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土悲歡》是鮑元愷《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里的第三部分,其中包括《女娃擔水》、《夫妻逗趣》、《走絳州》和《藍花花》四首以陜北民歌為素材改編而成的鋼琴曲。本文就四首樂曲進行本體分析,對彈奏中出現的重難點且具代表性的片段進行演奏詮釋,樂譜參照由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
關鍵詞:炎黃風情 黃土悲歡 陜北民歌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是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這里氣候干燥,常年缺水,幅員遼闊,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陜北人民性格豪邁爽朗,生活態度積極樂觀,陜北民歌旋律明快,音調高亢,音色粗獷,色彩絢麗,真摯感人,陜北的“信天游”舉世聞名,在我國民歌文化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文革時期我國只允許改編曲創作的那個年代,作曲家們根據以陜北民歌為題材創作的作品不計其數,佳作頻頻。大家比較熟悉的有:王建中《陜北民歌四首》,包括《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繡金匾》、《軍民大生產》和《瀏陽河》,《翻身道情》,儲望華《翻身的日子》、《解放區的天》,汪立三《藍花花》,周廣仁《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等,多不勝數,不勝枚舉。這說明了作曲家們對陜北地區的民歌情有獨鐘,鮑元愷先生的《黃土悲歡》也是運用了陜北及陜西的地方民歌改編而成。
一、女娃擔水
這首樂曲的主題來源于反映封建舊社會農村女子生活的苦難的同名陜北民歌《女娃擔水》,又名《十八姐擔水》。這是一首變奏曲,這首曲子包含較多的復調旋律,使單旋律變成多聲部交織,層次加深,平添了不少活力。樂曲開篇點題,一開始的1-8小節便是主題,變奏曲式,調式為C商調式,4/4拍,速度是行板,力度是中強,這個部分基本只需用到左手彈奏,主題有四句,彈奏時要從容不迫,觸鍵充分,使音色圓潤飽滿,同時注意分句并呼吸(見譜例1)。
譜例1:
第9-19小節為第一變奏部分,這段的主要旋律部分由右手彈奏,左手不是單純的伴奏,而是起著同等重要作用與右手結合構成四聲部的復調形式,各個聲部均有自身的旋律走向。20-30小節是第二變奏,此時把旋律由單音變為八度,音響更為厚實豐滿,前半部分的旋律由左手八度低音奏出,后半部分的旋律由右手單音奏出。第三變奏的篇幅較長,從31直到86小節,改編主題旋律和加入新的旋律元素,速度稍加快,換成中板。第四變奏是87-113小節,素材源自主題前兩個小節的旋律,經過分裂重組和減少時值,加以模進手法,速度明顯增加,便為小快板,節奏也變為6/8拍,音符開始密集,基本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第五變奏為114-128小節,材料動機來源于第四變奏,采用了模進和倒影的寫作手法,且使用了大量變化音,調性與主調若即若離。第六變奏為129-145小節,第七變奏是146-157小節,旋律于左右手依次出現,最后的158-167為尾奏部分。此曲一共七個變奏,篇幅較大,是《炎黃風情》這本曲集中較長的一首作品,也是唯一使用西方變奏曲式作曲技法來創作的一首作品。
二、夫妻逗趣
源于陜西地區的同名民歌,講述的是夫妻之間相互打鬧嬉戲的情景。樂曲情緒活潑愉快,頗具喜劇氣氛。二部曲式,調式是D徵調式,2/4拍,速度是小快板,1-7小節是前奏(見譜例2),歡快的氣氛為出題的出現埋下伏筆。8-67小節是A樂部,8-23小節是a樂段,主題出現,由右手彈奏旋律部分,左手配以半分解和弦跳音(見譜例3)。24—39小節是a樂段的第一次變化再現,旋律交由左手彈奏,右手的伴奏音型分別由雙音和弦及十六分音符的琶音構成。40-55小節是a樂段的第二次變化再現,左手伴奏織體及音符和a樂段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右手的旋律采用了八度的技法,更有氣魄,樂曲情緒也逐漸上揚。56-67小節是間奏。
譜例2:
譜例3:
第68小節開始至結尾是B段,這個部分的寫作手法是加花變奏,此時的調性轉為降D徵調式,速度是活潑的快板,右手由連串的無窮動性質的十六分音符來組成,左手每個小節里均出現了小二度的碰撞,平添幾分別樣色彩(見譜例4),在77小節里又轉回主調D徵調式,最后在左右手輪奏中風趣幽默地結束樂曲。
.
