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頗人的歌》是由云南著名作曲家陳勇教授所寫的一首優秀的小提琴獨奏曲。陳勇教授從事音樂工作以來一直致力于傳承發展云南民族音樂,創造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本文將這首《景頗人的歌》進行分析研究,并進一步探討陳勇先生是如何傳承發展云南民族風格音樂的,以幫助我們發展云南民族音樂。
關鍵詞:景頗人的歌 云南民族風格 傳承發展
眾所周知,云南民族音樂不僅在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一定影響力。很多具有云南元素的作品大多能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獲得很高的評價,如王西麟先生的交響樂《云南音詩》,張千一先生的《云南隨想》,李忠勇先生的《云嶺寫生》等等。他們的作品中正因為有了云南民族元素,被稱之為具有“云南民族風格”。
傳承和發展云南民族風格音樂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前人對此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著名作曲家田豐先生就認識到在國內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民族文化正受到極大的沖擊,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尤為迫切。出于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田豐先生克服種種困難在云南昆明安寧縣境內創辦了云南民族文化傳習所。傳習所的傳承理念是“原汁原味、求真禁變”,主張“純”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在空間上處于相對封閉狀態,在風格上力求保持“傳統”的狀態。這種封閉式的云南民族風格的傳播方式,缺少技術的支撐,且沒有現代技法的引入注定,所以收效甚微。另外,當地政府也借助云南這一旅游大省的自然資源優勢,將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融合了當代音樂藝術創作手法將一些民族音樂的基本“原型”搬上舞臺,對云南民族風格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借鑒前人傳承和發展云南民族風格音樂的經驗,本文分析了《景頗人的歌》這首具有云南民族風格的樂曲,提出了一條使用云南民族音樂元素來進行創作,從而促進云南民族風格發展的道路。
一、《景頗人的歌》樂曲分析
《景頗人的歌》是陳勇教授在大學期間跟隨著名云南民族音樂學家楊放先生在去德宏景頗山寨采風時的一些感觸而作,最初為一首琵琶獨奏,名為《景頗山歌》。小提琴既能表達景頗音樂的高亢優美,也能更好的描述出遼闊遙遠的意境,而對于景頗族的節目“目瑙縱歌”,小提琴也能表達出奔放的舞蹈場面,故改為小提琴曲,命名為《景頗人的歌》。
《景頗人的歌》全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深邃的、高亢的景頗高歌的場面,第二部分主要是突出景頗目瑙縱歌熱鬧的載歌載舞的場面,第三部分又再現了深邃的、高亢的景頗高歌的場景。全曲共147小節,為帶有減縮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具體圖示如下:
樂曲的引子部分就是典型的景頗民歌 音調的動機發展而來:
一開始,并是一個雙音的八度演奏,推弓奏出,就好像景頗男人豪邁有力的在山間吆喝,然后高聲區的一句輕輕的呼應,就似遠處傳來的景頗女人的對歌。之后,隨著速度變化,慢起漸快,圍繞著羽商角商徵角6個音符從低到高,越來越快越來越高,然后用一個超八度的跳進奏出雙音,讓他們的歌聲到達高潮,我們還沉浸于景頗人的歌聲之中,音樂又通過幾個連續拉弓下四度的模進奏出,強烈清晰的演奏出似舞蹈的節奏。引子結束出指定D弦的演奏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曲共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在第一部分A段開始的地方:
從譜例可以看出A段主題仍然為典型的景頗民歌
