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利用假期到地方掛職鍛煉則是近年新發展起來的創新性實踐模式。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闡釋了基于“實崗掛職”鍛煉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機制和實踐模式,旨在探討實現校園文化建設、地方社會發展、學生能力提升“三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實崗掛職 校園文化建設 工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4.012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orking Mechanism
Based on \"Serve in Realistic Job\" Practice
——Take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PU Qingjiang
(Communist Youth League,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ntegral part of, and college students take advantage of the holidays to local testing exercise is an innovative new practice model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or example, based on an effective way to explain the \"serve in realistic job\" to exercise the work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practice patterns,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 three win\".
Key words serve in realistic job;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orking mechanism
1 實踐育人的群體文化問題及“實崗掛職”活動的背景
作為一所地方性高校,廣西財經學院在開展社會實踐的文化育人工作中,面臨著幾方面學生群體文化問題:一是實踐活動的參與主體和育人對象——大學生群體特征顯著,“90后”的大學生,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拒絕單純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學模式,偏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等充滿時代氣息和青春色彩的活動;二是教學制度文化方面,學校構建了良好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但更側重于專業知識的訓練,與“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要求下對受教育者自身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等全面發展的目標的有效融合存在差距;三是在組織管理文化方面,學校開展的專業實踐教學主要依靠專業教師,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又主要依靠學生工作系統,專業教師與學生工作系統未能實現合力效果。因此,廣西財經學院在充分認識當前形勢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認真研究當代大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特征,結合學校具體實際,探索實施了以大學生“實崗掛職”的形式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工作思路,并積極創造條件予以實施,每年選拔組織300余名左右的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到基層市縣區機關事業單位開展為期1~2個月的“實崗掛職”鍛煉,以“鄉鎮辦公室主任”、“團委副書記”、“主任助理”等鄉鎮干部的身份參與地方實際工作,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2 廣西財經學院“實崗掛職”的實踐育人工作機制
(1)堅持“一條主線”:拓寬育人渠道,延伸育人環節,形成育人合力。學校通過開拓渠道、宣傳發動、選拔培訓等環節,每年選拔組織300余名左右的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到基層市縣區機關事業單位開展為期1~2個月的實崗掛職鍛煉,以“鄉鎮辦公室主任”、“團委副書記”、“主任助理”等鄉鎮干部的身份參與地方實際工作,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由于工作方式新穎,實踐內容扎實,受到學生的高度關注和普遍認同,報名積極性逐年提高。5年來,累計有1500余名大學生骨干參與了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骨干赴各地掛職鍛煉期間,活動影響地方干部3萬余人,服務群眾30余萬人。逐步形成了以活動匯聚學生才干,以學生才干傳播學校美名的良性循環。
(2)實現“兩個帶動”:以“實崗掛職”帶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自覺性,帶動學校培育實踐育人的積極性。第一個帶動是以“實崗掛職”帶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自覺性,2010年,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開始以來,學校廣泛宣傳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收獲等,引導學生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民情、了解區情、了解國情,由于活動實踐育人效果明顯。目前,學校學生參與暑期“實崗掛職”實踐活動已蔚然成風。首先是前期廣泛發動,每年4月初,學校就啟動“實崗掛職”鍛煉活動,向各地組織人事部門收集人才需求,并根據這些需求計劃,通過各教學院以學生黨員為主要對象進行廣泛宣傳發動,號召學生骨干積極參加“實崗掛職”社會實踐,四年來報名參加動學生達12000余人,人數還在逐年增多;其次是期中跟進宣傳,參加實崗掛的學生骨干在活動當中,注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新聞、拍成照片,及時傳給指導老師,在校內進行宣傳報道;最后是期后深入宣傳,活動結束后,學校及時組織同學撰寫心得體會和活動總結,集結成冊。當組織座談會、經驗交流會、掛職體會報告會等形式,請參與活動的同學向更多的同學介紹自己的經歷、體會。
