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浪者幻想曲》是舒伯特創作的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之一。和舒伯特創作完成的其他音樂作品相比,《流浪者幻想曲》的風格和創作特點體現出了舒伯特對音樂和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展現出了舒伯特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標志著舒伯特音樂藝術風格的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出舒伯特對自己人生的唏噓。本文聚焦舒伯特的創作意圖,從作品的創作主題、創作方式以及創作追求等三個角度出發,對舒伯特的代表作《流浪者幻想曲》的創作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舒伯特 流浪者 幻想曲 創作特點
舒伯特是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璀璨成績的奧地利著名音樂家。在31年短暫的人生中,舒伯特曾經創作了超過一千首作品,但是卻只創作了兩首幻想曲。①《流浪者幻想曲》就是其中之一。在舒伯特的藝術創作旅程中,這首創作于1822年的幻想曲具有里程碑一樣的作用和意義。和舒伯特創作完成的其他音樂作品相比,《流浪者幻想曲》的風格和創作特點體現出了舒伯特對音樂和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展現出了舒伯特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標志著舒伯特音樂藝術風格的成熟。由于舒伯特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音樂教育,在主流音樂界就像是一個滿腹才華卻備受冷落的“流浪漢”,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流浪漢幻想曲》在一定程度上也傳遞出舒伯特對自己人生的唏噓。
一、自由的旋律凸顯深刻的主題
從舒伯特創作的《流浪者幻想曲》的總體風格上看,這首作品的旋律自由、隨性,充分展現了舒伯特超群的音樂天賦。更為難得的是,和其他音樂家創作的鋼琴幻想曲不同,舒伯特并沒有在旋律上對音樂的不同章節進行明顯的區分,而是創造性地將這個單樂章音樂作品中出現的四部分樂章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在演奏上始終連貫、延續的演奏作品。這樣的一種處理方式,看似隨意、乖戾,事實上卻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流浪漢”就是在循規蹈矩的人類社會中的“另類存在”的獨特性質。這首作品,就是音樂世界里格格不入的“流浪漢”,有著自己的風格、特點和藝術追求,寧被無知者嘲諷,不向世俗者低頭。將作品的主題風格和作品的藝術特色如此完美地統一到一起,或許是只有舒伯特這樣“非科班”出身的鋼琴大家才敢于嘗試的。
舒伯特在作品格式上的創新,創造出了“浪漫主義單樂章奏鳴曲”這個全新的音樂形式,在這種全新的音樂形式當中,作曲家串聯整個作品的是單一動機,然后將作品的曲式高度自由化,用音樂帶領著所有聽眾的想象,讓觀眾在一氣呵成的旋律中感受音樂自由流淌的美,再用創新的轉調手法讓觀眾收獲在以往的音樂作品中未曾見到的驚喜和滿足。“流浪”不是“落魄”,而是厭倦了世俗紛爭之后的“獨善其身”,所以這孤獨的流浪者才能擁有凄美的人生,才能將紛亂的世界描繪得如此美妙動人。創作此曲時的舒伯特已經25歲了,他的人生經歷已經讓他相信自己就是生活在主流音樂界卻不受矚目的“流浪漢”,所以,他才要贊美流浪漢,贊美流浪漢的樂觀,贊美流浪漢的頑強,鼓勵自己也要在藝術的世界里樂觀頑強地堅守下去。樂觀且頑強,明知命運的坎坷卻仍然樂觀地前行,用自由的旋律凸顯深刻的主題,這才是早早預見了自己將會在31歲的年紀英年早逝的舒伯特隱藏在這首作品中最值得人欽佩的深刻主題。
二、變幻的技巧描述不同的形態
既然要將這首單一樂章的作品定義為“幻想曲”,就必須要在這首作品中展現自己的“幻想能力”。于是,節奏、音區、力度、調性、和聲,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舒伯特抒發幻想的工具,而“流浪漢”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也都被舒伯特拿來當作了創作的素材。或許在舒伯特的眼中,“流浪漢”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最終成就“流浪漢”美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缺少了任何的一個環節,就有可能造成“流浪漢”形象的缺失。所以,只要能夠通過音樂加以展現,舒伯特就想盡辦法用音樂將這種人生境遇表現出來。于是,在《流浪漢幻想曲》中出現了非常多的變奏,也正是通過多次的變奏,那個跳躍在音符上的樂觀堅毅的流浪漢的形象才逐漸鮮活起來,并具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在這首作品的第三樂章,為了描述流浪者樂觀地面對生活中遭遇的種種困難和折磨,頑強地生活并對未來的一切抱有充分的信心,舒伯特運用了“急板”這種特殊的演奏方式,用“急板”強化奏鳴曲套曲中“諧謔曲”的作用,讓人對“急板”的作用耳目一新。
