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音樂公開課及優質課評比作為教師展示的平臺,應該是教師全方位的提升、學習的機會,可表現喜憂參半,引發思考。特別在多媒體的使用和設計方面,多媒體的使用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但在利用的多少上要有度,有的多媒體的使用已經超出了它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工具的應用位置。
關鍵詞:音樂課程標準 多媒體教學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多媒體在應用中它把各種信息集成處理,這樣既創設了教學情景,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又有力地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把音樂教學內容更加形像、生動、豐富的展現出來,使教學活動情景交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發揮自己想象力和創造力,對音樂的理解、感受也更加準確。但作為音樂教師,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應用到教學中是作為一種教學傳遞方式,使課堂教學由靜態到動態、由抽象到形象、由單調到豐富,但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多媒體的關系。教師是課堂的把握者,通過音樂培養學生感受美、創作美、欣賞美的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課程的合理設計、內容的發掘等因素完成。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在音樂教學中如果多媒體的使用不恰當、不適度,將會帶來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負面影響。例如有些公開課從頭至尾多媒體展示,教師只扮演了一名主持人的角色,多媒體代替了傳統教學形式中的板書、實物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多媒體過多的材料展示,而忽視了教師自身技術素質,包括語言的感染力、教師范唱的吸引力及教學能力的體現等等,甚至有些教師在沒有多媒體的課件下無法進行課程,所以需要我們適度的使用多媒體教學來輔助教學。
一、跟隨主線,旁敲側擊
2012年中小學音樂課本有了新的面孔,課程改革再次滲透,豐富了教材內容。這是我國教育事業與世界教育事業的又一次親密接觸和碰撞。課程標準將原有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為“感受和欣賞”和“表現”兩個領域。并將原來隱含在教學中的音樂文化知識和分散的音樂創編活動,加以集中并拓展為創造和與音樂相關文化兩個領域,教學內容是以唱歌為主的音樂綜合課。抓住主線唱歌,教與學最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演唱、教授完成。與音樂有關的知識、材料可用多媒體課件以旁敲側擊的形式穿插完成,但對這些材料也一定要有選擇地使用,既要使課件豐富多彩,又要避免造成喧賓奪主,如過多的展示多媒體課件的伴奏練習歌曲和歌曲有關的人文圖片過多的羅列出現等等。例如《金孔雀輕輕地跳》教這堂課多數老師會播放孔雀舞視頻給學生欣賞,教學生傣族舞蹈的手型、腳步、身形,這樣的設計是活躍課堂氣氛,拓展學生視野,可最關鍵的不是舞蹈畫面而是歌曲背景音樂,把握不好主線,唱歌課會成為舞蹈課。
二、層層遞進,助拓內容
一首歌曲的學唱要經過聆聽、模唱、學唱、能唱、會唱、愛唱、巧唱、表演唱的層層遞進的過程。聆聽強調的是聽,用心、靜心、傾心的聽;模唱是對歌曲音準、節奏的訓練和加強;學唱是對歌詞與音樂的配合掌握;能唱是第一次的完整表現歌曲;會唱是已經準確掌握歌曲的音準、節奏、情緒等音樂要素;愛唱是一節音樂課達到的完美境界,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巧唱則是對音樂歌曲更高層次的詮釋、創新、拓展,強調音樂實踐,最后達到可以用甜美的聲音、活潑的律動、聲情并茂的表演唱形式詮釋歌曲。看似復雜,層層遞進中一節課就能完成。從簡單地聆聽來看,多媒體課件也應該是有設計的。如《在草原上》多數設計是在聆聽歌曲時,展示有關草原景色的圖片,試問學生在觀看幻燈片時是在專心、靜心的感受音樂還是關注圖片上美麗的草原景色呢?多媒體這時的應用,反而誤導學生,主要成為看美景不是聽音樂了,所以在學唱歌曲時首先應該學會靜心聽,教師用范奏、范唱來感染學生,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當然不是天馬行空的猜想,而是圍繞歌曲名稱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音樂的變化來想想畫面。在完成歌曲學唱之后,使用多媒體的聲響、畫面效果,更加深入有感情的練唱、演唱。恰到好處的使用多媒體課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深入淺出,提高效率
音樂是最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區別于其他藝術的時間聽覺藝術,是以聲音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需要充分的想象力來理解音樂、感受音樂、了解音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采用播放多媒體的形式往往能很好地啟發學生的想象。例如,在欣賞“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中,學生欣賞純音樂可感覺到音樂優美,時而歡快、時而靜怡、生動流暢,這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教學,把多瑙河流經奧地利時的風土人情圖片、生活風貌圖片、地理環境圖片和世界著名的元旦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交響樂演奏的《藍色多瑙河》并配合優美的芭蕾舞表演片段融合在一起欣賞,這樣學生的欣賞深入淺出,更加直觀、生動,不同段落所表現的不同意境都可很清楚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得到“情景交融”“身臨其境”聽覺視覺雙重享受,獲得了對樂曲藝術形象的綜合體驗,豐富了學生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愛,提高了課堂效率。再次復聽音樂時,不要再多媒體展示,可以通過靜心聆聽的形式用筆記錄每一段音樂描繪的景色,適度使用多媒體課件,帶動學生主動、積極學習音樂的好習慣。
四、運用適度,發揮極致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學生的創作空間。同時直觀的視覺畫面又易于理解作品,更為學生鋪設了直接體驗藝術美的通道,為學生們感受藝術作品的價值創造條件,學生們的身心獲得了滿足。但只有適度才能發揮作用。例如《我是小音樂家》歌曲中有三種樂器,吉他、提琴、法國號。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這幾種樂器的音色一一展示,做到聲像畫結合這樣效果會很好,可這種形式對課堂不適用。《外婆的澎湖灣》,講到伴奏樂器吉他時,就可出示樂器吉他,不用圖片,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吉他,這種兼古典與現代與一身的西洋樂器,學生也可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彈一彈,直觀的了解樂器結構,這比將樂器圖片制成課件播放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印象深刻。
五、發展潛能,強化拓展
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曾說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作音樂是最重要的”。他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創造力。奧爾夫的音樂教育非常重視用“語言、動作、形體、舞蹈”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分感受并理解音樂的節奏感和律動感;使學生始終充滿著自信心,并將其視為一種自我的創造。音樂課程標準里也說到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創造性發展潛能,提高創造力。例如《春雨蒙蒙的下》教師設計用三角鐵在歌曲前八小節的每個強拍上加入三角鐵,讓學生用沙錘為歌曲兩聲部合唱部分設計伴奏,通過多媒體播放歌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感受,互相合作交流找出最佳配合,即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們的集體合作的精神,還可讓你學生課下為自己喜愛的歌曲編配打擊樂器伴奏,課上展示,拓展了學生思路、鍛煉自信心和加強實踐。
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鼓勵音樂創作,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文化,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面向全體同學,注重個性發展。在課改的指導下,我們教師將盡力通過音樂課傳達教學理念,課程目標,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達到教師與學生的和諧、課堂與課外的和諧,內容與拓展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