音調的動機發展而來,旋律優美,弱位進入,一直回旋在高音區,在主題的基礎上,作曲家結合典型的起承轉合構成此段,呈現出景頗人愛唱歌,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此部分音樂為羽調式,以623為骨架,結合景頗音樂的特點,再加以作者的創作技法將我們帶入一幅美麗的畫卷。B段為展開中部,中部開始指定的G弦演奏,與A段高音區形成對比呼應,如果是A段是景頗姑娘的歌唱,此處轉入G弦后由于G弦的低沉,更像是景頗小伙的低吟。B段運用了模進手法發展旋律,隨著樂曲的發展,樂曲減慢之后稍微速度又發生變化,速度的變化之后,此處運用分裂手法繼續發展。中段節奏緊湊,調性的改變都與A段舒緩的旋律形成明顯區別。A段的再現,是建立在A段旋律上方大二度的變化再現,然后通過離調補充,音樂再次轉調,并加入雙音演奏形成雙聲部的呼應。這一段雙音演奏的部分是對A部分音樂的一種延伸,此處的寫作技巧以重復模進分解為主。這一部分的鋼琴伴奏部分與小提琴部分形成對答,頗具景頗風格。
第二主題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如下圖:
樂曲的第二部分也是一個再現單三,CDC三段體。由譜例可知此部分的音樂運用了景頗舞蹈的一些節奏型發展而來。相比較A部分的抒情歌唱,此部分音樂風格變得歡樂輕巧,營造出一幅載歌載舞的畫面。C段開始以短小的三音演奏,就像一個預示拍,強拍、拉弓、斷奏,短短兩小節,已經提前帶我們進入一個歡快的載歌載舞的畫面。緊接著音樂開始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在高音區以跳音演繹,就像是一種舞步,而隨后指定G、D弦的下四度模進的旋律,又像是另一種舞步,音域的拉低、弓弦的變化、演奏法的改變都與前句形成對比,呈現給我們的就是景頗人在斗舞嬉戲,熱鬧非凡。整個C段呈現給人的就是一種載歌載舞,十分熱鬧的斗舞的畫面,手法上是通過對比、模進來發展音樂。D段為插部,由之前的無升降調轉入4個#號的調,但由于之前C段之后的連接為一些離調和弦,因此此段的過段銜接自然。此段旋律緩慢悠揚,歌唱似的旋律在訴說著美麗的景頗風情。在D段之前陳勇教授的鋼琴伴奏部分主要是以襯托主旋律,只用了符合景頗族特點的一些伴奏織體,此處的鋼琴伴奏運用復調手法,與主旋律形成對比,更突出了主旋律的線條,使人沉浸在優美的旋律線條之中。D段旋律通過模進使音樂轉入#C商調。而之后指定的G、D弦又與前段旋律形成對比,此處為了加厚深度,伴奏手法上左手聲部也使用旋律低八度演奏,右手聲部一直徘徊在高音區快速彈奏,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的組合卻是如此的自然,讓我們又一次贊嘆作曲家高潮的寫作技巧與和作品本身的融合。之后的再現為變化再現,也為華彩段音樂。此段開始再現C段材料,而隨著音樂的發展變成雙音演奏,加厚聲部,把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這一部分調式調性回歸,旋律由之前的單旋律變為現在的雙音演奏,加重了旋律聲部,形成一個二聲部演唱,在伴奏織體上加重力度,右手六連音的柱式和弦,左手的旋律加八度演奏,與小提琴形成復調,從視覺上呈現給我們的是一部四部合唱,聽覺上讓我們仿佛聽到了景頗族男女在一起放歌,贊頌美好生活。隨著力度的減弱,左手伴奏變為單旋律,右手使用分解和弦,似在訴說美麗的心情,而力度的減弱,伴奏層次的遞減也預示著樂曲即將結束……
二、《景頗人的歌》所體現的云南民族風格
云南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美麗多樣的山川河流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被稱為“民族音樂的海洋”。許多國內外作曲家都喜歡也熱衷于來到這個美麗的高原尋求一絲靈感。我們也經常會聽到很多具有云南風格的作品的演唱演奏,有些就如過眼云煙,而有些作品就可以做到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雖然都有所謂的云南民族風格,但為何只有部分作品能夠打動人心。經過分析《景頗人的歌》,發覺這首作品雖使用了一些景頗風格,但它卻有屬于作者自己的新的音樂語言,即將云南民族風格與作者的風格融為一體。這種融為一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從音樂素材來看,這是一首景頗族風格的歌曲,但這首作品取材于民族又不限于民族。樂曲一開始,作曲家只是在模擬景頗人的對歌,在中部也只是使用了景頗舞蹈的節奏,整個旋律線條時而在模擬景頗對歌,時而在塑造景頗族熱鬧的舞蹈場面,同時又融入了景頗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陳勇教授并沒有局限于景頗風格,而是用自己的音樂語言去描繪去訴說去營造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其次,從音樂的結構來看,這是一個三部曲式。景頗作為中國的一個民族,它的音樂屬于民族風格。民族風格的音樂大多都會使用“起承轉合”四個部分來詮釋,但小提琴作為西洋樂器,西洋作品的創作又大多用三個部分來詮釋。這首作品從結構上也力求出新,雖然大體框架是三個部分,但細細聽來,又能感受到音樂開始時的“起”與“承”,中間部分的“轉”,再現時候的“合”。