再比如,在《流浪者幻想曲》中有幾段非常著名的變奏旋律,這些變奏旋律的右手部旋律是一樣的,但變奏旋律的調性及左手部的演奏方式卻各不相同。這些演奏上的細節差異,在創造出多種變奏旋律的同時,還讓每一段旋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比如當變奏旋律的調性是升C大調的時候,樂曲的演奏讓人們感受到的是溫暖,是舒心,是溫馨而又甜蜜的愜意瞬間。而當變奏旋律的調性是升c小調的時候,樂曲的演奏讓人們感受到的是神經緊張、形勢逼人的社會現實,處處是人們的冷嘲熱諷,人人都會向自己投來職責埋怨的眼光,盡管他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調性的差異引起的是樂曲演奏效果的強烈反差,而這種反差恰恰是對“流浪漢”心境最完美地表現,也是舒伯特對世俗的痛斥。而當旋律的調性變成升C大調的時候,樂曲的演奏傳遞給人的就不是溫馨感人的愜意,而是適應了各種冷嘲熱諷之后,卻將一切的非議和嘲諷拋諸腦后,顧自生活下去的無奈與悲涼。這種悲涼之情,也是通過樂曲調性的差異表現出來的。短時間內快速地變換演奏技巧,就是為了讓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感受到現實與理想之間巨大的距離,以及現實對理想無情地摧毀和折磨。讓人們真正認識一個可悲又可憐的“流浪者”。
三、創新的結構展現杰出的才華
有關于自己在《流浪者幻想曲》中進行的大量創新,舒伯特曾不無深意地表示“大概只有魔鬼才可以演奏它”②。足見《流浪者幻想曲》這首音樂作品在舒伯特眼中的演奏難度之大。事實上,除了舒伯特曾經大膽地運用過大量創新技巧來演繹這首作品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創作時舒伯特對音樂作品的結構進行了大膽地創新。而突破常規,恰恰也是舒伯特在這首樂曲中表達的,自己對于這首樂曲的創作追求。從根本上講,既然《流浪漢幻想曲》是一首幻想曲,那這部作品的內容就應當是遵循幻想曲的結構創編才對。可是舒伯特并沒有讓編曲格式將自己的手腳束縛住,反而大膽地運用自己的靈感和才華對音樂的結構進行創新,這才創作出了《流浪漢幻想曲》這首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幻想曲”。從內容結構上看,舒伯特將幻想曲風格的段落直接放在樂曲的開始,讓樂曲在開始部分就直接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然后在這一個主題的基礎上,對樂曲進行相應的調整,但是樂曲的和聲部分卻始終保持C-d-e-d-g-C的結構不變。
這樣一來,整支樂曲的結構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賦格部分只有33個小節,緊跟著的就是被寫成主調的副部,接下來的高低音區被揚抑抑格的八度雙贏和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填滿,整個樂曲的氣勢,就是在這看似錯亂無章的結構中被徹底地烘托出來。不拘泥于格式,而是將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想象全部運用到樂曲的創作之中,不被規則和調理束縛,讓每一個音符都變成有生命力的歌者,用發自內心的力量贊美著“流浪漢”那被人呲之以鼻的外表之下堅強而善良的心,讓每一個像自己一樣的“流浪漢”都能在音樂中找到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結構上的創新展現了舒伯特杰出的音樂才華,也讓所有人看到了舒伯特心中那個善良真摯、渴望被社會認可和接納卻屢遭打擊的惴惴不安的心。舒伯特之所以堅定地將《流浪者幻想曲》定性為幻想曲,就是因為這首樂曲的創編、精神、訴求,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敘述著舒伯特作為一個音樂界的流浪者對于美好生活的無限幻想。
舒伯特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音樂家。雖然他不曾接受過嚴格的音樂訓練,在極其重視師承和出身的音樂界備受爭議,但是他卻將所有的非議轉化為推動自己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的動力。最終,以自己的音樂作品中展現出的杰出才華,贏得了全世界熱愛音樂的平民百姓的擁戴。在舒伯特創作的這首《流浪者幻想曲》的最后一個部分,舒伯特將自己對流浪者悲憫可憐的人生進行了悲觀的預期,這一預期似乎在他自己的人生末路中得到應驗,但是這個其貌不揚的音樂天才或許沒有想到,在他去世若干年之后的今天,他留給世界的音樂財富依然被全世界喜愛音樂的人們珍視、收藏、歌頌、贊美,屬于才華橫溢的“流浪者”的美好時代也終于到來。
注釋:
①吳詩雨、陳馨:《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簡析舒伯特最動人的鋼琴作品
②王妍玨:《.洞見技巧背后的音樂——論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演奏之道》,《音樂時空》,2014年,第16期。
參考文獻:
[1]吳詩雨,陳馨.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簡析舒伯特最動人的鋼琴作品《C大調流浪者幻想曲》[J].群文天地,2013,(06).
[2]王妍玨.洞見技巧背后的音樂——論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演奏之道[J].音樂時空,2014,(16).
[3]楊靜.舒伯特的鋼琴作品《流浪者幻想曲》[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