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三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家對文藝事業的不斷重視,群眾合唱事業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近三十年的群眾合唱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歌頌祖國繁榮昌盛、迅猛發展為內容的創作型合唱,另一類是改編各地民間歌曲的改編型合唱。目前這兩種類型的合唱幾乎囊括了所有合唱曲目,而且在合唱曲目的創作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和聲編配、聲部運用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值得我們去發掘、改進,共同提高我國群眾合唱水平。
關鍵詞:創作型合唱 改編型合唱 政治傾向 民歌繼承發展
20世紀初學堂樂歌被引入學校教育后,出現了集體唱歌課。這種集體唱歌的形式一般被認為是我國合唱活動的開始,也是我國群眾合唱活動的萌芽時期。其在藝術表現上既體現了對西方音樂風格的傳承性,又表現出與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的差異性。
“五四”運動與抗日解放戰爭時期,群眾合唱開始得到有力的發展,一批優秀的作曲家創作出了大量群眾合唱歌曲。當時的音樂創作手法已基本成熟,采用中西結合,運用交響樂團與合唱、重唱相結合的手法來表達民族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合唱事業雖繼續發展,期間受“文革”影響,群眾合唱作品政治色彩濃重,以歌唱“毛澤東思想”、“無產階級的革命路線”的頌歌和后期的為毛澤東詩詞譜寫音樂,這段時期合唱的發展與創新受到極大阻礙。
20世紀80年代后,群眾合唱在規模、范圍上得到極大推廣,最重要的是在合唱作品的創作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與創新。
一、近三十年我國群眾合唱的發展與分類
近三十年來,群眾合唱在規模、范圍上得到極大推廣,最重要的是在合唱作品的創作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與創新。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文化思想逐漸增強,促進了各地的群眾合唱團體雨后春筍般地迅速崛起,各種類型的合唱節也此起彼伏。近三十年的群眾合唱歌曲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以歌頌祖國繁榮昌盛、迅猛發展為內容的創作型合唱,此類合唱在創作手法上主要運用的是當代的作曲技法,曲目數量累計近百首,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此類合唱作品的藝術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有:《祝福祖國》、《長江之歌》、《春天的故事》、《在燦爛的陽光下》、《在希望的田野上》、《把祖國打扮得更漂亮》等。另一類是改編各地民間歌曲的改編型合唱。改編型合唱不同于創作型合唱的是創作空間受到限制,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民歌的民族韻味,主要改變的是歌唱的形式,或是在原來歌曲旋律的基礎上稍加改動。主要作品有:《半個月亮爬上來》、《阿拉木汗》、《椰寨情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
二、創作型合唱的藝術特征
群眾合唱具備一定的號召性、群眾性,為了某種慶典、某種節目、某種任務或某種政治內容而開展的群眾性合唱常常給人一種團結的象征、集體的力量以及勝利的喜悅等等。在藝術特征方面突出了莊重、肅穆、團結號召力強等特點。
創作型合唱的特點一方面表現在和聲編配上,大部分的合唱作品中,和聲的編配已不僅僅局限于調內簡單的和弦構建與連接,更多的是大范圍的離調、轉調,不同層次地豐富著主題旋律。例如印青《在燦爛的陽光下》,在作曲手法上更多地運用了西洋大小調風格的旋律進行以及和聲編配,整體上展現出了當代交響音樂的形式特征。還有一部分作品,雖然是屬于當代創作出來的合唱,但其音樂的素材是集南北各地方民間音樂為一體的,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代表性曲目如《在希望的田野上》。
整體來看,創作型合唱體現出了一個共性:歌曲完全用當代的作曲技法進行創作。即使涉及到民族化的成份,也只是用作簡單的展現主題,曲目的整體還是由當代復雜的作曲技法來表現。
三、改編型合唱的藝術特征
該類型的合唱作品是以改編為主。主要是將各地區各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為主體旋律,結合現代的創作手法改編成群眾合唱的形式并推廣到全國各界。改編型合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保持原地方民歌的韻味不變,但又不照搬照抄,結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進行改編,以及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有部分曲目在主題的表現上加入了西洋的風格用以豐富主題,例如《半個月亮爬上來》,雖然是由維吾爾族的一首古老的舞曲《依拉拉,夏依格》改編而來,但改編之后的旋律、曲調采用的卻是歐洲音樂體系中的中古調式:弗吉尼亞調式。樂曲是級進的,特別是他在旋律中多次運用了“#1”“#2”“#4”三個升號,演唱時隨著曲調半音階的變化,使歌曲緊扣主題,用音樂語言形象地表達出半個月亮婆娑移動的感覺。
但大部分改編型合唱作品還是根據民歌原型加以修整,力求保持原有的民族韻味,只是用合唱飽滿的音響效果加以豐富。這樣的作品中,合唱大都承擔著伴唱的作用,擔當合唱背景。例如《太陽出來喜洋洋》,開頭部分將領唱與合唱設計成前呼后應的形式,營造出站在山頂上吶喊且群山回應的情景。隨后由合唱聲部重疊進入,以伴唱式的節奏性引入主題。
改編型合唱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原民歌的旋律走向,目的在于以另一種表現方式發揚民歌文化,它不像創作型合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運用當代復雜的作曲手法。
四、結語
通過以上兩種合唱類型的分析,我國近三十年的群眾合唱已得到極大的發展與提高,雖然在在曲目方面大致可分為兩類,但在相當程度上還是有一定的聯系的。無論是創作型還是改編型,其總體上已由最初的以鼓舞斗志、激發建設激情的群眾歌詠形式,發展到多元化,高水平的合唱藝術,并逐漸與國際接軌。在合唱編配、聲部運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傳統觀念的束縛而進行更多大膽的嘗試,并大膽將西方的一些作曲技法運用到民歌的創作中,正是由于當代作曲家這種勇敢地嘗試與創新,才使當今的群眾合唱表現出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
參考文獻:
[1]馬革順.合唱學新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葛順中,徐武冠.中國當代合唱作品精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吉穎穎.古韻流芳:琴歌的發展歷程及藝術特征[J].藝術探索,2010,(05).
[5]曹化勤.群眾合唱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探索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