構對Uber不是很友好,但Uber還是在加拿大的城市街頭“大出風頭”。 據悉,加拿大的車禍率在晚上 12 點之后會是平常時段的 3 倍,其中酒駕是重要誘因之一。因此,Uber選擇在多倫多街頭裝上自助酒精檢測機 Uber Safe,以保證駕駛人能夠避免“酒駕”的同時,還能夠通過使用Uber,順利回家。
Uber Safe自助酒精檢測機相當智能。市民們通過抽取吸管、吹上 6 秒鐘,便可輕松讀取機器自動監測出的體內酒精濃度。如果發現有人濃度超標,Uber Safe 就會自動幫忙叫一輛車,并為其承擔相應的乘車費用——此舉旨在讓更多人體驗Uber貼心服務的同時,能夠認識Uber、熟悉Uber、依賴Uber,養成“喝了酒叫輛Uber就好”的習慣。
新加坡:讓跑車成為臨時座駕
2015年3月21日和22日,Uber在新加坡策劃了一場超跑秀——聯合蘭博基尼和瑪莎拉蒂為用戶奉上15分鐘的免費乘坐體驗。此次活動提供了兩款車型,分別是蘭博基尼的Gallardo Spyder和瑪莎拉蒂的Gran Turismo兩款跑車。用戶只需要在Uber的應用界面上選擇Super Car就有機會預約成功。
在這兩天的免費乘坐活動結束后,如果用戶還有需要,可以通過Uber來預約超級跑車。不過,這一次預約前,用戶就應該摸摸自己的“荷包”,看看自己的“錢袋子”是不是真的能夠負擔得起,畢竟超跑座駕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起的座駕,即使是“臨時”的,價格也是不菲的。
戛納電影節
在68屆戛納電影節開幕前夕,一個視頻廣告——《UberCOPTER:Reach The Sky》在YouTube上瘋傳。視頻中,一位衣品不俗的摩登女郎使用Uber的APP預訂了一架Uber的直升機,不多時便有一名專車司機開豪車將她送往機場,乘上直飛戛納的直升機。這項直升機送客業務從5月13日一直持續到5月24日戛納電影節閉幕,為期十二天。這期間,乘客可享受從尼斯到戛納約7分鐘的直升機飛行服務。
從尼斯機場到戛納電影節的主場地影節宮是前往戛納的必經之路,平時在不堵車的情況下走高速也需要40分鐘左右,而電影節期間,面對來自世界各地浩浩洋洋的參展大軍,這個時間至少也得翻一倍。從價錢上來說,Uber直升機服務也極為誘人,一般這段路程乘出租車的單程費用大約在120美元左右,而你只要多花60美元就可以乘坐直升機抵達戛納會場。不要以為這是營銷的噱頭,實際上無論你是大明星去走紅毯還是普通粉絲去圍觀偶像,每個人都可以使用Uber輕松搭乘。用UberCOPTER開啟你的戛納之旅,還有比這更吸引眼球的創意嗎?
無論最終的成交量有多少,Uber贏得了全世界鎂光燈的關注,成為這屆戛納電影節最大的贏家!
櫻花節
在日本,櫻花節是一年一度國民狂歡的大日子。每年的3-4月份,是日本櫻花盛開最茂盛的季節,大批市民和游客歡聚在櫻花樹下,或是淺酌清酒,或是品嘗特色櫻花料理,不亦樂乎。然而,許多人卻因為漫天飛舞的櫻花花粉而出現過敏癥狀。于是,為了方便人們出行,Uber公司別出心裁地推出用無人機為用戶免費發放口罩的服務。
在活動期間,Uber將叫車平臺的界面改成一個裝有四只輪子的無人機圖案,或許是告訴人們即使無人機遭遇飛行不便的路況也可以在地面繼續行駛,以契合其“空陸兩棲”的主題。用戶只要點擊進入Uber Mask,像往常叫車一樣,在地圖上用圖釘“釘”出自己的位置,很快便會收到Uber用微型無人機遞送的口罩。這樣的新鮮又另類的營銷手段,真是讓人拍案叫絕!
