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奏一首好聽的音樂,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同時也需要很好的樂感,有技術,沒有樂感,所演奏出來的音樂只是一個空殼子,沒有靈魂,反過來只有樂感,沒有技術,你也不能將音樂的內在完美的表現出來。如果兩者缺任何一個,這首音樂不管是在技術處理上,還是情感處理都是失敗的。
關鍵詞:技術 樂感 靈魂 情感處理
貝多芬有一個不寒而栗的童年。他的家很窮,父親是波恩宮廷合唱隊的一名歌手,才能平平,而且嗜酒如命、脾氣暴躁。母親是一個平常的家庭婦女。剛剛17歲的貝多芬以他尚還幼嫩的肩膀挑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擔。他不得不在家中及社會上擔當起了家長、樂師、教師等多重職責,逆境鑄就了貝多芬堅韌不拔的性格。貝多芬憑著自己出色的鋼琴演奏技術,很快贏得了一位叫李希諾夫斯基的親王的青睞,從此,貝多芬一邊求學,一邊步入了上層社會。就是這時,貝多芬的耳朵開始聾了,可怕的耳鳴常常搞得他夜不能寐,白天精力更是難以集中。對于一個不到30歲的音樂家來說,這是多么可怕的打擊啊!愛情的失意、耳聾的折磨、精神的痛苦,使貝多芬恐懼、悲憤,絕望漸漸襲上他的心頭。貝多芬在器樂創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創作了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序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及其它各種形式的重奏曲。奏鳴曲體裁是他重要的器樂領域,包括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等形式。貝多芬通過自己的創作把奏鳴交響套曲形式推進到最高峰,并對奏鳴曲式結構的成熟與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熱情奏鳴曲》就是35首鋼琴奏鳴曲中,筆者最喜歡的其中一首。它以生動的形象反映出了19世紀人們反封建的整個社會現象,在音樂中能很清晰的感覺到內心的矛盾以及人們斗爭的精神,這首奏鳴曲表達出了貝多芬自己內心的復雜以及不滿。人們把它稱之為“火山版的奏鳴曲”,作為學鋼琴的我們很清楚的知道,要將這首奏鳴曲內在的靈魂完美的表現出來并不是非常容易的,我們都知道。靈魂是任何東西都不能缺少的,一旦缺少,就猶如植物沒有感情,筆者認為要處理好這首奏鳴曲不僅要有技術,同時也要有很好的樂感,只有兩者完美的結合,才能將音樂的靈魂表達出來。所謂情感處理,是指演奏者在二次演奏中根據作品的曲式、和聲、節奏、時代背景,作者本身的性格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再次進行合理的處理。我們知道,每個人處理同一首曲子的方式是不同的,但這種不同,不是為所欲為的不同,也是要有一個度的。如果只為了模仿別人的速度,模仿別人的音樂,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風格,不深入了解這首音樂所表達的真正內涵,那么這個音樂就是沒有靈魂,不會感動別人,就是失敗的。
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融入了作者本身高度的熱情以及內心的苦惱,表現出了貝多芬內心的意志,樂章所表現的緊張中又充滿著不屈不撓的力量,同時,也將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與即將來臨的暴風雨形成鮮明的對比。總之第一樂章的動機一直沒有改變,這種動機將這首奏鳴曲的動力提高到最高緊張度,非常有邏輯。從第一樂章就可以看出來,貝多芬是一位真正的音樂大師。
通過對《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火山般的奏鳴曲”之所以被眾人喜愛,不僅僅因為作品飽含激情,也因為在這首曲子中充滿著斗志,和堅持不懈的思想觀念,而這些也正是我們需要的。
在現在這樣一個音樂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要有很好地演奏技巧,所以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加強綜合力量的彈奏練習,分解八度的練習以及和弦雙音的練習,這樣有利于我們的準確彈奏。力度并不是音樂的全部,音樂中沒有樂感,沒有靈魂也是萬萬不行的,這要求我們要多聽,多感受音樂,從而培養出很好的樂感和對每一個音符很好的控制能力。樂感和技術是一個整體,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好的技術,就算有再好的樂感,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奏家;有好的技術,沒有好的靈感,那么你所演奏出來的音樂,就像一個機器,沒有靈魂,沒有感情。
鋼琴演奏不是把這首曲子彈熟那么簡單,鋼琴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將音樂完美的演繹出來,靈魂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缺少的東西,對于音樂而言也同樣如此,只有將音樂注入靈魂,當音樂和人融為一體,才能敲出最美的音符,才能感動每一位聽眾。
技術、樂感、靈魂和情感是一首樂曲不可缺少的東西,四者缺一不可,音樂是傳遞人類情感的紐帶,完美的樂感可以促進我們情感的交流,讓音樂注入靈魂,再通過技術的完美再現,就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對于演奏者來說,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時對自己的情感也要有所控制,不能因為極度的狂熱使音響效果超出一定的度,這樣所演奏出來的音樂也是失敗的,舞臺上演奏不僅僅是對作品的演奏,同時也要跟自己的肢體配合好,這樣才是真正完美的表演,才能將情感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李海平.樂感與演奏技巧對鋼琴演奏的影響分析[J].青年作家,2014,(20).
[2]袁茵.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準確演奏[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