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速發展的投資理財領域,刻板印象很容易讓投資者固步自封,錯過機會。
何謂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并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而忽視個體差異。
在快速發展的投資理財領域,刻板印象很容易讓投資者固步自封。錯過機會。專業理財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師為大家剖析幾種理財中有害的“刻板印象”。
銀行理財產品就是銀行存款?
將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混為一談的大有人在。事實上。這兩者分屬于銀行的兩個業務,理財產品沒有剛性兌付的要求,分類也有保證收益類型和非保證收益類型等。此外,通過銀行代理的理財產品,類別更是五花八門。風險不一。所以,單純因為在銀行銷售就認定它的安全性等同于銀行存款,這是理財中的嚴重誤區。
類似情況還有:保險理財產品都是賣保險的、券商理財產品都和股票有關等等,這都屬于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理財師建議大家應當撇開銷售機構,直接研究理財產品本身的性質。
第三方理財機構就是銷售產品的?
第三方理財在歐美盛行多年,但在國內興起時間并不長。由于投資者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配置理財產品,很多人因此誤認為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主要職能就是銷售理財產品。
第三方理財機構平臺上確實有產品,但第三方理財機構既非產品設計方,也不代表任何銀行、信托機構、基金公司或其它金融機構的立場。其平臺更像一個展示窗,只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理財配置參考方案。
第三方理財機構其實是一個類似于財富管家和財務顧問的角色,他們真正的日常工作是為投資者診斷財務問題、分析財務狀況、制定下一步理財計劃。乃至于終身跟進客戶的理想實現情況等。
宣傳做得多的理財產品。一定是最好的或不好的?
“最好”或“不好”,都是過于偏激的想法。一般金融機構重點推薦的理財產品,往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適用的人群最廣,這使得該類產品重“廣”而不重“專”;二是投資者收益相對較為穩健,這就使得該類產品不適用于對風險有偏好的人群。換句話說。重點推薦產品具有很強的普適性。但針對性不強。
每個投資者的情況不盡相同,理財師建議投資者可以多去關注一些非主推產品,或者也可以尋找相關機構進行“私人定制”。不過對于理財入門階段的人來說,跟著熱門走不失為一種折中的選擇方法。
相同的理財產品。在銀行買最好?
盡管銀行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其安全性,但是同一款理財產品如果其同時出現在其它金融機構。那就并不意味著在銀行買就更安全。同一款理財產品可以由多個金融機構取得代銷權,而產品的性質是由發行機構和產品本身決定,與銷售場所無關。
在這樣的情況下,代銷機構的讓利情況是更加值得考量的標準。有時候在其它金融機構認購同一款產品,可能會比銀行購買獲得更多的紅利及費率返還。投資者可以咨詢比較客觀公正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讓專業理財師進行綜合地篩選和把控產品。
個人投資者很難拼得過機構投資者?
從馬太效應上看,掌握了大資金的機構投資者確實比較容易掌握投資的先機,而且由于不少投資標的的門檻都比較高。導致很多中小散戶從一開始就被拒之門外。但是小散是否就沒有盈利機會?未必如此。首先,可以和優秀的機構投資者作捆綁,參與相關的集合理財計劃。避免遭到“清洗”;其次,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學會審時度勢。不好高騖遠,不參與不熟悉的投資領域;第三,可以尋求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的幫助。要知道,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平民神話”,金融領域也是如此。
跨業的整合都是不務正業?
選擇企業進行投資是看其主營業務是否有競爭力,這當然沒錯。但是跨業經營在這個信息時代是否意味著絕對的“不務正業”呢?
理財師認為,跨業投資經營主要看該業務是否代表了將來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移動這么多年來都把聯通和電信當作其最大的敵人,但是三大巨頭卻都被騰訊搶走了不少市場:蘋果公司不僅擠掉了諾基亞,也擠掉了索尼等一系列的移動音響設備制造商。在這個信息化時代,跨界司空常見,跨行業競爭已不是新鮮事,所以現在挑選一個企業進行投資的關鍵,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主營業務。還要看其創新有沒有前景,有沒有符合現代化的生產要求。當然。企業首先還是要保證主營業務始終站在行業的前沿。另外傳統老牌的主營業務依然是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一點投資者要注意區分。
投資理財中的刻板印象并不僅僅上述六種。金融創新時刻都在發生,跑在前沿才能有機會戰勝市場,我們既要利用刻板印象來加速認知速度,更要在適當的時候跳出固化模式,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