試乘鐵王座:過把癮
很多人對于追美劇都有種“停不下來”的激情與狂熱。對于他們HBO不能不說是美劇制作中的一個可愛又“可恨”的公司。2015年,HBO啟用了獨立媒體服務HBO Now。為了推廣,HBO與Uber聯手,于當地時間4月16日至17日在曼哈頓推出了“鐵王座試乘”服務(THRONE RIDES),讓用戶走入“劇中”,體驗一把“觸電”的感覺。具體操作方式是:用戶通過Uber輸入“鐵王座試乘”服務關鍵詞,進入相關界面,用戶則可以實現與“THRONE” 合影,或者是選擇“PEDICAB”,體驗一輛裝飾好的三輪車,過把戲癮。
看完國外的案例,轉頭再來看看Uber在進駐國內后都推出了哪些讓人眼前一亮、并讓人印象深刻的活動吧。
北京:一鍵呼叫CEO
這個活動在一定程度是“給你7分鐘,Uber會把投資人快遞到你面前”營銷活動的“孿生”創意。只不過和美國的營銷有所出入的是,用戶更多的是學生,且多是求職的學生。
活動期為2015年4月24至25日兩天,地點在北京。16 個企業高管乘坐轎車圍繞清華轉,學生通過 Uber 應用叫車,和高管在車上進行 15 分鐘面試。
據了解,參加活動的學生雖然并不限制學校和性別,但以實際參與情況來看,活動參加人群以女生為主,女學生們大多比較興奮。據市場反饋來說,學生們都覺得近距離接觸高管的機會非常難得,甚至還有人專門從天津過來,并當場拿到產品經理的 offer。
當然,這個活動并不是硬性的“一刀切”,而是充滿關愛和溫暖。有一名來自北航的同學一直沒等到和某高管的見面機會。于是他提出活動結束后和對方拼車離開。在成功回學校路上,他成功拿到 一份工作令他期待已久的offer。
上海:服務范圍在擴張,一鍵呼叫天上
Uber在杭州開展“一鍵叫船”活動后,2015年 4 月,Uber又 在上海推出一鍵呼叫直升機服務,拓展“天空業務”。
此次營銷活動標價2999 元一次,20 位用戶成為首批乘客,并邀請趙又廷作為首飛乘客,還在天空見證了一對年輕情侶浪漫的空中求婚。
Uber 一鍵呼叫直升機活動和明星營銷方案賺足了眼球。除了微博之外,很多媒體都報道了這則消息。其中新浪等幾十家媒體還進行了跟進報導。這幾乎意味著,Uber當天的新聞,喚起了無數人“仰頭看”的體驗熱情。
上海:明星充當“專屬”司機
同樣是在上海,同樣是在2015年4月,還是Uber。
佟大為不能不說是一名當紅演員。當日,他化身一名Uber司機,駕駛著售價近100萬元的特斯拉電動汽車,滿大街轉悠著拉客。在網絡上瘋傳的一段視頻內是“佟師傅”短暫拉活生涯中比較有趣的一段經歷:第一位乘客是位資深“低頭族”,上車后視線絲毫不離手機。盡管佟大為使出渾身解數,仍沒有被認出來。
這一個視頻在一定程度上逗人“呵呵”的同時,還讓Uber收獲了關注人群,擴大了知名度。想來,佟大為為吸引乘客而耗費的腦細胞也是相當的值得了。
當Uber遇上哆啦A夢
2015年5月28日,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像一部時光機一樣,勾起了無數80后、90后對于童年的美好回憶。Uber和百度錢包借勢聯合推出了“哆啦A夢主題車”活動,又一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在電影上映的第一天,一輛被漆成藍色天空的哆啦A夢主題車亮相街頭,不僅外部印滿哆啦A夢和大雄等動畫中的經典圖案,車飾也完全以哆啦A夢為主題進行了布置,最令人嘖嘖驚奇的是車后座上還有一只大大的哆啦A夢公仔。和哆啦A夢一起乘車,成為年輕人之間的一種潮流。許多乘客在到達目的地之后還對哆啦A夢主題車戀戀不舍,遲遲不肯離去。
這次活動,Uber一舉俘獲了眾多粉絲的歡心,流動的主題車更是做了最好的品牌宣傳。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營銷活動中,百度錢包無疑是最核心的一把鑰匙,從購買電影票到Uber上付費,百度錢包在人們的出行和娛樂之間形成一個閉環,潛移默化地完成了Uber與網上支付平臺的無縫對接。
一鍵約茶:便捷約茶
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茶文化是歷史進程推進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相當地域色彩和歷史色彩的特色文化,背后也蘊含濃厚的民族歷史文化的深遠意義。因此在這些亞洲國家,茶文化是一種在一定程度上具備著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他們對優質、健康、功效、口感和內涵的茶飲有著強烈的需求,也有著飲茶文化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甚至需要更專業的飲茶環境和更專業的服務。
然而,對于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來說,茶文化并沒有像中國等國一樣,有著悠久的品茶和飲茶的習慣,更遑論茶文化。因此,茶產業、茶行業,一直難以在全球范圍內得以普遍認知和高度關注。2015年6月上旬,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在一次演講報告中曾說,茶行業一直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被高度低估的行業。
不過,這一現象似乎正在日益發生著改變——茶文化正在日益引起大眾的關注和認可。這一點從Uber的試水或可管窺一斑。
在Uber服務中,用戶不僅可以享受到Uber提供的最普遍的服務,還可享受到新加的一項服務——品茶。用戶在進入Uber主界面后,可以看到類似于“附近的人”之樣的功能,這意味著,用戶可以看到自己身處的位置周邊分布的茶樓、茶館或售茶等資源。如果用戶還想找到一位更加專業、更加貼心的“品茶人”,那么則可以通過界面底部的 “人民茶友”“專業茶人“資深茶師”和“茶神”四個級別的選項,通過點擊“呼叫約茶”選擇適合自己的專屬茶師提供專業定制化的貼心服務(在“茶神”級別中,你甚至可以覓到世界一流的茶師的身影)。這樣的功能也和Uber最普通的專車功能相鏈接——選擇“呼叫約茶”后,用戶就可以通過Uber系統分配的私家專車,直接到達自己選擇的飲茶空間,實現與飲茶人士的約茶。
目前,Uber已經申請到中國茶圣陸羽,以及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作該項服務內容的形象“代言”,這一“商標”的認定,不得不說是Uber品茶一處誘人的招牌,其“品牌效益”能量可見一斑。
Chapter 8 極客——怪人or鬼才?
