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沙落雁》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古曲之一,誕生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筆者將從誕生、版本、音樂分析等方面,對古琴曲《平沙落雁》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探究古琴曲的旋律特征。
關鍵詞:古琴 《平沙落雁》 旋法
古琴曲《平沙落雁》是近現(xiàn)代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之一,在明末潞王朱常芳編訂的《古音正宗》琴譜上最早刊印,但在明末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曾這樣提到:《徽言秘旨》的編者尹芝仙在明萬歷末年,于紹興向王本吾學過《平沙》。自從此曲問世以來,又有五十余琴譜集刊載了不同派別的同名琴曲。關于此曲的作者,各譜集所載不同,所托著有唐代的陳子昂,宋代的毛仲敏、田芝翁,明代的朱權等,至今未定論。
一、古琴曲《平沙落雁》版本概述
古琴曲中,有一首代表作名為《平沙落雁》。《天聞閣琴譜》中對此曲的解說為“極云霄之飄渺,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寫天地之物,繪自然之情,舒人心之暢,融人景于一。
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古琴曲《平沙落雁》共有22個版本,它們分別是:《琴苑心傳全編》、《五知齋琴譜》、《蕭立禮平沙落雁譜》、《雙琴書屋琴譜集成》、《松風閣琴譜》、《治心齋琴學練要》、《蕭立禮平沙落雁譜》、《悟雪山房琴譜》、《張鞠田琴譜》、《琴學尊聞》、《蕉庵琴譜》、《以六正五之齋琴譜》、《天聞閣琴譜》、《希韶閣琴譜》、《雙琴書屋琴譜集成》、《希韶閣琴瑟合譜》、《綠綺清韻》、《枯木禪琴譜》、《琴學初津》、《鳴盛閣琴譜》、《雅齋琴譜業(yè)集》、《立雪齋琴譜》。
而現(xiàn)代琴家所彈的《平沙落雁》版本更多,但僅張子謙所傳《蕉庵琴譜》本以及管平湖所彈《琴學叢書》本流傳最廣。除了南平沙和北平沙外,還有梅庵派平沙,但梅庵派的平沙能流傳到現(xiàn)在,但不知為何彈得人不多。
所謂“大樂與天地同和”,《平沙落雁》正是這樣的一種大樂。它同萬物一樣,同樂中醉而陶然,似乎在訴說著:是人書寫了雁落平沙的生趣,是人歌頌了天地共融的恬淡,是人介入了其中,才使《平沙落雁》成為永恒。
二、《平沙落雁》的音樂分析
《平沙落雁》所體現(xiàn)出的,是人與自然最好的相處,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德行。《平沙落雁》中正平和,神閑氣靜,正符合傳統(tǒng)琴者“和”與“雅”的精神追求。張子謙版的《平沙落雁》為F均五聲d羽調式,中間轉調進入五聲F宮調式。全曲共有七個段落,由自由節(jié)奏開始,逐漸加快最后又回到自由節(jié)奏,尾聲用下行的旋律來呼應主題。
在演奏版本中,張子謙版奏出了豁達泰然的神韻,吸引力極高。第一段當中,從泛音開始,旋律線平穩(wěn)進行,音程級進,出現(xiàn)的最高音在小字一組的mi以下,低音、倍低音時常出現(xiàn)。曲調中強調羽音,而八、五度的運用則給這份淡然添加了了空洞的色彩。泛音樂句結束后,左手的演奏技巧:吟揉等方法便使開始運用。“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余”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審美意義得以實現(xiàn)。此樂段運用看似簡單古琴演奏技法,卻表現(xiàn)出了“鴻雁來也楚江空,碧云天凈。長空一色,萬動微茫,江涵秋影” 渾然天成的景象與道、法、德等意境的統(tǒng)一。
張子謙版《平沙落雁》第一段開頭部分樂曲從平穩(wěn)和自由節(jié)奏中逐漸進入了第二段之中。樂曲第二段的漸漸加速,但并不顯得急促。此樂段與在演奏技巧上繼承第一段的手法:大量使用“吟猱”、“走手音”等,并重復多次。第三段的整體情緒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速度變成了每分鐘72拍。在樂句落音上,能發(fā)現(xiàn)第三段的情緒比第二段的情緒更加明朗,音樂層次感更加多樣化。此樂段為整個樂曲篇章最大的段落,將樂曲的人文題材、音樂素材、情感因素等充分延展開來。
第四段可以說是對第三段的重復,中間幾句也有細微的變化。首先體現(xiàn)在調性上,調性轉至F宮調。速度為每分鐘88拍。句子的壓縮并非只為追求音樂的新鮮感,而是為了避開羽音作為主干音的出現(xiàn)。由此,琴者引發(fā)了自己的情感波動。第五段則段延續(xù)了第四段的調性和速度,但音符更加密集。因為時值和音符數(shù)量的壓縮,從而減少了樂曲前面所制造的空曠悠遠的感覺,第六段則出現(xiàn)八度音“和”。第七段的速度有了下降,段落伊始便用幾個連續(xù)而緊湊急促的三連音,后又加上緩慢的音符,形成鮮明對比。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中夾著很短的小附點,給人以跳躍感,而后又是按滑音和長音級進。這種節(jié)奏方式只有自由節(jié)拍才能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從而首尾呼應,在樂曲自由、開放式的發(fā)展中尋求內在的統(tǒng)一。
尾聲只有簡短的六小節(jié),連續(xù)使用一連串的泛音,讓人體會到空靜而又靈活的氣息,樂曲結束在羽音上,既給人一種純正中和的品質,又能引發(fā)聽者無限的思緒。抒發(fā)了淡雅舒和悠然尚潔的情趣。此曲充將古琴深沉舒緩的風格特點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給予恬靜、穩(wěn)重、暢然的感覺。
三、結語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人均以博取功名為唯一出路。飽讀詩書后參與朝廷的各種選拔考試,最終得到一官半職。但是在腐敗的君主制度下,大多數(shù)未得到功名的文人,空有滿腹經(jīng)綸懷才不遇,得不到賞識,或對腐敗朝政不滿又無從發(fā)泄。這種孤傲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