譜例4:
三、走絳州
《走絳州》又名《一根扁擔》,是流行于陜西和山西的一首挑擔號子,是搬運號子的一種,即是人們在裝卸、挑擔、推車等搬運重物過程中為了提高積極性和提升凝聚力演唱的一種民歌類型。這首民歌具有腳夫挑貨行路的特點,仿佛生動地描繪了腳夫在邊肩挑重物趕路邊哼唱的情景,作者將它改編為同名鋼琴曲。這首樂曲的調式為D徵調式,2/4拍,速度是小快板。前4個小節是前奏,5-25小節是a樂段,主題旋律由右手歡快和干脆利索的奏出,左手的固定伴奏音型表現了腳夫的扁擔在行走時一上一下搖晃的形象(見譜例5)。26-46小節是a樂段的第一次變化再現,較明顯的變化是右手的音區降低一個八度,左手的跳音分解和弦去掉了二度音。53-73是第二次變化再現,調式轉到B徵調,這時的右手旋律使用了四度雙音,更添幾分詼諧及樂趣,表達了挑夫不畏勞苦,苦中作樂,知足常樂的心態。92小節開始至結尾是樂曲的第三次變化再現,調性再回到D徵調,最后在托卡塔八度中熱烈地結束本曲。
譜例5:
四、藍花花
陜北民歌《藍花花》是信天游的代表曲目,它流行于黃河流經的陜北高原一帶,這是一首分節歌形式的敘事歌曲,曲調樸實優美,它歌頌了女主人公反對封建禮教,不畏強權,崇尚自由婚姻,為了追求幸福敢作敢為的作風。樂曲運用了是中國民歌所特有的寫作手法“起承轉合”結構,調式為A羽調式,4/4拍,速度標記是柔版,第1-26小節是“起”句,即主題部分,右手旋律音符娓娓道出,左手伴奏織體配以簡單的和弦,象征了藍花花純潔善良的形象及對美好愛情的憧憬(見譜例6),長琶音的彈奏應輕巧而不失緊湊,各音符在極細微的時值內從左至右依次出現。
譜例6:
第27—39小節是“承”的部分,經過26小節的5連音加6連音的快速上行音階過渡,樂曲進入到第二部分,情緒有所轉變,連續的和弦進行要彈得剛強有力,進而馬上回歸平靜,旋律在左手三連音伴奏下繼續平穩進行(見譜例7),這個部分仿佛黎明前的黑暗,預示著后面激烈抗爭的到來。
譜例7:
第40—58小節為“轉”的部分,此段樂曲情緒風云突變,速度變為小快板,力度記號在此段里也是層出不窮,彈奏時要注意力度的起伏及節奏的變化,50小節的由三連音組成的雙手快速八度是難點。最后的59—92小節為“合”,樂曲再現主題,左手運用了象征“死亡”的固定持續低音,體現了主人公最終難破封建勢力且付出了生命為代價的悲慘命運。
五、結語
《炎黃風情》正是體現了鮑元愷先生的融合觀及“中西合璧”的價值取向,中西元素相輔相成,互不排斥,取長補短,既保證了民歌旋律的唱腔、音聲、節奏等音樂元素的特點,又加以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縱向豐富表現力,鋼琴交響化在這套曲集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除此之外,雅俗共賞也是他的重要理念,不提倡曲高和寡,一部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必定離不開群眾們的認可,不能脫離開大眾人民的審美趣味。
參考文獻:
[1]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2]雷維模.中國民族音樂概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何振京.邁進民族音樂之門[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民歌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5]鮑元愷.《中國風》的理想與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01).
[6]朱培賓.《炎黃風情》和聲技法研究[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