極客是美國俚語“geek”的音譯。一般理解為性格古怪的人,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帶有貶義。隨著互聯網文化的興起,這個詞逐漸有了智力超群和努力的詞義,后又被用于形容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有狂熱興趣并投入大量時間鉆研的人。現在geek更多是表達一種在互聯網時代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尖端技術與時尚潮流的含義。
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極客層出不窮。這是一群以創新、技術和時尚為生命意義的人,他們不分性別、不分年齡,崇尚科技、自由和創造力,在不限于物質圈囿的領域中,引領著新經濟、尖端技術和世界時尚風潮的前線,共同為現代的電子化社會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他們的極客精神,也逐漸成為這個時代新的意識形態,成為一個時代的標桿。
史蒂夫·喬布斯,蘋果創始人
2011年10月,喬布斯去世。他的離世讓全世界扼腕,大聲疾呼“痛失天才”。
之所以稱他為天才,是因為在他56年的歲月里,這位孤獨的科技先知先后改變了PC產業、數字娛樂產業、音樂產業和出版業,并留下了蘋果這家令全球消費者頂禮膜拜的高科技公司。
喬布斯是個典型的極客。他的性格不僅和他的奮斗經歷有關,跟他的人生經歷也密不可分。
1955年,史蒂夫·喬布斯出生于美國舊金山。幼年的喬布斯生活在后來著名的“硅谷”附近,鄰居中不少是惠普公司的職員。在他們的影響下,喬布斯迷上了電子學,并有幸參加一次惠普公司的聚會。聚會中喬布斯第一次認識了電腦,他做夢都想有臺自己的電腦。這一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點燃了他走向成功輝煌的火焰。
初中時的一次同學聚會上,喬布斯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伙伴——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兩人一見如故。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是學校電子俱樂部的會長,同樣對電子有著很大的興趣。19歲那年,喬布斯因為經濟原因休學,成為雅達利電視游戲機公司的一名職員,借住在沃茲家的車庫。他們經常在一起在小車庫里琢磨研究,希望打造出一臺屬于自己的計算機。
在多方尋找和探索后,他們開始了兩個年輕人偉大的創新:他們設計了一個電路板,將微處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安裝在上面,通過接口將微處理機與鍵盤、視頻顯示器連接在一起——這個在當時造價高昂、其貌不揚的電腦,為以后的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精明的喬布斯似乎看到了這些,他們有了批量生產的想法。
為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他賣掉了汽車,沃茲尼亞克賣掉了他珍愛的惠普65型計算機。就這樣,他們有了奠基偉業的1300美元。
1976年4月1日,在這個本來是傳統“愚人節”的日子里,喬布斯、沃茲尼亞克以及喬布斯的朋友龍·韋恩(Long Wayne)卻做了一件后世普遍認為特靠譜、也是一件特有影響的事:三人簽署成立一家電腦公司。隨后,21歲的喬布斯與26歲的沃茲尼亞克在他們的車庫工作室成立了蘋果公司——那個被人咬過一口的蘋果就是從這里走出,成為全球的著名商標。他們的自制電腦則被順理成章地追認為“蘋果I號”電腦,成為“蘋果”系列產品的“始祖”。
然而,公司剛開始運營時,生意十分冷清,門可羅雀,畢竟在當時,蘋果電腦對于人們來說還很陌生。直到1976年7月,零售商保羅·特雷爾(PaulJay Terrell)到他們的工作室參觀。他認為蘋果電腦大有前途,開出苛刻的條件,向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訂購了50臺整機。這批他們加班加點趕制出來的電腦很快被銷售一空,“蘋果”公司名聲大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也獲得了他們的第一桶金。
機遇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年10月,一位電氣工程師馬爾庫拉慕名到訪。馬爾庫拉十分擅長推銷工作,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推銷奇才,他覺得計算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便決定重操舊業,幫助喬布斯他們把公司辦好、辦強。
他為他們制定了一份商業計劃,給他們貸款69萬美元,將自己的命運與兩個年輕人聯系在一起。有了馬爾庫拉這樣行家里手的指導,有了這筆巨資,“蘋果”公司迅速成長。1977年4月,蘋果公司參加了美國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他們的新產品——蘋果Ⅱ號,以小巧輕便、操作簡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鮮明特點,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蘋果Ⅱ號在展覽會上一鳴驚人,蘋果公司也一炮而紅。
