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過去200年的經濟史。實質上就是商業演化的歷史。商業演化不僅為我們創造了物質形態的新產品、新技術。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商業演化的歷史又由企業和企業家的焦慮來創造,要想不焦慮。或者徹底完蛋退出江湖,或者主動進取緊緊擁抱“風口”。現在的“風口”就是互聯網已成共識,然而,即使是互聯網的“風口”,風向也經常會變,
“風口”的豬要飛起來也需要自身技術,而且風口的豬太多。競爭很激烈。在互聯網轉型、互聯網化與“互聯網+”交織之下。企業和企業家想不焦慮都沒有辦法。
焦慮點就在于“互聯網+”
爆炸式膨脹、病毒式擴散、顛覆、跨界打劫,移動互聯網的沖擊之下,傳統企業不僅是焦慮,甚至有點恐慌。紛紛尋求所謂的“互聯網轉型”。而在盧彥所著的《互聯網思維2.0: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中,我們會發現,超級大佬們也患上焦慮癥:海爾的張瑞敏說“自殺重生、他殺淘汰”,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擔憂“下一個倒臺的就是萬科”,騰訊的馬化騰“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阿里巴巴的馬云稱“現在是阿里最危險的時刻”,百度的李彥宏擔心“百度有沒有應對目前不確定性環境的機制”。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坦言“我們壓力很大”,泰康人壽的陳東升害怕“你死了還不知道怎么死的”,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強調“新東方要更換發展基因”……
完全的不確定性,只會恐慌:只有確定性之下的不確定性。才會導致焦慮。我們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我們正置身網絡革命中。但究竟什么是互聯網的本質,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正是導致焦慮的不確定性。從產品創新、技術迭代、傳播模式、人才結構、資本募集乃至組織體系,互聯網的沖擊,是根本性的、觀念性的以及系統性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使用已有的熱門詞匯。而是創造了新名詞“互聯網+”。互聯網是共性和基礎,必須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互聯網思維再造你的企業。是確定的。但加什么?怎么加?誰來加?則充滿了想象空間。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互聯網+”是雙向的,互聯網企業也必須想辦法加,而不僅僅是單向的傳統企業加上互聯網。
從確定的“互聯網化”著手
既然互聯網是共性和基礎。首當其沖的就是傳統企業,必須著手加上互聯網。盧彥在《互聯網思維2.0》中,先是解開商業問題的本質,“任何時代商業的本質都是滿足人性的貪、嗔、癡”;接著剖析企業的元素,“一個是人,一個是事”,任何企業的轉型,無外乎就是人的轉型和事的轉型。無論互聯網如何進步,但互聯網的基礎本質仍是信息的載體,進步的過程,實質上是信息公用化的過程。而且是實時的公用化。于是,互聯網帶來的本質變化,就是信息逐漸由不對稱變為對稱,自然也就提升了我們商業上所有的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所謂互聯網化,就是對傳統商業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對稱環節的替換、優化與重構,或者干脆創造新的商業價值鏈。
在盧彥看來,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包括從戰略規劃到品牌建設、從組織變革到文化重塑、從產品研發到營銷推廣的所有方面。有“取勢、明道、優術”三個層面、“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產品模式、營銷模式”四個維度。“優術”階段主要是產品模式與營銷模式,本質上是把互聯網當工具使。如O2O、C2B、社會化營銷等,在更精準的發現用戶需求、最大限度的滿足并超越用戶需求的同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案是“在線、互動、聯網”三部曲。“明道”階段,就是要利用互聯網精神來改造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和產業的上下游價值鏈,企業平臺化、組織扁平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全程參與倒逼管理升級、考核去KPI、全員客服。最終為企業全面導入“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互聯網基因。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最高階段就是“取勢”。整合內外資源用互聯網的玩法開辟新的商業模式,如長尾模式、平臺模式、免費模式、跨界模式、社群模式、融合模式等。
互聯網轉型的取向不是唯一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在一個處于成長狀態的環境中。多數成員被訓練成少數成員的機械的追隨者。”目前,我們看到的成功。主要是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成功。于是所謂的“互聯網轉型”。幾乎都指向轉型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實際上,企業“互聯網化”后,“互聯網+”之后,根本就沒有了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區別,所以刻意追求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并不是一個理性的取向。湯因比還提醒我們:“對一次挑戰做出了成功應戰的創造性的少數人,必須經歷一種精神上的重生,才能使自己有資格應對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戰”。可見,互聯網轉型本質上是“精神上的重生”,而不是簡單的“軀體”再造。
互聯網確實會改變很多事情,但它不是一個奇跡,不是萬能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出“互聯網+”時,強調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些內容。絕不是一兩家互聯網公司就能完全撬動的,如果傳統企業非要“蚍蜉撼大樹”。結局的可能之一就是,步子邁太大而摔死、信心不堅定而嚇死、目標不靠譜而找死、方法太單一而拼死、方法沒用對而怨死、老思想作怪而病死、內部不統一而耗死、用人不得當而誤死、團隊搞不定而拖死、體系不完善而壞死。追求多樣性,追求分工,是自然規律,取其所長,以“匠人精神”追求“加”的小、專業、重度垂直,或許本身就是一種生存之道。甚至所謂的“融合”,也完全可以借由“專業人干專業事”來完成。
互聯網的不斷進化逐漸讓信息不對稱消失,也逐漸讓產銷合一成為現實,更逐漸讓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因此。只有堅持以用戶為中心才能競爭用戶的認知資源;只有堅持科學理性的定位。才能保證用戶體驗的合理邊界與可持續性。無論是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還是互聯網企業的傳統補缺,都需要認清“互聯網+”的本質。“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但要不掉下來摔死。還是需要翅膀的,還是需要離地面近一點的。科技界的預言家凱文,凱利說過,“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有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焦慮之下,不可不為,但也不可盲為,否則一不小心。就真的“死了還不知道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