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往往因具有收益加保障的特點,被一些有需求者所看好。但就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來講。其實,如果人們想要購買,中間的一些細節必須弄清楚,否則,可能就會出現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所以,基于這些,專家有必要進行糾正,讓人們真正正確認識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
正確認識之一:預期收益不是實際收益
對于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現在多數是以分紅加保障為主,對于紅利能分多少。一般在相關合同或協議中都會以高收益率來進行預期收益的演示舉例。并且收益往往會高于同期定期儲蓄存款。對于這些。不少人認為,演示的預期收益就是銀行代售的該保險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就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來講。其分紅是不能確定的,這需要根據銀行代售保險產品所屬保險公司的經營業績、投資收益等因素才可以確定。所以。在購買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時,不能被演示的高收益所誘惑,要明白預期收益不是實際收益,如果要買,則是以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購買。
正確認識之二:選擇合適的投資期限
對于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期限可以說有長有短,短的只有1年,而長的則會有10年,甚至長于10年。很多人認為購買銀行代售的保險。買長的比買短的好,原因是越長肯定收益越高。其實,這些人的理解是不太正確的。即使期限長的收益會更高,也要考慮其流動性,和自己用錢的時間。特別是就保險來講,不管是保險公司銷售的也好,還是銀行代售的也罷,一旦提前退保。往往連本金都保不了,如此一來自己豈不虧大了嗎?如果自己有較大金額的花錢消費計劃,比如買車、購房等,則應根據花錢消費計劃來選擇投資期限看購買幾年期限的最好。投資期限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正確認識之三:被保險人定要親自簽字
對于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都會存在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就被保險人來講,有時候會是保本人,而有時候會保家人,對于保本人,因是本人親自購買,自己在場也能親自簽字,被保險人簽字處肯定本人能夠親自簽上。可如果被保險人是家人,就不一定能本人簽上了。也許有些人認為。該銀行代售的保險是自己買的。就被保險人處雖說寫的是家人,自己簽也是一樣的。其實。購買者這樣認為就錯了。如果被保險人選擇了家人,就叫來家人簽字。要不就選擇自己。自己本人簽字。對被保險人簽字,如果不是本人簽字。往往后果很嚴重。假如說。在購買這款銀行代售的保險后,被保險人出現了意外,這時理應能獲得賠償,但就是一個代簽字,也許理賠就會泡湯。
正確認識之四:“繳費期限”、“滿期時間”不同
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有不少期繳產品,如某某保險產品3年繳費。5年期滿領取:某某保險產品5年繳費。10年期滿領取等等。對于期繳的銀行代售保險產品。不少購買人就“繳費期限”和“滿期時間”兩個概念懵懵懂懂。常會誤以為3年繳費就是3年到期,5年繳費就是5年到期。其實,并非如此。銀行代售保險產品的“繳費期限”和“滿期時間”完全是兩碼事,“滿期時間”正常都長于“繳費期限”,所以,在購買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時,不僅要知道“繳費期限”,還需問清“滿期時間”,“滿期時間”才是期繳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的到期時間,否則,把“繳費期限”當成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到期時間而去進行支取,那只能被算做是提前退保,而一旦提前退保則就會損失慘重,就連本金也會虧掉不少。正確認識之五:想最大受益需讀
懂合同
買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必須讀懂合同,只有讀懂合同自己才會更大的受益。所以。在購買銀行代售的保險產品時應對相關條款進行細心研讀,比如產品特性、利益分配、滿期時間、退保方法、退保手續費等等。這些都關聯著自己的切身利益,切不可糊涂購買,否則,會使自己的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