在1980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全頁廣告上,寫著“蘋果電腦就是21世紀人類的自行車”,并登有喬布斯的巨幅照片。同年,蘋果公司高層產生了4名億萬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萬富翁;其中喬布斯排名第一。1985年喬布斯獲得了由里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勛章。
然而,成功來得太快并非好事,過多的榮譽背后是強烈的危機。由于喬布斯經營理念與當時大多數管理人員不同,加上電腦巨頭IBM公司開始醒悟過來,也推出了個人電腦,搶占大片市場,使得喬布斯新開發出的電腦節節敗北,由于企業內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喬布斯在1985年9月憤而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一職。
閑賦下來的喬布斯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決定吸收教訓,重整旗鼓。辭職幾天后,喬布斯又創辦了“Next”電腦公司,繼續開始他的事業之旅。1986年他收購了Lucasfilm旗下位于加利福尼亞州Emeryville的電腦動畫效果工作室,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在之后十年,該公司成為了世界知名的3D電腦動畫公司,并在1995年推出全球首部全3D立體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1996年12月17日,全球各大計算機報刊幾乎都在頭版刊出了“蘋果收購Next,喬布斯重回蘋果”的消息。此時的喬布斯已是身價逾10億美元的大亨,相形之下,蘋果公司卻已瀕臨絕境。
于蘋果公司危難之中重新歸來,喬布斯果敢地發揮了行政總裁的權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還做出了一件令人們瞠目結舌的大事——與宿敵微軟公司握手言歡,締結了舉世矚目的“世紀之盟”,達成戰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權協議,他也因此再度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998年,凝結著全體員工的汗水、寄托著喬布斯振興的夢想的iMac面世。這是一個全新的電腦,代表著一種未來的理念,獲得市場一片叫好聲,也令世人臣服于蘋果的工業設計。同年12月,iMac榮獲《時代》雜志“1998最佳電腦”稱號,并名列“1998年度全球十大工業設計”第三名。
隨后,第二代iMac、iBook無不在市場上迅即受到用戶追捧,“蘋果”扭虧為盈。1999年1月,當喬布斯宣布第四財政季度盈利1.52億美元,超出華爾街的預測38%時,蘋果電腦在PC市場的占有率已由原來的5%增至10%。
電腦領域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喬布斯思想的停滯,他又將目光放在了音樂領域,發布了把蘋果公司帶到音樂世界的產品——iTunes。
如何使電子產品運行更快、更好,用戶體驗更舒適,攜帶更加便捷,喬布斯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努力著,并不斷刷新著世界的記錄。從蘋果公司2001年推出的音樂播放器iPod到2007年的iPhone手機,無一不體現著喬布斯對設計與用戶體驗的理解。如今,ipod和iPhone也早已成為全世界流行時尚文化的象征。2007年,帶著蘋果氣息的蘋果專賣店的零售額達到10億美元,增長速度超過了任何一家其他公司。
2011年8月24日,喬布斯向蘋果董事會提交辭職申請,推薦蒂姆·庫克接替他的職位;同年10月5日,喬布斯因病逝世,終年56歲。
他的離世對于世界來說無疑于一顆星辰的墜落。“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被世人推舉為極客的典型語錄,激勵著無數的創業者和年輕人前進的腳步。
比爾·蓋茨,微軟創始人
“保羅·艾倫與我創建微軟的時候,我對軟件開發充滿很多夢想。我們希望自己的軟件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讓每一個辦公桌和家庭擁有電腦也一直是我們討論的話題。令我們感到驚訝和興奮的是,夢想中的很多東西都已經成為現實并且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面。我從沒想過一家令人難以置信且異常重要的公司竟然源于這些最初的想法。”在眾多的極客名單中,從世界知名高校哈佛大學退學的比爾·蓋茨在當時看來算是一個地地道道不走“尋常路”的極客。
