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踏板在鋼琴演奏中至關重要,是一種最具感染力的表現手法,演奏者對鋼琴踏板的意義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合理掌握制音踏板、柔音踏板、延音踏板的意義及使用方法,更好地再現音樂作品的原形原貌,使鋼琴作品更好地體現音樂作品的風格、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音樂作品的內涵,將音樂作品演奏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鋼琴板藝術 制音踏板 柔音踏板 延音踏板 音樂風格
鋼琴踏板的運用是鋼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確地運用踏板應該是鋼琴表演藝術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許多鋼琴大師和鋼琴教育家已經有很多精辟細致的闡述,如:埃·格爾曼(蘇)、約瑟夫·班諾維茨(美)、瓦爾特·基賽金、涅高茲等,筆者在近四十的鋼琴教學中不斷摸索、探討,謹將自己學習和教學中的心得與同行們共同切磋。
著名的俄羅斯鋼琴家魯賓斯坦的至理名言:“踏板是鋼琴的靈魂”;德國著名的鋼琴家漢斯·馮·彪羅也說過:“踏板不應成為用腳來破壞音樂的工具”;意大利著名的鋼琴家布索尼也有極具形象的敘述:“踏板是傾瀉在景色上的月光”……這些名言告訴我們要對踏板藝術有充分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要想正確地運用踏板,首先要對踏板的意義和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為了將音能連接起來或加強音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運用它產生許多奇特的音響效果,將作品演奏得更美、音的色彩更為豐富,從而更具感染力。
一、鋼琴踏板的種類
18世紀初在意大利發明了鋼琴,之后就有了多種不同的踏板設計,最早先有了制音踏板(右踏板),因為那時的鋼琴不如現代鋼琴有共鳴。后有了柔音踏板(左踏板),也是與三角鋼琴的柔音踏板相似,它是用踏板將擊弦的槌子移動位置,使槌子只擊中一根弦或二根弦,所以《貝多芬奏鳴曲》有的版本會標明只用一根弦演奏。到了19世紀中期發明了三角琴的延音踏板(中踏板),但當時并未被廣泛生產和使用。至今我們市場上見到的許多三角鋼琴仍然沒有真正的中踏板,因而許多學生不懂得中踏板的作用,其實它是一個很好的裝置,在演奏許多作品中都應該是必不可少的。斯坦威鋼琴公司生產的三角鋼琴都配有中踏板還有不少公司制造的三角鋼琴也安裝了中踏板(如卡瓦依的部分琴)。對專業演奏者來講,中踏板絕非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裝置。
踏板雖然如此重要,可是我們目前許多鋼琴專業學生,似乎尚未充分理解鋼琴踏板的作用,對踏板知識一知半解,因而運用中不免粗糙盲目,或僅僅將踏板作為連音的工具,濫用踏板的現象更是相當普遍,因而往往把很美妙的鋼琴音樂作品演奏得不倫不類,難以入耳,違背了作曲家的創作初衷和音樂風格,猶如一幅美麗的水彩畫給涂上了不該涂的色彩,不堪入目一樣。演奏者要根據作品要求、音樂風格的需要,還要根據具體的樂器和音樂廳的音響效果、聽眾的多少來合理運用踏板靈活處理。
二、鋼琴制音踏板(右踏板)的使用藝術
由于鋼琴實質上是一個多聲部的打擊樂性質的樂器,如果沒有踏板,就很難使音持續得到必須的連奏效果(legato)和使樂句及和聲更加豐富多彩。例如,我們在彈奏一個旋律時,運用了制音踏板,就可以得到更加歌唱性、更加豐滿的效果。因為當你將制音踏板踩下后,制音器離開琴弦,解除了琴弦震動的障礙,引起上下方的泛音,聲音變得更加色彩豐富流暢。首先它能使手指不能保持的音保持住,在音與音之間連接起來,使旋律很連貫,這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踏板。
(一)音樂的連接功能
鋼琴制音踏板能使手指不能保持的音連起來,在音與音間的旋律很連貫,在及時更換踏板時不使旋律模糊、骯臟,特別是在和弦連接上作用更為明顯,連續彈奏和弦時,彈下第二個和弦及時更換踏板保持了旋律及和聲的連接。在《貝多芬奏鳴曲op.53 》第一樂章中有充分的體現。但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樂段的變化中可使用不同的制音踏板,當然這是比較復雜的踏板藝術技巧。
