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松”常常是鋼琴演奏者熟悉而又陌生的詞匯,在演奏中,手臂如何完全放松,手指如何應對放松,以及人的雙腿如何保持放松……這些關于“放松”的理解與認識,已經成為鋼琴演奏研究中重要的話題之一。本文通過對實驗和練習的對比,從鋼琴演奏者的自我體驗中來把握“自然而受控的緊張”,從而為鋼琴演奏及教學提供有效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鋼琴演奏 心理放松 自然的緊張 再認識
鋼琴演奏中需要放松,而對于放松的理解和應用,卻沒有統一的認識。在鋼琴的演奏時,我們也思考過手臂應該處于何種放松狀態,對于手指的彈奏又要做到哪種放松,這些關于放松的理論又該如何去理解和應用呢。西莫·伯恩斯坦的放松理論,對“放松”理論的探討頗為新意。為此,本文將從中來探討演奏者如何從“放松”理論的理解中來改善自己的演奏技巧。
一、“放松”理論的誤解
鋼琴教育家托比亞斯·馬太的研究中,對“放松”的理解描述為:“肩膀到指墊之間的自然重量”,然而,在演奏鋼琴的過程中,他又提出“適度的緊張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對放松的夸張認識,深受19世紀晚期、20世紀早期的鋼琴演奏者的影響,使得當前仍有部分教師忠誠的運用到教學中,并稱之為“馬太方式”。然而,在對“馬太方式”的運用中,有些教師誤解了放松手臂的意義,追求所謂的手臂落在鋼琴鍵上的感覺。鋼琴教育家西莫·伯恩斯坦講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在某音樂學院舉辦的大師班上,看到一位著名的鋼琴導師在指導學生練琴時,竟然舉起學生的手臂,揮動著學生放松的手臂,然而落地琴鍵上,‘砰!’的一聲……”。在這種練琴的指導中,曲解了托比亞斯·馬太的放松思想,卻只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彈奏《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中的第一個和弦,而導師自己卻是在鍵盤上利用搖擺手臂來完成和弦。這種對演奏中手臂適當緊張的應用卻被誤解。
二、對演奏中的手臂“重量感”的認識
西莫在其作品《用你的雙手去探索音樂》一書中,對于年少時自己的一個實驗是這樣描述的:他利用皮革包裹幾個直徑為0.75英寸的鋼球,綁在自己的手腕,以幫助自己在練琴中彈奏出豐滿而共鳴的樂音。實驗中,他發現彈奏的音色有了“重量感”,而對于由鋼琴而導致手臂力量加強的方法,使得力量從手臂傳遞給手指,再由手指傳遞到琴鍵上。如此一來,在琴鍵練習的時候,使得某些從未使用過的手臂和手指上的肌肉獲得了重新鍛煉,從而增強了手臂、手腕控制樂音的靈活性。在實驗后的鋼琴演奏中,很多學生 從中驚嘆自己的彈奏樂音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鋼球與手臂的共同作用下,練習者可以從每次短時間的練習入手,讓手臂、手指上的肌肉逐漸適應,并慢慢增長練習時間。在最初彈奏的時候,速度不宜太快,而音量也不能太大,由此來漸進的增強手臂的持久力。鋼球實驗的原理在于對手指與琴鍵之間形成相應的重量感,每次彈奏手指都能夠從重量感中找到下拽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又增強了指墊上的壓力,從而在擺動手臂的過程中,將手臂的重量也集中到指墊上。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后,當取下重物,手臂在琴鍵上的動作會更加輕盈,而駕馭琴鍵的重量則更加自如。
三、自然的緊張:放松與緊張的辯證統一
通過對鋼琴演奏過程中手臂、手指作用的研究,在演奏者的手臂應用上,應該能夠凸顯一定的緊張感,尤其是在肌肉收縮帶來的這種重量感。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體會這種適當的緊張感。當你躺在地上,通過減少身體的緊張感,而你未能覺察到某些肌肉在不自覺的收縮,或者說某一種緊張在對抗另一種緊張。當抬起右腿,因小腿肌肉的繃緊再到放松,你才能感覺到自己在控制肌肉,而一旦肌肉收縮后,才能感知放松肌肉。同樣,對于手臂來說,也是需要從肌肉的收縮后再放松來感知這種控制力。換句話說,對于運動員在完成某些特定動作過程中,我們很難辨析運動中的緊張與放松。由于運動員在完成動作中,利用自有的復雜的控制緊張的方法來控制肌肉的收縮度。