比爾·蓋茨(Bill Gates),1955年10月28日出生于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13歲開始計算機編程設計。1968年,蓋茨與他的同學保羅·艾倫(Paul Allen)利用一本指導手冊,開始學習Basic編程。當時該校擁有一臺PDP-10計算機,其使用時間的年度預算資金為3000美元。不久后,這兩名小男孩與“計算機中心公司”簽訂了一份協議:蓋茨和艾倫向其報告PDP-10存在的軟件漏洞,而對方則向他們兩人提供免費上機。
1972年,蓋茨以4200美元的價格,將他的第一個電腦編程作品——一個時間表格系統賣給了他的高中母校。
1973年,18歲的蓋茨考入哈佛大學。蓋茨記憶力很好,卻有不少“臭毛病”:經常逃課、不愛洗澡、在編程或玩牌時就只吃比薩餅和喝蘇打水。在哈佛的時候,蓋茨為第一臺微型計算機MITS Altair開發了BASIC編程語言的一個版本。
在接觸到1975年1月出版的美國《大眾電子》(Popular Electronics)雜志上一篇MITS公司介紹其Altair 8800計算機的文章后,蓋茨和朋友主動給MITS總裁埃德·羅伯茨(Ed Roberts)打電話,“謊稱”他們已經為這款機器開發出了BASIC程序——其實,他們是在之后才開始為此夜以繼日地工作。不過,他們后來的確寫出可在Altair 8800上運行的程序,除了收獲了3000美元的出售價格外,更獲得高達18萬美元的版稅。
1976年11月,蓋茨和艾倫注冊了“微軟”(Microsoft)商標。他們曾一度考慮將公司名稱定為“艾倫和蓋茨公司”(Allen Gates Inc.),但最后沒有采納。
次年,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前往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市,找到了一份編寫程序的工作,并把微軟總部也設在此地。兩年后,微軟總部遷往華盛頓州貝萊佛(Bellevue)市。隨后,蓋茨與IBM簽訂合同,為IBM的PC機開發操作系統。后來他又對一款QDOS的操作系統稍加改進,并更名為DOS,授權給IBM使用。
1982年,蓋茨向50家硬件制造商授權使用MS-DOS操作系統;1983年11月,Windows操作系統首次亮相。1995年7月,39歲的蓋茨榮登《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榜首。
在很多人看來,蓋茨行為確實古怪。除了他從哈佛大學退學的“大事”之外,他在生活中也“不可思議”,有很多逸聞趣事。比如,蓋茨秘書在進入微軟辦公大樓時,經常發現蓋茨本人躺在地板上睡大覺;對手下要求非常嚴格,并經常與同事進行激烈爭辯;同時他好像特別清高,他曾經說過:“我們絕大多數的競爭對手做的相當差。他們不知道如何引進具有商業才能和技術才能的人才,更不知道如何充分組織、結合這些人才的優勢。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自己。”他也十分“不近人情”,經常讓人難堪,曾經經常將“這是我有生以來聽說過的最愚蠢的想法” 這句話掛在嘴邊。
不過,正如他所說,“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更重要”,這可能就是天才與眾不同的地方。李開復就曾評價他:“享受辯論,就想聽到不同觀點,又總是想贏。可是好勝心和好奇心,并沒有影響蓋茨最終成為一個謙虛的人。”
他謙虛,也樂善好施,每年關于他的慈善事業的報道不勝枚舉。克林頓曾就他的慈善事業如此評價:比爾·蓋茨賺的錢比人類歷史上所有人都多,他在努力把錢捐獻出去。大多數人也許會把錢用在別的地方,或是只捐出一點點,并希望別人給他們別上勛章,而不是像比爾·蓋茨那樣,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尋找真正行之有效的東西。這就是他畢生的工作。”
成功是一個壞老師,它會誤導聰明人覺得自己不會失敗。比爾·蓋茨深知這一點。他也很少去跟別人比較:不要拿自己與世界上的任何人比。如果你把自己和別人比較,那是對自己的侮辱。如今,這個非凡的技術男似乎站上了另一條起跑線,向著更深、更廣的領域沖刺。
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
馬克·扎克伯格是本章提到的幾位極客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之所以將他放在比爾·蓋茨后提到,是因為他一度被認為是“蓋茨第二”——之所以將其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做比較,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在外界看來,都是從哈佛大學主動退學的“壞學生”,都是白手起家、在互聯網上創業,從而影響全世界。
提起馬克·扎克伯格,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特別熟悉。但如果提起Facebook,大多數人都會意味深長地發出一聲長長的、帶著尾音的“哦~”——沒錯,就是這位“80后”,扎克伯格創建的。
扎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白原市。父親是一名牙醫,母親則是一名心理醫生。