(二)豐富音樂色彩的功能
在演奏中雖然有時不用踏板也可以用手指將音連接起來,但如果使用了踏板往往會引起改變色彩的效果。因為制音器一抬起,由于彈出的音的上方無數泛音的作用,使被彈出的音形成共鳴,給演奏的音響增添了新的色彩,并使其更加飽滿。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當彈到快速低音移動時,應該提早抬起制音踏板,因為制音器要有一定的距離才能制住聲音,這樣仍可保持有足夠的聲音,使音不致斷開。特別是在力度很強的變動著的低音進行中,即使在和聲變幻時更換了踏板,由于制音器沒有足夠的時間止住前一和弦的音,也會造成聲音混模不干凈,如果將踏板抬起的時間留長一些,效果就不一樣了。在彈奏琶音和弦時,一定要跟著和弦的低音踩下去,有了低音的襯托,不會改變節奏上的強弱拍子。
(三)鋼琴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
1.同音踏板,即與手彈下發音的同時踩下踏板,作用是當手離開鍵時持續發音。例如,肖邦c小調夜曲op.48 No.1中,中段的琶音和弦,手不能同時抓到所有和弦中的音踏板,一定要踩在拍子上(低音)。譜例1:
2.音后踏板(或稱之為“切分”踏板syncopared)。這是最常用的效果最好的連音踏板。特別是在八度及和弦連接中,手彈下后踩踏板,之后在下一個音(八度或和弦)再彈下去后更換踏板,可以起到很好的連接作用。特別是聲音變換頻繁時更需要使用音后踏板,避免出現弦律和聲斷裂,樂句變得支離破碎。例如:柴可夫斯基《F大調變奏曲》開始的主題部分及門德爾遜《無詞歌》第一首:譜例2:
(1)預備踏板
預備踏板是在開始演奏前現將踏板踩下隨后彈奏,由于制音器起來先發生共鳴而引起泛音使聲音更豐富,從靜止到發出聲音,這樣會獲得一種富于幻想的色彩,一種絕妙的效果。貝多芬奏鳴曲op.31 No.2,《暴風雨》第一樂章開始,筆者就建議學生使用預備踏板,從而更好地體現貝多芬的風格和他所要的意境。
(2) 半踏板(或1∕3、1∕4踏板)
著名鋼琴家K·U·施納貝爾(阿·施納貝爾之子)在他所著《現代鋼琴踏板技術》一書中十分詳盡的敘述,阿·施納貝爾是演奏貝多芬作品的著名鋼琴家,在他演奏的許多貝多芬作品中用了很多半踏板(1∕2踏板)及1∕4、3∕4踏板,如貝多芬《奏鳴曲op.27 No.2》(月光)第三章中,這里使用了半踏板(1∕2踏板)。貝多芬《第五協奏曲op.73》第一樂章也用了半踏板(1∕2踏板),使和聲式的樂句更透明清澈。譜例3:
貝多芬奏鳴曲op.81a《告別》第一樂章,此處在教學中啟發學生使用1/4踏板,獲得了非常清晰及連貫的和聲效果。譜例4:
總之,演奏者是根據作品聲音和風格的需要將踏板踩下不同的深度,制音器抬到不同的距離,保持聲音不斷,獲得精湛的音響色彩效果。
(3) 快速抖動踏板
又稱顫音踏板(Vibrating Pedel)。為了讓音樂增加色彩,又無需和聲效果,使制音器碰到弦又不讓聲音停止,必須快速抖動腳踝,敏銳地找到制音器離開的位置,這是較為艱難的踏板技巧。例如《肖邦b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此處十分音符快速的音型,幾乎沒有調性,略有病態恐怖感,這里用抖動踏板效果最佳;《貝多芬第三協奏曲第》一樂章,音樂開始鋼琴聲部分的快速音階進行可用快速抖動踏板。譜例5:
(4)手指踏板
在不用踏板和踏板需要變換時,右手指保持住音,可保證旋律清晰流暢連貫不模糊。在一些古典奏鳴曲第二樂章中,用得較為普遍。如《莫扎特F大調奏鳴曲K332》第二樂章。
除去上述外,還應注意到,如果旋律在高音區向上走動時可較少地更換踏板,向下走動時,特別是低中音區,就需要較多地更換踏板。在樂段、樂曲弱結束時,需要聲音漸漸遠去時,不要突然地切斷踏板。在很果斷地強結束時,可試試踏板稍晚于手抬起,使聲音因有共鳴而不干,當然,踏板也不要起得太慢。
有些鋼琴家可以使一個音彈下后再漸強(cresc),即在音彈出后迅速踩下踏板,使得因為制音器離開造成共鳴擴大。德國作曲家舒曼的《蝴蝶》(op.2 No.3),樂譜中寫明重音的八度踏板只需要加強重音,使其產生共鳴音更為厚重。譜例6:
三、鋼琴柔音踏板(左踏板)的使用藝術
美籍著名鋼琴家,鋼琴教育家約瑟夫·班諾維茨教授,認為柔音踏板是為增加音色變化改變音質的一個重要裝置。因此鋼琴柔音踏板(左踏板),是一個最重要的、使用得最多的踏板,主要有如下意義:
其一,把柔音踏板僅僅作為減弱音量的工具。凡是遇到pp、ppp等時,就用柔音踏板(相當一部分人)。其二,基本上不用柔音踏板,強調靠觸鍵技巧來改變音的強弱、音色,如現今意大利羅馬“S.Cecilia”國立音樂學院原鋼琴系主任,著名鋼琴家DAMIANI、CINZIA教授,據悉在教學中基本不用柔音踏板。其三,認為柔音踏板“不是為彈得更弱而使用的拐杖”,美籍著名鋼琴家,鋼琴教育家約瑟夫·班諾維茨教授如是說,認為柔音踏板是為增加音色變化改變音質的一個重要裝置。筆者則認為,演奏者一定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風格和他們的創作意圖去用好柔音踏板,在需要改變音色的樂句、樂段中合理使用。如許多作曲家會標明“sotto voce”(柔和且稍稍地),或標明用una corda.等。
鋼琴柔音踏板使用方法如下:中踏板雖然運用較少,卻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控制音色層次的重要裝置,不應該忽略它。
貝多芬在其奏鳴曲op.106第三樂章中用una cord和tutte le corde 極其精確地寫明使用和放掉柔音踏板,巧妙運用柔音踏板后的聲音好像蒙了一層霧更柔和了。譜例7:
柔音踏板也常用在漸弱的樂句、樂段、樂曲的結尾,音樂漸漸消失,給人回味無窮。如門德爾遜《無詞歌》之《春之歌》op.62 No.6結尾8小節,譜例8:
在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拉威爾等的作品中,柔音踏板尤為重要,用得更頻繁,我們必須依據樂曲的風格、意境和音色變化使用,鋼琴大師班諾維茨曾說:“不應是依賴柔音踏板為了彈得更弱而懶惰的辦法”。因此當我們在樂段中使用柔音踏板時,一定要細心聆聽音質的變化,你需要先試一下你要演奏的鋼琴柔音踏板的音質變化情況來決定要如何踩、踩多深,避免出現音質改變太突然。
如在伴奏音型中,旋律速度緩慢,但又要求旋律具有穿透力、流動的伴奏音型,演奏者需要輕柔,這時可以在旋律音出現時短暫地抬起柔音踏板,左右兩個踏板同時用好。如《肖邦練習曲》op.25 No.7,譜例9:
四、鋼琴延音踏板(中踏板)的使用藝術
在實踐中,延音踏板較之制音踏板、柔音踏板用的更少。目前不少立式鋼琴甚至一些三角鋼琴沒有真正意義的延音踏板,所以在我國不少人甚至一些鋼琴專業學生也不懂得正確使用延音踏板,如果你能用延音踏板,你一定會發現它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裝置,它是可增加色彩,使音樂織體更清晰的一個工具。雖然在德彪西、拉威爾時代的鋼琴上可能還沒有延音踏板(所以樂譜上未標出),但在彈他們的作品時,延音踏板大有作為,運用得好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鋼琴延音踏板(中踏板)的使用方法如下:
延音踏板的裝置并不復雜,當你踩下延音踏板后會轉動一個小棍將抬起的制音器保持不動,即當你彈下個或幾個音后,這些音的制音器起來了,立即踩下延音踏板,當你手離開時,可以保持住這些音。延音踏板最基本的作用是保持住一個持續的聲部,在《德彪西的前奏曲》No.1中,這個聲部的上下和聲在變換,而旋律又在往下行(音階之后的旋律),低聲部的F要保持兩小節,中間是一連串上行和弦,這時不可能用制音踏板去保持低音F,否則會使音樂模糊不清,如果變換制音踏板,雖然和聲清楚了,但低音F又消失了,使音樂變得很干,這是不符合德彪西的意圖的,如果此時使用延音踏板來保持低音F,又合并使用半踏板,音樂有些朦朧的感覺,這應該是符合作者風格要求的。在德彪西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均可找出不少這樣的例子,這就是延音踏板不僅幫助保持了聲部,還變化了音樂的色彩。
再如,舒曼《幻想曲》op.17中,有一個持續音降A,此處如果用延音踏板,就可以使上方的八分、十六分音符清晰干凈地進行,織體更清晰,如果用制音踏板則會變得模糊。譜例10:
在其他的古典派、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我們仍然可用延音踏板去得到更好的效果。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奏鳴曲》op.2第二樂章中也有延音踏板的運用。