第二個帶動是以“實崗掛職”帶動學校培育實踐育人的積極性。廣西財經學院暑期大學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在組織策劃中十分注重發動專業教師廣泛參與,圍繞各地各部門不同的崗位需求,組織專業教師在前期培訓、中期指導、后期提高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前期培訓:增強學生崗位適應力,接受報名后,按照不同專業崗位要求,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對學生開展任職前培訓,以增強掛職學生的崗位適應力。經過培訓后,再組織考核,從參與培訓的學生中選拔優秀的學生安排到相應崗位掛職鍛煉。四年來,先后安排了會計、財政、寫作、辦公自動化、禮儀等專業的教師30多人次為學生開展了40多次培訓;中期指導:指導學生應對難題,學生派出掛職后,學校安排專業教師擔任掛職學生的指導教師,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及時予以關心、指導,幫助解決遇到的問題;后期提高:教學相長共同提高,活動結束學生返校后,學校專門舉辦掛職經驗交流會,請掛職學生分享自己的掛職體會的同時,安排專業教師對學生們的掛職工作予以點評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3)加強“三項建設”:依托平臺建設、宣傳平臺建設、項目特色建設。一是加強活動依托平臺的建設,學校制定和優化了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明確各項工作的任務、時間、責任部門等,形成職責明晰、要求清楚的工作體系。五年來,學校分別與學校已在崇左市、賀州市、貴港市等地的16個市縣區95個鄉鎮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建立了學生實崗掛職點,形成了活動的“平臺群”;二是加強活動宣傳教育平臺建設。廣西財經學院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宣傳方式,不僅開展板報、橫幅、調研報告集等形式的進行宣傳,還充分利用學校校報、校園網、廣播站等校內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積極與《廣西日報》、廣西電視臺等社會媒體合作,拓寬宣傳途徑,擴大活動的受眾面和影響力。2013年9月5日,《廣西日報》以《青春藏沃土 成才在藍天——廣西財經學院選派大學生骨干赴基層實崗掛職鍛煉紀實》為題,對活動進行了全面報道;三是加強活動項目特色的建設。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自開展以來,一直以“走精品路線,做特色活動”為指導,以“宣傳引導與創新實踐互補”為原則,力求將活動形式及內容長期化、專業化、體系化,不斷向同學傳遞參與社會實踐將使自己在思想和專業上得到大幅度提升的理念。
3 “實崗掛職”實踐活動增進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1)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取得實效。一是構筑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機制,在開展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中,廣西財經學院構筑了各工作系統統籌聯動、各司其職、各善其事的長效機制,使黨委組織部、宣傳部、學生工作部(處)、團委、教務處、各教學院(部)等部門、單位的工作資源和工作力量得到有機整合,減輕了在條塊分割狀況下相關部門的工作負擔,創造了部門聯動、全員育人的校園文化建設新機制;二是形成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模式。在開展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中,廣西財經學院校內校外各方面力量得到了進一步整合,各種育人資源進一步集中,形成了多方參與、共同支持、全面推進的社會實踐新局面,特別是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等方的合作進一步加深,探索出了校內校外、學校社會相互配合、互為支持的校園文化建設新模式;三是實現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互動。在開展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充分發揮各專業教師在活動中對學生的專業指導作用,鼓勵學生在實崗掛職中充分利用搜學專業知識,不斷總結提高。
(2)發揮“實崗掛職”的文化育人功能特點。一是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學生實際。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根據“90后”學生的成長狀況和思想狀態,堅持以學生為本,以貼近學生實際的工作形式,把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尊重了學生的目標追求,有效引導學生發揮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二是有效整合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中,廣西財經學院有效整合學生工作系統、宣傳系統、教務系統等工作資源,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在學生實踐環節中的教育作用,統籌安排,統一步調,分工合作。同時,學校積極整合地方社會資源,凝成教育合力,形成學校、社會、政府聯合育人的良好氛圍;三是堅持與時俱進,工作持續創新。廣西財經學院四年來持續開展大學生暑期“實崗掛職”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開創了全新的工作局面。包括不斷完善工作體系,各項工作有機銜接;不斷深化專業特色,增強了學生開展掛職工作的專業性;實踐活動從發動、組織到提升,前后持續半年時間,形成了滾動式、持續性的教育模式,彰顯了教育效果的“疊加”效應,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4 結語
廣西財經學院與地方政府實施大學生掛職鍛煉項目,是校地人才聯動的一次創新性嘗試,實現了高校和地方資源整合的互動性。實施兩年來,通過“實崗掛職”鍛煉這一載體,以掛職學生為橋梁和紐帶,廣西財經學院各學院團委在鄉鎮、社區和農村紛紛建立了大學生暑期實踐基地,“實崗掛職”聯動機制不斷健全,學生成才機制進一步完善。在“實崗掛職”項目實施過程中,既需要全體師生群策群力,積極匯聚文化建設的強大智慧和力量,還需要黨政各部門、所屬各單位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形成合力,從而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完善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加冕.大學生假期掛職鍛煉探索[J].中外企業家,2009(4):192-193.
[2] 夏明忠.試論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加強實踐育人的必要性[J].高等農業教育,2009(10):6-8.
[3] 劉顯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大學生骨干掛職鍛煉——以泉州師范學院為例[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思想政治教育),2013(12):12-13.
[4] 朱惠華.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4):202-203.
[5] 王伊夢,陳勝偉,周躍,梁新芳.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7):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