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0月22日至24日,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市場觀察》雜志社主辦,中國網中國風尚頻道承辦的“幸福中國 德行天下”大型公益活動媒體采風團來到陜西省榆林市采訪,媒體采風團一行10余家中央媒體記者與榆林市委、政府相關領導舉行了座談。同時,媒體記者們還深入陜西榆林市的深山沙漠、農村等進行了實地采訪,對80后大學生創業代表蘇國飛創辦的榆林市榮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榆林市府谷縣老高川鎮郭培林溝村老支部書記郁長林進行生態治理的1400畝山地進行了考察。
10月23日,“幸福中國 德行天下”媒體采風團走進榆林座談會在榆林市委辦公大樓舉行,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張凡、中國海外控股集團黨委書記高建波、《市場觀察》雜志社總編輯劉彤、幸福中國總策劃、中國網中國風尚頻道總監張一帆、中國網風尚頻道副主編劉德祿、榆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姬躍飛、榆林市政府新聞發言人謝宏以及榆林市國土局、農業局、榆陽區等領導與媒體采風團的成員們進行了座談,會議就榆林市農業及企業發展狀況展開了研討。榆林市各相關委辦局領導介紹了榆林近年來農業發展獲得的成績,展示了農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他們還為蘇國飛、郁長林等在創業及發展中解決了實際問題。
座談會上,中宣部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張凡表示,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勵精圖治,從黨的建設抓起,反腐倡廉、深化改革。同時,中央提出“四個全面”,是我們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任務。此時,把“幸福中國 德行天下”作為一個公益主題是非常及時的,此次媒體采風團走進榆林,接地氣、促發展,對榆林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道德文化建設等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幸福中國總策劃、中國網中國風尚頻道總監張一帆表示,中國網聯合國資委《市場觀察》雜志社于2015年7月12日推出了“幸福中國 德行天下”大型公益活動,活動通過為期一年的網絡調查結果,將重點邀請幸福城市、幸福社區、幸福農村等進行重點推介。
張一帆表示,此次組織媒體采風團走進榆林是幸福中國行的第一站。全面推進幸福中國事業任重道遠,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奉獻。這其中離不開一些最基層“幸福元素”的存在。他在會上特別推薦了基層的優秀老黨員,扎根基層50多年,陜北最貧困、最基層的農村老支部書記郁長林所做的公益事業,以及80后大學生創業代表蘇國飛的創業事跡。
座談會結束后,“幸福中國 德行天下”媒體采風團實地采訪了80后大學生創業代表蘇國飛創辦的榆林市榮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
蘇國飛為媒體介紹了自己艱辛創業的過程。2007年在走出校門之后,他就回到了家鄉榆林,先后打過工、承包過賓館,經過多年的艱幸努力,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面對家鄉工業強、農業弱的現狀,他有了從事農業的想法,在國家“三農”政策的引導下,堅定了自己投身農業的決心。“2013年,通過深入的調研考察,我與同學共同創辦了榆林市榮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初期投資。”蘇國飛表示,年輕人白手起家創業,既沒有經驗、沒有資金,也沒有人脈、沒有依靠,全憑自己摸爬滾打,邊走邊看邊琢磨,其中的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他介紹說,在榆林市、榆陽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幫助與指導下,榮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項目于2013年啟動,于2015年1月注冊成立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生產基地位于榆林市榆陽區岔河則鄉排則灣村,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主要經營發展現代化特色農業。自2013年項目啟動以來,公司已經累計完成投資2000余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流轉。目前,已流轉承包土地8500畝,基本實現馬鈴薯種植收獲的全程機械化操作。
憑借“機械化、規模化、信息化、產業化”四大品牌優勢,2015年榮澤公司已向榆林市農業局提交了“市龍頭企業”評審申請,并經專家組評審。蘇國飛說,按照公司初期發展規劃,在發展規模上,計劃在5年內,通過流轉承包土地和開發治理荒漠的方式,在沙漠中開墾良田,變沙地為綠洲,將生產基地總規模擴大到10萬畝,建立集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于一體,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和技術研發于一體的大型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在發展思路上,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中心,抓住毛烏素沙漠地區無污染和原生態的有利區位優勢,在基地內種植馬鈴薯、水果玉米和牧草、藥材等初級農產品;成立馬鈴薯種薯研發中心,進行馬鈴薯品種引進、良種繁育和技術推廣,并發展以全粉加工為主的馬鈴薯深加工;利用牧草、玉米秸稈等發展養殖業,為基地提供純天然綠色肥料。最終形成生態循環產業鏈條。在經營模式上,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與周邊百姓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產業聯合、技術支持、就業優先等方式,帶動周邊百姓共同致富,實現資源共享、發展共贏。