再次,作曲家在寫這首作品時是想描寫景頗族最具特色的目瑙縱歌節。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之一。但是從構思上來看,陳勇先生并沒有一直使用歡快活潑的節奏,而是基于對器樂作曲的了解,在情緒上節奏上速度上依次遞增。
最后,再這首作品,做到了哲學上所說的極致原理,就如巴爾扎克所說:“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通俗一點說就是用簡練的音樂語音來進行創作,越簡練的作品才能被人們所記住。就如這首《景頗人的歌》,樂曲開始后,短小的起承轉合之后通過對比,樂曲開始模進反復。這首作品只是運用簡單的動機在不斷地變化重復,讓旋律被聽眾牢記。一首作品的成功不能看作品本身多華彩,使用多少技巧,而能被聽眾所記住,能被人們所演唱演奏的才是好的作品,所以貝多芬的歡樂頌和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廣為流傳。不僅僅是音樂,文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往往簡練的語音、通俗易懂的文字最容易征服讀者,唐詩能在世界上有那么深遠的影響力或許也是因為它的簡練。
三、促進云南民族風格音樂發展的探討
發展云南民族風格音樂,首先群眾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要深入云南的每一個民族,了解他們的音樂文化,抓住這些民族的神韻以及他們音樂調式旋律節奏的特點,反復推敲,提煉出他們的音樂語音。其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技法性。作品的創作過程,最初必須去構思一個音樂的框架,就如建房子之前要打基石,寫文章要先提綱,而這些需要的不僅僅就是那一個動機,還需要理論技術的支持。如果我們對和聲曲式配器復調作曲不甚理解,不懂音樂發展的規律,那即使抓住了民族音樂語音的核心,也會一籌莫展,不知如何去發展樂曲。
要推動云南民族風格音樂的傳播和發展,優秀的作品是成功的一半。對學習作曲的年輕一代的我們來說,不僅僅需要踏踏實實的深入群眾當中,充分認識積累對整個社會、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盡可能豐富生活體驗,讓自己的創作具有群眾性,還要踏踏實實的嚴格系統的學習作曲技術課程,在音樂的創作中勇于創新,扎根于民族音樂,借鑒于民族音樂,與時俱進,運用扎實的寫作功底與之相融合,創作出既具民族神韻又具有作曲家自己音樂風格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云南各民族音樂文化,從而促進云南民族風格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通過分析《景頗人的歌》,探討了如何傳承發展云南民族風格音樂的道路。我們要扎根于民族音樂,從內心深處去感悟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在創作技法上正確地處理好傳承、借鑒、吸收和發展的關系,賦予云南民族風格新的涵義。
參考文獻:
[1]陳勇.情系紅土地——陳勇器樂作品精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陳勇.繁榮云南音樂創作的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04).
[3]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06).
[4]汪森,余烺天.音樂與傳播學導論:音樂與傳播的互文性建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楊民康.論原生態民歌展示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兼談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幾種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J].音樂探索,2011,(03).
[6]張興榮,張音.云南原生態民族音樂[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