即便用再大力氣來完成動作,都是沒有價值的,甚至還會適得其反。這種對肌肉收縮到某種程度的變化,與鋼琴演奏者在琴鍵上指墊的動作是一致的。我們再從實驗中來探討肌肉收縮度的感知方法。當我們去舉起某一重物時,第一次對自己說“箱子很輕,別緊張,放松”,結果輕輕的彎腰,腹肌也很放松,卻搬不動箱子;第二次對自己說“箱子是沉重的,剛才失敗是因為未能充分收縮肌肉”,再次深深的彎腰,用力的增強身體的緊張感,這次才將箱子舉起來了。然而,第二天發現渾身疼痛,原來是肌肉收縮過度引起的。同樣,在鋼琴演奏中,我們從手臂、手指的“能量儲備”上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當我們在克服某一段強音的和弦片段后,彈奏的音色飽滿且有共鳴,而這時我們的肌肉往往處于緊張狀態。這時你如果想獲得理想的預期,則根本難以克服身體的緊張感。因此,我需要從控制能量上來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產生了緊張感,那么在彈奏一段高難度的片段時,多余的緊張會讓肌肉感覺匱乏,而這時所有的力量是難以進行有意識的組織的。多余的緊張只能破壞我們的有意識組織能力。也就是說,在進行演奏前就通過有組織的意識來增進緊張度,從而可以確定無疑的確保演奏處于一定的輕松狀態。
四、如何來促進鋼琴演奏中的“自然緊張與放松”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適度的緊張有助于鋼琴演奏的表現力。而如何來把握和練習這種“適度緊張與放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從身體的體驗中來感知自然緊張感
保持身體的適度緊張對于鋼琴演奏意義重大,而如何做到適度緊張,則需要從自我身體的調整中來獲得。首先,要認識自然緊張感,從音樂的理解和情感體驗中來歸納彈奏的動作與方法。如設置節拍器為60,使其與秒針同步;坐在椅子上放好四本樂譜;右手手掌向上平伸,用左手拿一本樂譜放在右手手掌,支撐八秒鐘;在第九秒時左手再拿起樂譜放在右手掌;依此類推,每八秒鐘增加一本樂譜直至全部放在右手掌;再反過來,將右手書放在左手,依此來感受每一個樂譜在手臂上的肌肉緊張感。從上面這個簡單的肌肉收縮練習中,從樂譜書的重量中來形成相應的肌肉緊張感,從而感知不同樂譜下的緊張強度。由此來訓練手臂的肌肉緊張感。當我們在彈奏鋼琴時,彈奏的越強,肌肉就越緊張,而彈奏的越輕,則肌肉緊張感越少。無論是輕還是強,對于演奏中肌肉的練習就能夠形成“適度的緊張感”,以此來增強自身對音樂力度的把握和反應。
(二)如何平衡緊張與放松
我們從搬貨箱的動作中來體驗到肌肉的某種緊張程度,但對于過度的肌肉緊張是不足取的。正如在彈奏鋼琴時,過度的情緒化不利于緊張感的形成,而更容易失去生理反應的控制。也就是說,當我們被音樂中的強烈感情所影響時,我們的琴聲也會變得僵硬。相反,如果我們在彈奏中過度放松肌肉的緊張,則音色顯得蒼白。因此在演奏中,需要從緊張與放松之間尋找平衡,而這個平衡是在理性與感性中協同的。換句話說,在鋼琴演奏中最為省力的用力方式才是肌肉緊張感與放松感協調統一的標準。如果你用力過度,則彈奏時情感像洪水一樣洶涌;如果你不能正確的讓自己適當平靜,則琴音的感染力顯得不足。如在吹蠟燭中,呼吸在控制中適當增加就可以吹滅,而眼睛是判斷吸氣是否恰當的關鍵,如果火焰在搖擺,就需要增加呼氣的力量。同樣,在彈奏期望的響度時,就需要從耳朵的估量中來調整彈奏的力量,才能優化琴音的情感。
(三)手指的自然緊張與放松
手指是與琴鍵相觸的關鍵,在鋼琴彈奏中,如何在手指與手臂的協同下來保持自然緊張與放松,就需要從身體的某些部位的力量融合上,來有意識的調整肌肉,特別是對手指力量的補充。因此在練習時可以從以下方法來養成:一是右手放在面前,手指輕微的自然彎曲;二是用左手對應的指尖蓋住右手的指甲;三是左手逐漸加力,使右手的手指彎曲;四是進行單獨手指練習,來體驗左手指壓下右手彈性彎曲時的自然緊張感;五是左右手互換來進行重復練習和體驗。對于手指的緊繃帶來的僵硬,通過上述方法可以促進手指的靈活,這種靈活與手指在琴鍵上的彈奏是一致的。每一個音符都是在手指的彎曲狀態下彈奏出來,而任何位置下的手指自然的緊張,都在指關節間進行傳遞和轉移,進而形成獨立的清晰的樂音。
參考文獻:
[1]吳旭東.淺談鋼琴彈奏中力的運用與情緒的控制[J].中國教育學刊,2014,(S3).
[2]李浪.論鋼琴演奏中心理情緒的緊張與放松[J].音樂探索,2010,(01).
[3]孔維鋒,周圣音.“自然的緊張”——淺談鋼琴演奏的放松理論[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