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摯為民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常常流露出親和、隨和,以及平等、平實和平易近人的風格,他的話語能夠觸及人的心靈,讓聽眾倍感親切、溫暖和感動,凸顯了習總書記體恤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國家的肺腑之情。比如他在發表2014年新年賀詞時指出:“生活總是充滿希望的,成功總是屬于積極進取、不懈追求的人們。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風險和挑戰。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們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共同譜寫偉大祖國發展的時代新篇章。”這些話讓每一個人感受到正能量和溫暖的意味。在2015年的新年賀詞中,習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們要繼續努力,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我們要滿腔熱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別是要做好扶貧開發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讓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針對部分黨員干部信仰缺失、道德下滑、精神迷失的不良現象,習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這些話體現出了習總書記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心聲,對部分黨員干部“不爭氣”亂象甚至滑向人民對立面的著急和心痛。話語不長,但飽含深情、發人深省。
二、生動形象
習近平強調理想信念的核心問題:“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總開關’問題沒有解決好,這樣那樣的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可以得出,堅定的信仰是黨員干部能夠站穩政治立場、抵御各種誘惑的決定性因素。
通過習近平總書記生動、自信的講話,攻擊黨和政府以及社會主義的歪理邪說在一個個事例面前不攻自破,而且聽眾也喜歡聽他講的道理,更容易記在心里,付諸行動。比如,他指出:“2014年是令人難忘的。這一年,我們銳意推進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許多改革舉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關。”他也很新潮地用上了網絡新詞:“為了做好這些工作,我們的各級干部也是蠻拼的。當然,沒有人民支持,這些工作是難以做好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這些生動形象的話語極大拉近了習總書記與普通百姓的感情。當講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依法治國關系時,他指出:“我們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關頭勇者勝。我們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國家發展。我們要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三、直指要害
習總書記的講話為什么讓入覺得很過癮、很解渴,關鍵是他敢于亮劍,善于向問題開刀,直指問題要害。比如,“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治貪成功的關鍵是“領導人的政治意志”,這一觀點符合儒家的“為政在人”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強調:“我們要繼續全面推進從嚴治黨,毫不動搖轉變作風,高舉反腐的利劍,扎牢制度的籠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里,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查處一個,有腐必懲,有貪必肅。”他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極大成就。但“新形勢下,我們黨也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無論我國還是外國,都面臨這樣的矛盾:如何切實保障社會發展的活力與秩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活力和有序的秩序,社會發展需要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又必須是有序活動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洶涌也不行。”通過這句話,習近平總書記把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明確表達了出來。可見,“死水一潭”和“暗流洶涌”對于社會的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只有既有序又迸發活力的社會才能不斷健康發展和進步。
四、凝練共鳴
毛澤東主席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就批評道:“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么一定要寫得那么長,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因為長而且空,群眾見了就搖頭,哪里還肯看下去呢?”習近平的講話為何總會引起強烈共鳴,他的話語雖然不長,但善于用極其凝練、高度概括的話語提綱挈領。大家普遍感到,習總書記經常用一些大白話、大實話,特別是一些普通干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有共鳴的話來表達思想,如“改革是需要我們共同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已經創造了無數輝煌。我堅信,中國人民必將創造出新的輝煌。”對于黨內外反映強烈的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他實事求是地指出“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克服不良作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四風’問題積習甚深,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此,大家既有共鳴,又有高度期待。
五、高屋建瓴
習總書記的講話站位高、立意高,思想深邃、思路開闊,既有很強的氣場,又有很大的氣勢,這種氣勢首先表現在語言氣勢上。比如,“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關于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個核心問題。‘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表達了習總書記對人民群眾主體意識的認識和統攬國內全局的戰略思維。他進一步指出,“中央提出抓作風建設,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反對奢靡之風,就是提出了一個抓反腐倡廉建設的著力點,提出了一個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切入點。”對于全面深化改革應該怎么做,突出哪些,習總書記有著自己的辯證思維:“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針對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吃飯是頭等大事,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他堅定地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些講話充分體現出習總書記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極大地增強了其講話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或形象比喻、或俗話俚語、或引用詩文成語)來闡述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抓住了講話即講真話、講實話的本質要求。力戒“兜圈子”或“隔靴抓癢”,體現了理論的徹底性,也彰顯出習總書記講話的獨特魅力。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風格幫助人們讀懂當代中國,也增強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讓世界看到中國的自信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