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稍微了解鋼琴演奏的人都知道,無論是演奏者還是傾聽者,常常都會提到“放松”兩個字。但事實上,在彈奏過程中,演奏者并不是完全處于放松狀態的,比如說在演奏者用力擊鍵之后,就會引起不可避免的緊張狀態。如此矛盾的兩個字眼同時出現在鋼琴演奏中,是好是壞呢?因此,本文針對鋼琴中持有的“自然的緊張”這一放松理論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鋼琴演奏 自然的緊張 放松理論
大部分鋼琴老師在教課時,都會要求學生放松。我們總是說演奏者最好的演奏狀態就是在最放松的時候。不過,“緊張”也是一個同時存在于鋼琴演奏中的矛盾字眼,比如在演奏時,手指在擊鍵的時候就會引發不可抑制的緊張狀態,這是無法避免的。我們一般都會說“緊”與“松”是對立面,但是在鋼琴的世界里,由于每個人學習、教學、訓練、實踐、表演的情況皆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對于“松”與“緊”,每個人對其的反應也各有不同。但也正是因為每個人對其復雜性理解都不同,所以有些人無法看清這一對矛盾體的同時存在,其實是有著互相依存,相互滲透,對立統一的關系的。
一、人們對于“放松”理論的認知誤區
現在人們對于鋼琴演奏存在著一個誤區:放松就是好的,緊張就是不好的。但事實上這種想法與“放松”理論大相徑庭。美國著名的鋼琴教育家、鋼琴家、作曲家西莫·伯恩斯坦(Seymour Bernstein)在1981年曾出版了一本蘊含著頗具新意的“放松”理論的書籍——《用你的雙手去探索音樂》(With Your Own Two Hands-Self-Discovery Though Music)。此書中除了探討放松理論之外,還涉及演奏中注意力集中、情感培養、如何才能提高讀譜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包括速度訓練、節奏訓練、指法和身體協調運動的方面的“練琴紀律”。還有如何背譜、如何對待上臺表演、克服緊張等內容作為主旨的“表演成就感”等等。所以對于學琴者來說,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而針對其理論,英格蘭的著名鋼琴教育家托比亞斯·馬太(Tobias Matthay)十分認可其“放松”說,并以此詳盡地向他人描述放松在演奏時所帶來的好處。不過這位鋼琴教育家卻認為在鋼琴演奏時就算是適量的緊張感也是毫無用處的,甚至將其稱之為“放松真經”。不得不說,這位鋼琴教育家也是陷入了對“放松”理論的誤區之中。但由于當時許多鋼琴家都深受20世紀初期、19世紀晚期的嚴格模式影響,演奏時比較僵硬,這種較為夸張的放松觀點還是廣受好評的,并被人稱作是“馬太方式”。即使是到現在,還是有很多教師將這種“馬太方式”沿用至今。
二、正確理解“放松”的狀態
在鋼琴演奏中過程當中,需要“放松”的方面,主要指的包括有生理和心理兩大類。而其中在生理上又分為了兩方面,一個是指“正確的積極放松”,另一個是指“及時的放松”。
(一)生理上的積極放松狀態
所謂正確的積極放松,指的是一種“積極休息的狀態”。這是一種清醒的、巧妙的、有意識的能夠使所有可以不用力的時刻、所有不需要用力的身體部位感到非常舒服的,毫不費力的狀態,與此同時還可以隨時隨地在必要時轉入行動的狀態。是指去掉多余力量,而不是完全不用力。帶有突發性的瞬間用力和緩和階段的及時放松(積極的休息)之間頻繁交替,這樣就基本構成了彈奏中的狀況。這里的“放松”只是相對于“緊張”而言的。在這其中,如果按照二者在時間中所占絕對比例而言,真正用力的時間絕不會多于,甚至可以說是遠遠少于“休息”放松時間的。不少人在認識“放松”時,就經常會出現一種極端現象,有學生會在聽到鋼琴老師對其說“放松,不要緊張”這一類提示的時候,手指立馬就會變得如同面條一般塌軟,把本應該需要堅挺,需要嚴正以待的狀態連著也一起松散了,這樣的手指、手臂在演奏時注定敗筆。身體的重量根本不能很好的傳遞到雙手,由指尖輸出注入琴鍵,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聲音沉悶、發虛、沒有轉折、沒有音點。如果想要用這樣的手指突然用力,那么則會顯得動作猝然,感覺毫無準備。
(二)生理上的及時放松狀態
所謂及時的放松狀態,是指在演奏過程當中,演奏者在用力擊鍵后的那一剎那,不可避免的引起了緊張狀態之后,就要馬上停止用力。在手指停止用力的同時,身體不必要用力的其他部分也需要進入放松狀態。這樣及時的放松,有助于在下一次發力時力度不減甚至更加帶有沖擊力,使演奏更加具有震撼性。其實除了生理上的狀態需要放松以外,心理上的放松更加是必不可少的。
三、正確理解“緊張”的必然性
經過上述可以知道,在鋼琴演奏當中,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而會引起心理緊張的原因也有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原因,另一個是主觀原因。
(一)心理產生緊張的原因
1. 引發心理緊張的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主要包括了演奏者的曲子難度、環境變化、周遭人的態度等方面。有俗話說“藝高人膽大”,一般情況下,演奏曲的高低難度是根據演奏者本身的演奏水平而決定的,選曲時要選擇自己能夠駕馭的曲風、難度。鋼琴老師在替學生做選擇時也應該考慮,不要過于“拔苗助長”。如果按照客觀實際來因人而異選擇樂曲,可以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其積極主動性。周遭人的行為言語、周圍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變化。有些時候即使是板凳高矮、光線明暗度等等都會有影響。
