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的音樂課程改革,使得中小學音樂課堂不斷創新發展。近幾年來,社會娛樂化大風氣的影響,應試教育的深入和學校傳統教學模式對新課標的排斥,使得許多中小學音樂老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偏差,出現了對新課標的誤讀,最終造成中小學音樂課堂“娛樂化”現象。因此,我們應堅持從音樂課堂的“本性”出發,健全適應新時代的創新音樂課堂。
關鍵詞:音樂性 娛樂化 音樂課堂 新課標
一、什么是中小學音樂課堂娛樂化現象
當今整個社會都籠罩在娛樂化的氛圍中,表面熱鬧,形式豐富,但內容空洞。
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這種娛樂化現象也漸漸出現。音樂課堂“娛樂化”并不等同于“趣味化”,它是指教學形式豐富,但卻嚴重的忽視了音樂的本體,忽視了音樂教育以“樂”為基,以“生”為本,以“美”育人的自然本色。
二、中小學音樂課堂娛樂化現象的體現
(一)本末倒置——教學方法的娛樂化,忽視音樂課堂的“音樂性”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分的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參與性”放在首位,從而忽視了音樂的本體性。這樣是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想象,也達不到對音樂本質的理解。
筆者曾經聽過音樂課《春天里的歌》,教師首先匆匆欣賞《杜鵑圓舞曲》、《搖籃曲》等,讓學生判斷歌曲風格,緊接著,教師開展了考聽力的游戲,之后又進入知識搶答環節。學生雖然積極參與,但沒有經歷過速度、力量、情緒變化等因素的體驗,感受不到音樂的張力,對音樂基礎知識也涉及甚少。
(二)南轅北轍——教材解讀娛樂化,忽視音樂教育的“個性”
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文化,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音樂教學世界性發展趨勢。如果為了綜合而綜合,脫離音樂藝術屬性去探索其他學科領域,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
筆者曾經聽過四年級音樂課《小青蛙,你唱吧》,在課中,教師設計了關于“小青蛙的叫聲、成長、生活習性”等方面的教學環節,一節課上,其他知識講了不少,但歌曲則成了背景音樂,學生只唱了兩遍歌曲,下課鈴聲就響了。整堂課上教師對教材的外延解讀可謂是面面俱到,但是學生真正學到的音樂知識又是多少了?
(三)喧賓奪主——教學手段娛樂化,濫用多媒體課件
當多媒體技術被引用到音樂課堂時,也帶來的娛樂性。不少教師按部就班的按照課件進行教學,把學生的思維困在多媒體課件里,割裂了音樂課堂特有的情感紐帶,師生互動變成人機互動,課堂的有效生成也成了空談。
(四)生搬硬套——教學形式娛樂化,忽視音樂課堂的實際情況
當今,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主導了課堂教學。但很少有學生明確教學目的,所以學生的交流學習,基本上停留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水平,有些學生表面上雖然坐在一起,卻是各忙各事,此時討論、合作成為了幌子,發揮不了小組的優勢,其學習結果也不是小組的學習水平的體現。
(五)淺嘗輒止——課堂表現娛樂化,弱化音樂知識和技能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育要以培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但有些教師一改過去過分強調以知識為基礎的教學態度,反而過分強調審美教育的普及。在音樂教學中有意淡化音樂知識的教授,在課堂教學上也基本不涵蓋音樂知識,連最基本的節奏、識譜知識也沒有。
三、去除中小學音樂課堂娛樂化現象的對策
(一)追本求源——重視“音樂性”
音樂性是課堂內為了學習、理解、掌握音樂作品進行的二度創作為主線而展開的。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為本,這是音樂課程的本質決定的。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以審美為核心的的理念應該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合適的游戲、表演,積極做好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
(二)亦步亦趨——抓住重點,注重實效
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是基于改變過去音樂課堂中枯燥的“雙基訓練教學”而提出的,這要求我們音樂教師要用合理的手段和形式。音樂本體的個性是寓于共性之中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正確的理解和運用多種藝術的關聯,把藝術、生活、文化、科學等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個性與共性有機的綜合,個性與共性完美共存。
(三)適可而止——多媒體運用要恰到好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必須遵循以聽為中心的準則,把全部教學活動牢固的建立在聽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多媒體僅僅是作為優化教學過程的一種手段,要體現其合理性、實用性。要針對音樂本身的特點,精心選擇讓學生關注音樂的有效活動,時刻把握音樂性這一主線。
(四)活學活用——教學方法要舉一反三
合作學習是為音樂教學服務的。因此,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要積極建立在學生愿意合作的場景之上,幫助學生理解合作的規則,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不斷自我完善。應樹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將“自主、探究、合作”這種教學模式適當的運用在音樂課堂上,提升音樂課堂的學習效果。
(五)尋根究底——統籌帷幄,把握全局
音樂審美教育指以音樂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心靈的凈化和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實審美價值的實現和審美能力是不能分離的,而提高審美能力又離不開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等要素的把控。強調審美是不能弱化音樂知識學習的,而是要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方式,改變雙邊學習過程。
四、結語
近年來,音樂課程改革在中小學音樂課堂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一定要把握教學的“度”,加強對事物更深層次的了解,只有牢牢的把握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繼續改革和優化,才能使我們的音樂課堂更精彩。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潘麗琴.對音樂課堂中泛娛樂化現象的思考[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