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歌唱藝術中較為常見的兩種演唱方法,兩者在發聲、呼吸、共鳴和演唱風格等方面有著很大的聯系和區別。探討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異同點,做好兩者靈活的轉換工作,對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相同點及其靈活轉換的方式。
關鍵詞: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 靈活轉化
民族唱法吸取并繼承了傳統戲曲、曲藝和民歌等演唱精華,借鑒和采用了美聲等歌唱方式,是一種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伴有形體表演,具有甜、脆、寬、亮等嗓音特征,將情、聲、字、腔融為一體的一種演唱方式。民族唱法普遍適用于歌劇、民族歌唱等表演活動。通俗唱法又被稱為流行唱法、自然唱法,常借助于音響等現代設備,演唱注重直與平,發聲具有自然、口語化等特點,且強調歌唱情感的流露,可依據作品內容,加入或者滲透一定量的舞蹈表演,達到唱與動兩者有效的結合,進而產生與聽眾間的交流。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歌唱經驗,簡要的對兩者的唱法進行了比較,旨在便于人們獲得明確了解,促進兩者演唱方法的轉換創新。
一、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共性
(一)呼吸運用
呼吸是歌唱的關鍵、根本,對歌唱藝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古代音樂典籍中就有關呼吸的相關記載,如:“啟動則發生”、“氣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等等。可以說,呼吸是歌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發聲的基本動力。民族唱法中呼吸與通俗唱法下呼吸雖然存在深淺上的差異,但在呼吸運用方法上是一致的,所要到達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在兩者呼吸相關訓練教學中,老師都普遍采用聞花香、嘆氣式等方法讓學生感知呼吸要領,都要求學生掌握吸氣深、存氣多、運氣足、靈活用氣等呼吸技巧。
(二)聲音走向與咬字部位
聲音走向即聲音的傳播方向。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聲音走向都要求親切、自然和直接,聲音明亮,聲音的走向靠前。但民族唱法講究高位置,切忌“窩著”和“包著”的唱法,而通俗唱法主要是借助于口腔的共鳴腔,發音管較短等。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咬字強調語言清晰,感情親切,聲音明亮,兩者在吐字方式、咬字嘴型等方面是相同的。如:吐字時嘴型呈微笑狀,發音靠前,聲音發射在硬腭部位。
(三)作品表演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兩者歌唱表演都注重作品情感的流露,強調作品蘊含的感情因素。民族唱法曾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描寫,即是唱法歌曲唱情,生動傳情,注重對歌曲作品的情感傳達。通俗唱法重情輕聲,一大特點是感情跌宕起伏,舞臺表演大方,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注重對作品情感的表達。甚至為了生動細膩的傳達歌曲的情感,可以割舍噪音。
(四) 審美品位
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都屬于音樂藝術的范疇,作為一種藝術表演活動,必須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即是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的自我表現形式、情感內容具有能提高聽眾的審美情趣,陶冶欣賞者的情操的效用,幫助人們在精神追求、道德評價、是非觀念和美丑選擇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幫助作用。因此,這就要求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等所要傳達、表達作品藝術的思想內容是積極性上、激人奮進的,其表演形式也是健康多樣、優美動聽的。
二、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區別
(一)共鳴方式
民族唱法為了使聲音明亮、飽滿和優美,其共鳴運用采用混合共鳴的方式,有效的發揮了個共鳴腔體的作用。常用的共鳴方式有腦后音(頭腔共鳴)、膛音(胸腔共鳴)等,形成了獨特的聲音風格。比如說,真聲多使用在中低聲區,混合聲、假聲主要運用到換聲區和高音部分,造成了民族唱法聲音統一、自如,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效果。而通俗唱法的共鳴運用則為不同。通俗唱法可借助于話筒達到擴音的效果,在歌唱表演時不需要強大的共鳴作用。且通俗唱法為了保持歌唱的自然狀態,達到似說話、朗誦的效果,多采用真聲輕唱的方式,共鳴方式也多使用口腔共鳴。
(二)喉嚨打開方式
歌唱發聲器官由喉頭、聲帶喉頭好聲帶三部分組成,打開喉頭是聲樂學習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著聲音的是否優美動聽、有色彩和感染力。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中喉嚨打開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比如說,民族唱法要求聲音流暢,上下自然貫通,喉嚨打開的方式、喉位的高低就要根據作品的風格進行調整,不能千篇一律或者隨心所欲的想開多大就開多大,或者允許其上下移動。而通俗唱法主要是以真聲歌唱為主,這就要求喉嚨位普遍偏高,喉嚨打開不能過大,最好形成管狀。綜上所述,喉嚨打開的方式要根據演唱風格的需求而定,要服從于演唱作品的要求。
(三) 咬字、吐字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咬字、吐字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區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以民族語言為基礎,是通過以字帶聲、以聲傳情的方式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而通俗唱法的音域一般不寬,歌詞語言都較為接近生活化、口語化,歌詞通俗易懂,咬字、吐字不應過于雕琢。這就要求在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要準確、明晰,達到咬字行腔的效果。比如說,歌唱咬字、吐字時要強調字頭情緒表現的作用,加大聲母部分的力量力度,具體量化的力度是比說話力度更集中、更夸張,進而使聲母的阻力氣更有分量。通俗演唱的咬字、吐字要能與作品風格相符合,要親切自然,發揮語言的感染力,通過歌詞的語言性、生活性傳達歌曲作品的詩意、意蘊。
三、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靈活轉換
了解和掌握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兩者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后,就可以做到兩者之間的靈活轉化。在注重共鳴方式、喉嚨打開、咬字和吐字等方面,還要重視作品風格、題材的轉換處理。對于可以采用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同一歌曲作品,在歌唱方法的選擇上要找出最為適合歌曲作品、風格的演唱的方法。另外,還要做到兩者演唱方法的靈活轉換,找到兩種演唱方式之間相同的地方,相互吸收借鑒,進而不斷豐富歌曲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對于每一首歌曲作品在演唱表演時要盡可能的打破慣用的演唱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演唱形式,進而推動歌曲作品演唱方法的創新。
參考文獻:
[1]鄔小中.論民族唱法的教學[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04).
[2]胡曄.論民族唱法中咬字與共鳴[J].平原大學學報,2001,(03).
[3]段友芳.民族唱法的訓練與培養[J].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04).
[4]馬薇.立足傳統 廣采博收 不斷拓展──民族唱法泛議[J].民族藝術研究,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