2. 引發心理緊張的主觀原因
主觀原因就是演奏者自身的因素了。比如說演奏者的性格,有些演奏者的性格偏內向,或者是缺乏自信心,又比如說演奏者對于演奏曲目的熟練度等等……雖然我們在平時生活中都比較強調應該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但是真的能夠在生活中做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很多人也許平常練習效果很棒,但是一坐在鎂光燈下就會緊張、手心冒汗、說不出話等,從而導致了在發揮時不盡如意。這樣就是因為太過注重結果,或者太在意周遭事物而不能全身心投入演奏的原因。這樣的情況往往都會適得其反的。顧慮太多,缺乏自信都會影響到心理情況,導致心理上的緊張。因為以上兩點是心理緊張,所以想要放松心情就首先要把對于演奏的態度端正,在上臺前鼓勵自己;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把周遭看得太重,讓自己盡量全身心的沉浸在演奏之中,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是自己真正意義上的做到“放松”。
(二)生理緊張的表現
人的生理差異是在生理上緊張程度不盡相同的主要原因。有些人緊張的表現是在彈奏時肩膀僵硬,有的人是手臂僵硬,還有的人是手指手腕僵硬等等。但是總體來說,主要還是因為在演奏時,演奏者的彈奏姿勢不對,用力的方式不科學、不準確,從而導致了生理上的緊張。比如,演奏鋼琴的時候,手指尖要堅挺,但是手臂、手腕、姿勢要求其實都是要求呈放松狀態的。如果一定的力度支撐指尖,那么為了支撐手指的堅挺,后方的手臂就必須“幫忙”,因而引起不必要的緊張。如此一來,就沒有辦法做到使身體用不到的部分成放松狀態,這種情況下是人的生理引起的必然緊張反應。相反,只要手指能夠有力的支撐住,那么手臂就自然成為了放松狀態。另外舉一個例子:曾有研究表演藝術的醫生表示,想要達到四肢放松、肌肉靈活的目的,最好的一種彈奏姿勢就是軀干直立的垂直坐姿。身體彎曲或者前傾,頭部偏離了與脊柱之間的平衡,頸部肌肉需要支撐頭部,其所帶來的緊張感會接著傳達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而致使演奏者整個人都處于一個緊張狀態。如果鋼琴演奏者想要在鋼琴演奏中控制手臂的緊張感,那就必須合理利用手臂重量感,首先就必須認識到收縮的肌肉所帶來的身體狀態。
四、“放松”與“緊張”在鋼琴演奏中的關聯
“松”和“緊”一直都是對立面,但當它們統一、并同時存在于一個整體時,它們之間就有了互相矛盾,互相滲透而又互相制約的關系。鋼琴演奏是一種要求松緊結合,是一種放松著聚集著力量的技巧,“松”是為“緊”做準備,放松使肌肉得以休息,儲蓄氣力,來為下一次的彈奏發力做好迎接準備。彈奏只不過是目的,但如果脫離了彈奏發力再去談論放松那就成了無的放矢,不再擁有任何價值。放松的準確程度有可能影響、制約著發力,過分的松懈會失去彈性并因此無法集中、凝聚力量,從而會導致聲音質量不高,力量松散。這一點即使反過來也一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松”和“緊”有時會有著非此即彼的關系,如果能夠解決如何放松的問題那么就相當于解決了“怎樣消除多余的不必要緊張”的問題。而為了實現“自然的緊張”,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幾點進行訓練:
1.坐在鋼琴前或者是椅子,準備四本或以上的樂譜放在在手邊;
2.將節拍調置于60秒,讓其恰恰好與手表的秒針同步;
3.在右手向上。而左手同動作,手上放一本書;持平保持平衡支撐八秒左右,再按照八秒鐘一個的速度往右手掌上堆書;
4.按時間做完一組訓練之后,重新設置時間,同時按照每八秒拿下一本的方式,來回數次。
將上述過程重復練習,久而久之,可以讓我們體會在鋼琴演奏時,不同力度下的肌肉收縮程度。從而在演奏時減少緊張感,將“放松”理論合理運用。
五、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實在鋼琴演奏中,我們的手指與手臂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輕松狀態,而是同時存在這一種自然緊張的狀態。鋼琴家在演奏過程當中,會因為用力引起的緊張以及積極的狀態都是必然會出現的。演奏者應該正確的認識這一對矛盾體的關系,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
參考文獻:
[1]孔維鋒,周圣音.“自然的緊張”——淺談鋼琴演奏的放松理論[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03).
[2]孫芬蘭.鋼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分析及調控[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4).
[3]尚進.淺談鋼琴演奏中的放松[J].鄂州大學學報,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