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巴赫的某些作品中也可用到延音踏板。《平均律I No.20》前奏曲倒數第三小節第一個長的A持續音,就可用延音踏板去支撐住它。
在聆聽一些大師的演奏時,你或許會發現他們的腳往往也是十分忙碌的。如魯賓斯坦、基賽金……等等,他們的踏板藝術也是十分精細的,甚至有時會同時使用三個踏板。曾經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聆聽以色列鋼琴大師阿里·瓦迪的鋼琴獨奏音樂會,他的踏板用得十分精致,他演奏的德彪西的《月光》一曲中,他同時使用三個踏板音響效果極好,真正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
五、運用鋼琴踏板應該注意的問題
踏板運用中腳的位置至關重要,不能用整個腳掌去踩,那樣會控制不好踩下去的深淺,或者放開時放不干凈(這是有些學生常犯的錯誤)。另外,也不要用腳趾去踩,那樣,同樣會控制不好甚至滑脫。正確的位置是,用腳趾和腳掌連接部位踩在踏板頭上比較可靠,右腳可將腳放在制音踏板上(因為用得較多),左腳則不必放在踏板上,以使兩腳平衡,腳踝也需不斷練習以增加靈活性,特別是在較難的抖動踏板和控制踏板的深度時(1/2、1/4等)。
關于音樂風格問題至關重要。踏板的運用絕對與作品的風格密切相關,沒有一個千篇一律“放之四海皆準”的踏板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風格,巴洛克時代,維也納古典樂派時代、各國浪漫派時代、近現代不同的國家地區等等的差異是很大的,踏板的運用當然也很不一樣。如巴赫時代的作品,以復調為主,一種觀點認為不需要用踏板,因為那個時代的琴沒有踏板裝置,用踏板會把復調織體的琴弄得模糊不清,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這樣,是不是不應該在現代鋼琴上演奏他們的作品?而實際上在巴赫時代,主要是羽管琴(Harpsicord)和古鋼琴(clavichord),這兩種樂器由于沒有制音器,當演奏時琴弦震動長了之后會出現很多泛音形成共鳴聲音,是比較豐滿的。如果在現代的鋼琴上完全不用踏板,一定會是音樂變得很干巴,這又并不符合巴赫的風格,其實關鍵在于不能過多地使用或濫用,否則真的會破壞復調織體。例如,巴赫平均律I No.1前奏曲用一些制音踏板來增加共鳴或用手指踏板保持某些音就能得到羽管琴上稍稍模糊的效果;又如,巴赫的《d小調恰空》、《半音階幻想曲》等,肯定要用踏板,否則音樂就頓挫了。因此,在彈奏復調音樂作品時,使用踏板一定要特別謹慎。在彈奏貝多芬作品時,我們會用較多的踏板,但也要注意,貝多芬有時會將主題建立在三和弦的基礎上,把主題旋律變成和聲,這不是貝多芬的意圖。所以當我們設計踏板的用法時,除音樂風格外,還要仔細分析樂曲結構、主題、樂句、樂段、和聲框架及作曲家的意圖。
演奏者的聽覺是運用踏板的最重要的導師,在認真分析研究樂曲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風格和創作意圖之后,演奏中一定要集中精力仔細敏銳地聆聽自己的演奏,而不是盲目的跟著樂譜上的標記去踩,因為某些版本上的踏板記號也許不那么可靠,同時,不同的鋼琴、不同的演奏場合、以及音樂廳的大小、音響效果、聽眾多少等等,都要去靈活地設計、運用踏板,使音樂作品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班諾維茨.鋼琴踏板法指導[M].朱雅芬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2][奧]K·U·Schnabel.現代鋼琴踏板技巧[M].盧昭澤譯.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0.
[3][蘇]T·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汪啟璋,吳佩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
[4][蘇]A·阿克列西耶夫.鋼琴演奏教學法[M].諶國璋,程白珊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1]陳曉音:江蘇省戲劇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