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欣賞因為具有美育功能而成為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因長期以來積累的一些舊觀念,使音樂教育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在非藝術院校里的推廣與普及遇到了種種阻礙。在開設音樂欣賞課程的院校,該門課程上座率爆滿,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本文將對高校音樂欣賞課教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闡述對大學生音樂培養的重要性,對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欣賞課開設的必要性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音樂欣賞 思想道德素質 審美能力 發散思維 發展現狀 教學方法
一、音樂欣賞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影響
(一)音樂欣賞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音樂的世界中任何一首樂曲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心情和他們的故事。很多藝術大家們的作品都能夠穿透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產生共鳴。比如由作曲家劉熾作曲,喬羽填詞的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學生通過欣賞這首歌曲,不僅可以在歌詞上理解填詞者對祖國的滿懷深情,對曲作者那種對家鄉的回憶,對祖國悠久歷史的歌頌和對保衛祖國的果敢決心都可以從歌曲中體會出來。教師通過各種題材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鑒賞水準,而且還可以對作品所抒發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在思想上接受一次再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音樂欣賞課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可以提高學生的美感體驗,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對音樂鑒賞力的培養,提高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音樂欣賞涉及歷史、美學、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并從單一思維轉向多維度、多元化的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提高審美情趣。美育教育在教育理念中越來越受到關注,所以綜合院校的藝術教育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其目的是通過各種藝術的審美實踐,培養受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審美創造力等。
(三)音樂欣賞課程有助于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充滿感染力的優美音樂深受大學生的喜愛,體現時代特征必須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基礎。李嵐清同志曾經說過:“音樂的美育功能還不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意動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對他們進行這方面普及的教育,給他們補上一課……使得這批跨世紀的青年知識分子能夠有這方面必要的修養……”科學家福里奇曾經指出:“感情上音樂帶給人快感,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快感,而適當的音樂能夠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思維的情緒”。情感的體驗往往能夠激發人內心,震撼他們主觀的體驗,可以達到審美的理解和領悟,使他們的思想更加寬廣,發散自己的思維,提高想象力。
二、音樂欣賞課在高校的開設現狀
音樂教育在我國普通高校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許多高校已經認識到它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來看,音樂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地位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課時設置少,達不到教學目的
高校特別是綜合類高校認為開設音樂欣賞課是在浪費教學資源,所以在課程設置上采用減少課時的方式以降低成本,目前開設音樂欣賞課的課時大概設置在36個學時,學分一般在1至2個學分。在一些民辦高校基本未開設此類課程。同時大多數的學生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在中學階段并沒有接受大綱要求的音樂教育,因為音樂課的課時都讓位給了文化課,導致學生的音樂修養較差。所以,我們想達到讓學生掌握簡單的樂理知識與基本的鑒賞能力僅僅依靠36課時是達不到的。
(二)教學內容和教法不符合大學生的現實情況
現在各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以藝術性較強的嚴肅音樂為主的,對欣賞者的文化素養、音樂素養基礎要求較高。大多數學生來講他們對熟識的民族音樂更有興趣,用嚴肅音樂為主的教材一般不能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另外很多教師在課堂缺乏對作品鑒賞方法的講解而是以放音樂為主,這樣的課堂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想讓學生全方位的認識作品更是難上加難,學生失去了學習熱情,課堂便成了一個混學分的課堂。
(三)通俗音樂在學生當中占據主流位置
通俗音樂是學生群體較熟悉的音樂領域,從通俗音樂與校園文化的關系來看,通俗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但應注意的是有些通俗音樂的內容并不健康,歌詞內容低俗,這對涉世不深,身心發展處在朦朧階段的學生來說,有一些頹廢色彩的音樂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過多的接受這些音樂,可能會形成浮躁的性格,嚴重的也甚至會誤入歧途,這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
三、對音樂欣賞課開設提出幾點建議
(一)增加對音樂欣賞課的重視
音樂的熏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有質的提高,讓熱愛音樂的非專業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真正的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首先需要校方提供學習的環境。高校開設音樂欣賞選修課并提高上課質量,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學習的主動性。這需要引進專業的音樂教學師資,提供專業的教學設備,并將音樂欣賞納入教學計劃,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校期間受到音樂的熏陶與培養,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學生的全面素質與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教師應該拓寬音樂教學的空間
音樂教師在學生時代是側重一個方面的學習,即某一種樂器或聲樂演唱方法,亦或是一種音樂研究理論,但對于大學的公共課來說是要求學生全面的了解音樂。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并擅于拓寬音樂教學空間,盡量利用課余時間和第二課堂多創造課堂教學授課的的機會,在活動中去增強學生的音樂知識,通過與學生的接觸,了解學生對音樂的需求以完善課堂教學,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三)改善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給音樂課堂帶來更多的生機,音樂多媒體可以生動、立體地將音樂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
在教學內容上有選擇的加入通俗音樂的學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加入音樂理論的學習,因為音樂理論反應的是音樂的規律,是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掌握了基本的音樂理論,有利于學生提高音樂的自學能力。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為學生講解作品的時代背景、表達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去體會,使學生達到對作品在理性和感性上的雙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