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音樂課堂學生不愛提問現象進行剖析并研究當前社會上存在一些的看法和做法。
關鍵詞:音樂課堂 不愛提問 德彪西 《大海》
有位知名教授對音樂課堂學生不愛提問現象提出批評,他舉例說:“某音樂心理學專家來我院講授心理學‘通感’問題,舉了德彪西《大海》為例,在描述了該作品某聲部表現大海波光粼粼、某聲部表現大海暗流涌動如此等等之后,讓學生(包括研究生)聽作品,學生嘖嘖稱羨,曰:果不其然啊。除了佩服之外,提不出一個問題。如果該專家反過來講行不行呢?即先放作品,再讓學生談感受行不行?我看可能要砸鍋——很可能學生的感受并非都會聯想到‘大海’這一個景象吧?然而,若反過來講的話,該專家的‘連鎖性’課件就要報廢。諸多專家的講座之后,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里,學生幾乎全部沉默。”
作為學生,筆者覺得我們學生也有學生的難處,對這位專家的說法不能茍同,筆者的看法是:
第一,這位教授用音樂心理學教授如果換一種方式講課可能要“砸鍋”的假設,來質疑欣賞德彪西《大海》聯想到大海這個景象的教學思路,這是指向教師的教學批評。筆者對此不愿茍同。教授的文字開頭說的很清楚:“某音樂心理學專家來我院講授心理學‘通感’問題”。德彪西《大海》只是舉個例子而已。筆者的理解是,既然要讓學生明白音樂欣賞中的“通感”問題,那就必須首先告訴學生什么是“通感”概念,然后進行具象化的舉例以幫助理解“通感”,這是概念性教學的常規思路。學生“嘖嘖稱羨”只能說明該教師講的很透徹,不能說明學生思維有什么問題,至少這不是中國學生思維不愛提問的典型例證。如果按照這位教授的假設,即先放德彪西《大海》,再讓學生談感受,筆者也認為學生一定不會得出統一的大海景象的結論。但這首先不能說明教師的教學有什么問題。因為,前者屬于概念性教學,是封閉性的教學,有明確指向,即要讓學生學會在音樂欣賞中運用通感方式來理解作品的途徑即可。后者是欣賞性教學,是開放性的教學,無具體所指,只要達到理解作品就行。而理解作品的方式有多種,不只“通感”一種,那當然就不可能出現統一的標準答案。其次,這也不能說明學生不愛提問的思維有什么問題,至少不是典型。因為,教學跟研究不一樣,研究時刻需要創新,而教學主要是對既定知識的一種傳遞,如果教師對某種知識講的深入淺出,學生心領神會,就沒有必要提出質疑。因此,作為舉證中國學生不愛提問的例證不典型。
第二,如果單看對學生的批評,似乎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因為常態化思維都是這樣認為的。但正如上文筆者指出這些例子是不典型的。拋開筆者這一判斷,假如正如這位教授所言,學生中的確存在不愛提問的學生,筆者也覺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這位教授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無非是想說明“中國學生不愛提問,缺乏問題意識”,情況確實是這樣。但正如我們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我們批評也不能為了批評而批評。批評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學生不愛提問”現象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呢?就學生本身來說,有這么幾種情況:1.學生本身性格問題。有些人膽大,外向,有什么說什么;但也有一些人是內向的,即使有什么也不愿說出來,“愛你在心口難口”有的是。提問的目的無非就是把自己未明白的問題公開提出來,向外尋求解決而已。放在內心不代表就沒有疑問,更不代表就不想解決,有的人就喜歡自己琢磨、自己通過其他非公開的隱蔽的途徑解決也是有可能的,公開尋求外援就比隱蔽途徑解決都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2.學生能力問題。比如這位教授舉的這個例子,對于通感理論,不能說每一個教師對這個概念都明白。對于正在學習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如果能跟得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就不錯了,對一種剛學的知識即使想提問題也未必就能提出問題。有一句話說得好,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可見,提問題也是需要能力的。對于一堂遠遠超越常規課堂知識的專家講學,學生能做到“嘖嘖稱羨”就不錯了。3.文化問題。除了上述可能,學生不提問更多的是文化問題。這位教授批評的應該是針對這個層次。即使學生不是因為性格問題、能力問題,也不愿提問,那就是習慣問題。而這習慣基本趨勢是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提問的可能成反比。但這一規律現象進行批評學生是無濟于事的,因此筆者把其定性為“文化問題”。這是中國教育塑造的。不是學生天生就這樣。而中國教育語境除了學生還有什么呢,語境可以定義,可以去描述,但不管怎么定義、描述,中國教育語境中教師是其核心因素。因此,如果要追責的話,中國學生不愛提問的原因責任在教師而不在學生。1.有多少教師給學生提問機會。筆者所在班級近100多人,即使教師想給學生提問,教師也給不了,一個人一個問題的話,這節課就別上了,現實是不可能的。2.有多少教師鼓勵學生提問。筆者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在課堂上提過問,至今同學們還記得并在QQ留言告訴筆者說,“我記得,你當時把某某老師都問倒了”,也許這有點夸張,但筆者付出的代價是,該老師對筆者從此至少不大熱情。筆者也曾見過某同學向老師提問,但事實是,某老師板著臉跟他說,這個問題以后再說,并表現出很不耐煩。就是在自由度高的音樂學網上,筆者也見到明確的例證。有些老師見學生提問多數是理都不理。因此,批評學生“不愛提問”最好換成這樣的問題問問,有多少教師愿意被提問?教師為什么不愿被提問?怎樣改進教師被提問。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想解決學生、批評學生,筆者認為有點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