出生于如此家庭的扎克伯格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從小就既不對口腔衛生感興趣,也不對精神健康感興趣,而是對電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2歲時,他用AtariBASIC創建了“扎克網”,讓父親可以在家里和牙醫診所之間進行消息交流。
青少年時期的扎克伯格結交了一群藝術家朋友,當他們到扎克伯格家做客興致高時,都會留下一些畫作。而扎克伯格不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面,而是從畫作上發掘了創新的靈感——照著畫做出一款款在現在看來并不成熟的電腦游戲。
后來,扎克伯格進入新罕布什爾州的一所名為菲利浦艾克塞特的私立寄宿制高中就讀。在那里,他顯示出了在擊劍運動方面的天賦,并成為了校擊劍隊的隊長。不僅如此,在經典文學方面,他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然而,扎克伯格最熱愛的始終是電腦。高中時期,他制作了一個潘多拉音樂軟件的早期版本,稱之為Synapse。包括美國在線和微軟在內的很多大公司都表示愿意在他畢業前就雇用他,并且購買他的軟件。不過都被他拒絕了。
2002年,扎克伯格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大二時,他又開發出一款依據其他學生選課規律而讓用戶參考選課的、名為CourseMatch的程序。之后,扎克伯格和他的三位同學——迪夫亞·納倫德拉、卡梅倫·文克吾斯和泰勒·文克吾斯,建起一個名為“哈佛聯通”的社交網站。但由于個人原因,他很快離開了此項目。
2004年2月,扎克伯格和另外三個同學——達斯汀·莫斯科威茨、克里斯·休斯以及愛德華多·薩維林建立起一個允許用戶創建個人配置文件、上傳照片,并能與其他用戶聯系的網站,這便是Facebook。
Facebook一經出現,便大放異彩,當年便掀起一股強烈的網絡社交“新風”。截至2004年底,Facebook已擁有100萬注冊用戶,同時,新用戶也以井噴式態勢增長。由于Facebook注冊用戶越來越多,扎克伯格選擇了退學,專注網站業務。
2005年,扎克伯格的企業獲得了風險投資公司阿塞爾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阿塞爾為扎克伯格的網絡投資了1270萬美元。當時的Facebook只是針對常春藤聯盟的學生開發使用,后來,才逐漸開放給其他大學、高中和國際學院等。到2005年12月時,該網站的會員已超過550萬人,Facebook吸引了很多想在這個巨大社交中心做廣告的公司。因為不想賣掉網站,扎克伯格毅然拒絕了像雅虎和MTV等網絡大公司的報價。相反,他更加專注于對網站的發展壯大,并開放了一些項目承包給外界的開發商,同時給網站附加了更多功能。
然而他的創業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2006年,哈佛聯通的創造者宣稱扎克伯格剽竊了他們的創意,并向扎克伯格提出了經濟賠償要求。扎克伯格堅持立場,稱兩個網站純粹是基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想法。但經律師調查后發現,扎克伯格可能有意竊取哈佛聯通的知識產權以及Facebook的私人用戶信息,并提供給他的朋友。扎克伯格后來為此事道歉。雖然雙方初步達成了650萬美元的和解協議,但在納倫德拉和文克吾斯兄弟了解了Facebook的股票價值后,宣稱他們被誤導了,于是這場法律糾紛一直持續到了2011年。
盡管受到打擊,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都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時代雜志》將他評選為2010年年度人物;《名利場》把他排在了新興富豪的頂位;《福布斯》把他排在了400首富榜上的第35位,并估算他的身價為69億美元,比喬布斯還要高。2012年,Facebook將正式上市;隨后,Facebook超過谷歌,成為硅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創始人扎克伯格,身家將達到近300億美元,成為新一代的科技創始人之一,成為全球最年輕的自己開創的億萬富豪。
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 Google創始人
國內一家英語學習網站曾經推送過一個關于專有名詞翻譯“困境”的文章。其中兩個詞匯也正是本章中出現的兩個:一個是Facebook,一個是Google。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沒有用生僻詞,只是翻譯成中文時候難免拗口;而Google的翻譯則是因為這個詞匯的出現,大有“玄機”。
找任何一本詞典,Google這個單詞幾乎都沒有釋義的。有故事說,其實這是一個“錯詞”:創始人想起一個能夠和海量數據索引有關的名字,想到了 “googol”( 編者注:指10的100次冪)一詞,用來代表在互聯網上可以獲得的海量的資源。結果一個拼寫錯誤,就將這個詞打成了\"google.com\"。于是,這個“筆誤”代替了曾經的 “BackRub”,笑傲著縱橫于互聯網時代。
其實,作為一個互聯網里程碑似的的世界品牌,名字或許能夠帶來一定的“好運”,但廣闊的前景、良好的用戶體驗更應是Google成功的重要因素。
