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已數次降息降準,定期存款仍是理財首選,不過當前銀行利率有差異,尤其三年期、五年期的中長期利率差異更大,所以要“貨比三家”。
銀行理財產品剛走進我們生活的時候。很多人是抱著半信半疑、嘗試一下的心態來購買的,而現在大家會主動關心、問詢理財產品,有的還“貨比三家”不過癮,幾乎把各家銀行理財產品資料全部比對一下,之后再去選擇購買。這足以說明。理財產品的收益已被人們所認可。
對于草根階層的人來說,理財的方法想要相對安全無風險。定期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是最為合適的了。那么到底這兩種理財方式哪種更合算呢?
先看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定期存款保本保息,收益固定;理財產品收益浮動。可能虧損。有些甚至不保證本金安全。當然銀行發行的產品本金一般沒有問題。
有不少精明的入會比對理財收益,看一看銀行理財產品和定期存款究竟哪個收益更高。在一年時間內。同一個時間段,同樣資金數量,理財產品與定期存款的收益,有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時間問題,理財產品都有募集時間,這段時間資金是無息的,到期后還有到賬時間。此外。購買理財產品需要等待時間,不是手中有資金時候,理財產品正好發行,即使有理財產品發行,其收益也不是心理預期那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或者理財產品到期入賬時,不能在資金到賬當日及時購買下一期理財產品:或者期待已久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卻因資金達不到購買金額起點標準,而只能繼續等待。其次是收益計算問題。理財產品收益是預期年化收益率。
選擇理財產品還是定期存款。還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那就是資金流動性要求。只注重收益而忽視資金流動性。有時會造成很大弊端。比如購買了理財產品,但急需用錢,沒到期是不能提前支取使用的。如果是定期存款,最下策還可以提前支取。只是會按照活期利率計算利息。當然,一般來說,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則可以考慮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可能長期不用又想省心不打理,就選擇定期存款。特別要提醒老年人,購買理財產品時。保本是第一位的,畢竟如果只靠退休金生活,擔不起虧損本金的風險;其次一定留存緊急情況發生時所需資金。
現實中,大家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一般都會問“能不能達到你們說的收益啊?”聽到的回答大都是“我們以前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按預期兌付了,沒問題。”于是大家也想當然地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應該沒有兌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險條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新政已發布,都在向投資者傳遞一個信號: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隱形保障即將打破,未來購買理財產品必然將會“自負盈虧”。另外。2月26日銀率網最新數據顯示。在2014年。剔除未透露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產品比例為73.79%。據Wind資訊及融360監測數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逾30家銀行超過210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率。此外。還有一些委托銀行銷售的信托產品,出現了兌付困難,只是一般投資者分不清理財和信托產品,也認為是理財產品。
和定期存款相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確實是高。只是高收益背后會伴隨著風險,投資者需要用心挑選理財產品,要知道自己的錢買的理財產品是投資到什么地方。
現在。央行已數次降息降準,定期存款仍是理財首選,不過當前銀行利率有差異,尤其三年期、五年期的中長期利率差異更大,所以要“貨比三家”。如果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要“取長棄短”。盡量選擇期限較長、收益穩健的產品。從而規避收益率下行帶來的損失,鎖定現有收益,避免重新定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