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NML資本管理公司等少數“釘子戶”債權人對阿根廷提出全額償付債務的司法訴訟,并獲得美國最高法院的支持,使得阿根廷本應在2014年6月30日對此前同意債務重組的債權人支付的資金,面臨被法院凍結轉而支付給“釘子戶”債權人的困局。根據債券發行條款,阿根廷擁有30天寬限期,即至7月30日,如果阿根廷與“釘子戶”債權人的談判無法取得妥協,那么阿根廷將無法完成支付責任,并將再度陷入違約。2014年7月30日,阿根廷政府與“釘子戶”債權人的談判無果而終,阿根廷當日無法履行向其他債權人支付債務本息的義務,阿根廷遭遇了技術性債務違約。
(一)誰是“釘子戶”債權人
在阿根廷債務技術性違約演進的十年歷程中,“釘子戶”債權人發揮了實質性作用。一般來說,“釘子戶”債權人是指在市場混亂時刻,以極低價格買入問題債券并且不同意這些債券的債務重組安排,以全額支付及債券追溯權作為手段獲得高額回報的投機者。由于“釘子戶”債權人主要是從事投機行為的對沖基金,亦被稱為“禿鷲基金”。
在阿根廷債務技術性違約中,“釘子戶”債權人就是以NML資本管理公司為代表的對沖基金。NML資本管理公司的母公司是大名鼎鼎的艾略特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艾略特長期以來將法律作為其投資獲利的強有力武器,一直專注于問題債券,通過對違約或破產清算的債務主體進行法律訴訟等手段,獲取高額利潤。
1996年,艾略特曾以1100萬美元從二級市場買入面值為2000萬美元的秘魯政府擔保銀行借款,該部分借款是1983年秘魯政府違約時的不良貸款,占秘魯債務總額的0.5%。1996年,秘魯發行新債券進行主權債務重組,而艾略特不同意參與債務重組,并向紐約州法院提請訴訟要求全額支付以及債權追溯權。紐約州地方聯邦法院認為,對沖基金的投資行為實際上是投機性的,因而不支持其訴訟請求。但是,艾略特又將此案轉至上訴法院,并在1999年10月獲得上訴法院的支持,基于此艾略特還獲得比利時上訴法院的支持。有了美國和比利時對債權追溯權的支持,2000年艾略特通過歐洲清算體系成功截留了秘魯支付給其他債權人的資金,使得秘魯無法履行支付責任。由于該筆貸款占比小,秘魯最終被迫全額支付本金2000萬美元以及利息與罰息3800萬美元,總計5800萬美元,艾略特收益率高達527%。實際上,如果艾略特同意債務重組,亦可獲得2100萬本息支付,收益率亦高達191%。
(二)阿根廷政府與“釘子戶”債權人的十年訴訟歷程
在秘魯政府擔保銀行借款訴訟中,美國上訴法院的裁決引發了較大爭議,被認為是縱容了對沖基金的投機行為并擾亂主權債務違約秩序。因此在2005年NML資本管理公司等提出訴訟之時,紐約地區聯邦法院對此案例持保留態度。2005—2010年,“釘子戶”債權人的訴訟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美國地區聯邦法院的態度轉變是阿根廷債務重組問題的關鍵點。事件的拐點在于阿根廷債務互換協議中祭出飽受詬病的“門栓法”(Lock Law),規定暫停對不參與互換協議債權人的支付責任等條款。2010年4月,紐約聯邦法院認為阿根廷應該平等地對待所有債權人,并根據原告的要求以及債務違約的“合同法”(Contractual Approach)原則,將阿根廷央行在紐約聯儲的資產凍結。2011年7月,由于阿根廷政府強烈反對,以及國內美聯儲和財政部的介入,上訴法院駁回了地區法院的凍結裁決,使得阿根廷央行在紐約聯儲的資產獲得豁免。艾略特再次向最高法院上訴,但最高法院在2012年6月25日決定維持上訴法院的豁免裁決。紐約地區聯邦法院業已將阿根廷債務重組拉入了實質性階段。
最終,阿根廷政府敗訴,被要求全額支付。沒有成功凍結阿根廷央行資產的對沖基金再度向地區聯邦法院控告阿根廷政府,并要求全額支付13.3億美元的債務本息。2012年11月21日,紐約曼哈頓下城聯邦法院判決阿根廷必須全額償付,NML資本管理公司勝訴。阿根廷進行上訴,2013年8月23日,聯邦第二巡回上訴法院駁回阿根廷政府的上訴申請,維持原判。阿根廷最后將希望寄托在美國最高法院,但在2014年6月16日,美國最高法院要求:無論何時,阿根廷在支付重組債務時都要全額支付債權人持有的違約債權;同意違約債務債權人通過司法途徑清查以至凍結阿根廷政府除豁免之外的海外資產并獲得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