Google的成功,一半源自實力,一半來自運氣。
實力來自于Google的兩個天才創始人——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
1996年,就讀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佩奇和布林就開始合作研究一名為“BackRub”的搜索引擎;畢業后,他們開始進行互聯網搜索方面的學術研究,當時業界對互聯網搜索功能的理解是:某個關鍵詞在一個文檔中出現的頻率越高,該文檔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要越顯著。而佩奇和布林則認為,在其它網頁中出現的頻率和這些網頁的可信度,決定搜索結果排列位置的因素,也就是說,網頁在受眾中的知名度和質量是決定性因素。
不久他們發現他們的結果查詢方法比其他任何一種搜索都要高明。為了推廣,他們開始為技術積極尋找合作伙伴。
兩個年輕人找到了雅虎的創始人之一戴維·菲洛。菲洛建議他們自己建立一個搜索引擎公司發展業務。在一次機會下,他們得以向SUN微系統的創始人之一安迪·別赫托希姆Andreas Bechtolsheim做搜索演示,得到極大的肯定,并獲得了對方一張10萬美元支票的支持。
這張支票在一定程度上倒逼Google的出現。后來他們積極籌資金。截止到1999年6月,他們共籌措到了3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在朋友的車庫里,布林和佩奇開始了Google的征程。創立之初,公司除了布林和佩奇之外,就只有一個雇員——克雷格·希爾維斯通——Google的技術總監。三個月以后,Google網站正式開通。隨后一發不可收拾。
Google的成長除了靠實力,運氣也相當重要。Google的運氣似乎也具有“倒逼”意味。
所有新興事物開始都會被傳統思維所輕慢,Google也沒有例外。當時,Google的競爭對手致力于成為門戶網站,投入搜索服務的比重不大,這無疑給Coogle的成長提供了一條夾縫。不過,隨著時間的更迭,提供純技術服務的Google重要性日漸顯現,各色公司費盡心思想要提升自己在Google的排名。
不久后,Google從一個租借便宜辦公室、十幾個服務器、一群失業了的程序員組成的小公司一躍成為世界IT巨頭。2000年,在他們的領導下Google發展成為最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雅虎選擇Google作為默認的搜索結果供應商。
2001年,佩奇辭去了CEO的職位,聘請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擔任谷歌公司CEO,自己則擔任了產品總監。2003年,谷歌收購Semantics和Sprinks后推出AdSense;一年后,Google在納斯達克上市。
事實證明,佩奇和蓋里是成功的。佩奇重任谷歌公司CEO后,在2013年的《巴倫周刊》在全球最佳30位CEO評選中,對其如此評價:他將知識轉化成了巨大的財富,這個書呆子用事實證明自己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精明。
是的,他們確實“書生氣”“書呆子氣”。在一次的《經濟學人》雜志訪問中,布林曾開玩笑說:“我們倆都有些令對方厭惡”——因為兩人似乎在大多數課題項目上都持不同意見,但在共同相處了一段時間以后,兩人就“在智力上惺惺相惜,成為了親密的好友”。
Google鼓勵創新,鼓勵個性。因此,在Google內部,需要的不僅僅是發揚已有產品,更重要的在于對公司產品研發的不斷投入和鼓勵,去讓公司開拓更多新的方向。
雖然西方有一句諺語“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Google,“免費福利”比比皆是:
員工用餐、健身、按摩、洗衣、洗澡、看病都100%免費;每層樓都有一個咖啡廳,可以隨時沖咖啡、吃點心,大冰箱里有各種飲料,免費隨意喝;更不可思議的是,和其他美國公司不一樣,在Google,員工可以帶孩子甚至是寵物上班;任何一個重要員工都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每個辦公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裝修。
當然,這些“個性”和“自由”在一定程度是有“代價”的:團隊須不斷創新想出“好”點子,具備創新能力或是研究出新成果,都能獲得相應規定的獎勵——這些儼然已經成為Google的一種企業文化,保證著Google這輛巨輪在互聯網時代中的奮力向前。
埃隆·馬斯克,Paypal創始人
他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支付平臺Paypal的創始人,開創了網上第三方支付的先河;他是美國商業航天企業空間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開啟了商業航天事業的序幕;他是光伏發電服務供應企業SolarCity的董事長,創造了全新的太陽能安裝產業模式;他是電動車生產企業tesla公司的領路人,賦予了電動汽車新的命運……人們驚異于他非凡的成就,他卻謙虛地說,“這些并不是我刻意要做的事情,我這樣選擇是因為它們最有可能影響未來”。將商業與工程師完美地結合,他就是當今不可思議的創業傳奇埃隆·馬斯克(Elon?Musk)。