但他也提出,因為公司地處偏遠的沙漠邊緣地帶,基礎設施不完善,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電力供應不足,電壓不穩,在灌溉過程中常有斷電的情況;交通不便,物流不順暢,特別是雨季,道路通行比較困難;沒有互聯網,信息不暢,無法開展網絡營銷;金融機構對農企不夠支持,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形勢下,企業融資十分困難。這些問題,周邊其他農業企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府谷縣實地采訪中,有“當代愚公”之稱的榆林市府谷縣老高川鎮郭培林溝村老支部書記郁長林的事跡也給媒體采風團留下了深刻印象。
郁長林表示,輸血式的扶貧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他就是要帶領村民們選擇更好的種植項目,因地制宜,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每年給村民分紅,把農村建設成為幸福農村,實現曾經的夢想。
郁長林說,他來自最基層、最貧困的陜北農村,陜西省府谷縣老高川鎮郭培林溝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從小由于家境貧寒,不能堅持讀書,初中畢業后就回到村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當時,他就有一個夢想,什么時候能過上跟城里人一樣的舒坦日子,像城里人那樣,逛公園,看電影。
當時,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服輸的精神,郁長林成了村里第一批萬元戶和致富人,也被推選為村支部書記,他的夢想就是:一人富不算富,要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奔小康。
但是,老高川鎮山高溝深,土地貧瘠,老百姓人均耕地不足半畝,而且祖祖輩輩靠天吃飯,長期以來困擾著老百姓的生存與溫飽問題,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村里的口糧地解決,組織全村村民,開山填溝平地。從1992年開始到1995年3年的時間,通過全村人3年不分晝夜的辛苦勞動,開墾出100多畝平整的土地。但是,在靠天吃飯的黃土高原,光有土地是不行的,后來請了水利專家,幫助村里打深水井,把這100多畝黃土高原土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地。當地村民特別高興,解決了口糧和吃飯問題。這在當時的陜北高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府谷縣特別作為試點,邀請所有的鄉鎮參觀學習,成了府谷縣的一張農業名片。
郁長林說,2005年他創辦了第一個企業——府谷縣亨廠機制蘭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蘭炭達6萬噸,幾年下來公司的凈收入高達2000多萬元。2010年,為了響應府谷縣政府老高川工業園區規劃的有關政策,他又籌建了第二個企業——府谷縣金譽活性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量達60萬噸。幾年下來他的個人資產也達到了幾千萬。他雖然致富了,可村里的老百姓還生活在溫飽當年的水平,此時的他就一直在思考,能為村里的父老鄉親做點什么。剛開始,他只是單純的想到輸血式扶貧,自已出資無償資助當地村民達幾千萬元,在他的幫助下,幾個村的村民現在都達到小康的生活水平。
郁長林說,經過幾年的無償資助他感受很深,輸血式的扶貧還是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尤其是老高川鎮地處陜北與內蒙古接壤區,山高溝深,土地貧瘠,老百姓人均耕地太少,還是七零八落,長期以來困擾著老百姓,再加上長期在村子周邊挖煤,造成大面積塌陷、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老百姓是富裕了,可是每天都呼吸著粉末、污染嚴重。他要為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不能把子孫后代的飯碗也賣了,黃土高原的農民還是要離不開黃土地的。所以,他就大膽提出要為當地四個自然村(郭培林溝村、秦家溝村、哈拉界溝村、大伙盤村)平整土地,尤其是在寶山煤礦采空塌陷、水災、火災隱患突出的尾礦廢墟上治理出一塊沙漠綠洲——1400畝的陜北“黃土地航母”。
2014年,在府谷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發改局立項,林業、畜牧、國土等相關部門批準的采空塌陷、水災隱患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在充分尊重村委會意見后,召開了全體村民會議,又挨門逐戶了解村民意見,剛開始村民意見不統一,經過多次交流溝通,最后,終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同意平整土地。
郁長林表示,完成該項目共耗資約1.4億元,當時他辦企業存下來的幾千萬還不足零頭,于是又找親朋好友四處籌錢,在這期間,寶山煤礦挖到的尾礦殘煤收入也全部投入到了這個生態治理項目。地平整好了,緊接著又為村民打了兩口深水井,確保土地的灌溉。為了不讓水土不流失,又能治理生態環境,他們又在地的周邊種植了樹木。
郁長林說,“接下來,我準備帶領村民們選擇更好的種植項目,因地制宜,將利用好這1400畝的土地發揮最大的產值和效益,就像華西村一樣,讓子孫后代都成為股東,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每年給村民分紅,把他們村建設成為幸福農村,也實現曾經的夢想。”
張一帆最后表示,這次媒體采風活動取得了鮮活的一手資料,對整合社會資源、搭建企業與政府、社會媒體的交流平臺、推動循環經濟、資源互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互聯網+行業的創新活動、推進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快戰略調整實現和諧共融,將發揮重要作用,更有利于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和幸福社會。他透露,“幸福中國 德行天下”大型公益活動為期一年,到2016年9月份結束,之后將舉辦“幸福中國公益高峰論壇”對活動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