埃隆·馬斯克出生并成長于南非的比勒陀利亞,他年少時,父母離異,他的兩個兄弟都隨了母親生活,而他自己則選擇了跟隨冷酷苛刻的工程師父親生活。10歲那年,馬斯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并且學會了軟件編程。兩年后,他成功設計出一個名叫“Blastar”的游戲,并將這款商業軟件賣出了500美元的價格。
中學畢業后,馬斯克考上了比勒陀利亞大學,但是后來他的母親以加拿大公民身份擔保他來加拿大團聚,此后馬斯克再也沒有回到南非。后來,馬斯克考上了加拿大女皇大學,然后又轉學到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后,他又留校一年,獲得第二個物理學士學位。
大學生活里,馬斯克熱衷于組織各種活動,還完成了兩篇廣受好評的有關太陽能和超級電容器電池的論文——而對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也為他之后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礎。
不過,似乎極客們都喜歡退學,也都不安分。
1995年,馬斯克到斯坦福大學學習材料科學和應用物理碩士課程只兩天,就被硅谷創業浪潮吸引,選擇了退學。之后,他和弟弟一起創立了第一家公司 Zip2,專為媒體公司提供在線出版服務。在馬斯克的經營下,公司逐漸發展壯大,在1999年并康柏公司AltaVista部門收購,馬斯克也獲取巨額回報。隨后,馬斯克又聯合他人創立了一個在線金融和郵件支付服務公司——X.com,后與另一家公司合并后更名PayPal。2002 年他再以 15 億美元將 PayPal 賣給了 eBay;而作為 PayPal 最大的股東,馬斯克又賺到 1.65 億美元。
這些對于馬斯克來說,不過是小試牛刀,為自己攢“資歷”罷了,他還有更加宏偉的目標和更加驚天動地的大項目。
作為南非白人來說,馬斯克身上有著開拓者的基因——馬斯克的祖父是一位從加拿大來到南非的探險家,也是第一個駕駛單引擎飛機從南非飛到澳大利亞的人。他的妹妹托斯卡·馬斯克就曾說:“我不想聽起來顯得例外,但我的家族確實與別人不一樣,更愿冒險。”
馬斯克的冒險似乎有著太空夢想——
2002 年,馬斯克創立了 SpaceX 公司,內心有著幾乎“不切實際”的目標:為人類提供更為快速、廉價且頻繁的太空運輸服務。
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馬斯克前往俄羅斯去尋找退役的洲際彈道導彈來作為運載發射火箭,拜訪美國著名的航天航空公司的洛克希德·馬丁學習經驗。幾經波折后,Space X公司終于設計出了全新的、節能型火箭 “獵鷹1號”,用高純度煤油作為燃料的“獵鷹1號”實現了他的空中運輸夢想。
不過火箭的運輸速度還是趕不上馬斯克的思想。只要他看好的,他會一直努力,直到達到目標。2004 年,馬斯克向一家名為特斯拉的創業公司投入了種子資金。這是一家專注于生產制造電動汽車的公司,在低成本和高智能發展方向上和 SpaceX 公司不謀而合。在馬斯克的“雷厲風行”下,幾個月之后,這個 18 人團隊便制造出第一臺電動汽車原型。
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2008 年,SpaceX 的火箭第三次未能成功發射至軌道,而當時的特斯拉公司也存在產能滯后和成本超支的嚴重問題。馬斯克也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之前賺得的 2 億美元已經快被 SpaceX 和特斯拉兩家公司花得一干二凈。
好在命運似乎格外眷顧這位天才,2008年9月28日,獵鷹1號在第4次發射試驗中成功的進入預設軌道。在當年年底,憑借一流的創新技術,馬斯克收獲了16 億美元的 NASA 火箭發射任務訂單,再次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機。2012年 5月25日,SpaceX發射了一枚兩級火箭,將一艘名為龍飛船的太空飛船送向國際空間站(ISS),更是開啟了太空私營化的時代。
這個有著高遠夢想的馬斯克因此做到了歷史上能做到飛行器和空間站對接的四個組織之一——美國、中國、蘇聯和埃隆·馬斯克。取得了成功的馬斯克依然不安分。他還積極投資電影,為三部電影當過制作人;敢于冒險,金融危機爆發時,他把自己的個人財富的最后300萬美元全投入到公司中去,以期解決Tesla的問題,房租一度都成為避不開的難題;策劃 “火星綠洲”的項目;打造世界首艘私企研發的飛船“龍”飛船;進軍新能源,支持太陽能的安裝與推廣……
馬斯克是在和時間打賭,也在和自己爭氣。在他身上,散發著“教父”般的魅力。現如今馬斯克的第三家公司 SolarCity在極力拓展太陽能電力市場,可提供從系統設計、安裝以及融資、施工監督等全面的太陽能服務。馬斯克的夢想“將普通人送入太空,并登陸火星;將燃油汽車全變為電動汽車,并以太陽能提供人類所需電能”正在一步步實現中。(連載完)
【本書由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北京斯坦威圖書公司策劃出品,如有團購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系13701065330 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