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制造了六種規格礦用切頂支柱,簡化了支護工藝,解決了回柱放頂工序的安全問題。
關鍵詞:液壓;切頂;支柱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2.204
1 概述
在相同開采條件下,炮采、普采及高檔普采工作面,配用切頂支柱都能取得提高工作面支護強度和切頂能力、加強頂板管理的效果。尤其是在提高切頂工序的安全可靠強度,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明顯。切頂支柱立柱與液壓支架立柱在功能上有相同之處,都是用來承受頂板壓力,但也有不同之處。液壓支架立柱主要承受軸向力,而切頂支柱立柱不但承受軸向力,還要承受塌落矸石對立柱的橫向沖擊力和擠壓力,工作條件更為惡劣,要求更高。
2 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
2.1 基本結構
切頂支柱的主要結構可分為:柱帽、立柱、液控閥護罩、液控閥、底座、推移千斤頂、換向閥護罩、換向閥、連接頭及液壓膠管等。
2.2 工作原理
切頂支柱的工作原理:礦用液壓切頂支柱主要有支撐頂板、伸長千斤頂、立柱降落和立柱前移四個基本動作。來自泵站的高壓乳化液,經主供液管路輸送到工作面,再通過每組支柱的組合操縱閥,分別配液到各執行元件,操縱組合操縱閥上、下手把,即可實現切頂支柱所需的動作。
A支撐頂板:將上操縱閥板的手把推向升柱位置,高壓液頂開液控單向閥內的閥體,進入支柱下工作腔,使立柱上升,當柱帽和頂板貼緊后把操縱手把扳回中間位置,供液停止。供液停止后立柱即已初撐力來支撐頂板。隨著頂板的下沉,立柱所承受的壓力便逐漸由初撐力變為工作阻力,當立柱所承受的頂板壓力超過額定工作阻力時,安裝在底座內的安全閥自行開啟排液。當回復到額定工作阻力時,安全閥自行關閉,使立柱保持恒壓。
B推移刮板機:將下操縱閥板的手把推至推溜位置,乳化液進入推移千斤頂活塞腔,推移千斤頂伸長推動刮板機向工作面移動,當刮板機到達工作位置時,把操縱閥把手推至中間位置,停止供液。
C支柱降落:將上操縱閥板的手把推到降柱位置,高壓液直接進入支柱上工作腔,使活柱下降,在高壓液入上工作腔的同時,高壓液推動液控閥的頂桿,使立柱下工作腔內的工作液,經操縱閥流入主回液管路。活柱降到所需高度時,將手把扳回中間位置,供液停止。
D切頂支柱前移:將下操縱閥板的手把推至收縮位置,高壓液進入千斤頂活塞桿腔,使推移千斤頂收縮,將切頂支柱前移。當切頂支柱移至所需位置時,將手把扳回中間位置,供液停止。
3 技術完善及改進
3.1 液控閥護罩的結構改進
原設計采用的是將護罩上端與立柱固定,下端與底座固定,這種方式導致護罩固定不牢,易被矸石擠壞。改進后,護罩上下兩端均由螺栓與立柱聯接牢,不與底座聯接,護罩隨立柱擺動,護罩由5毫米加厚到8毫米。
3.2 結合立柱及千斤頂的受力情況,合理設計缸底及其連接方式
推移缸底與切頂支柱底座采用豎銷聯接時,自由度小,當底板不平時,底座與推移缸底會產生扭力,造成推移千斤頂缸底斷裂。為此,我們將連接孔由垂直改為水平,同時提高水平銷軸的位置增加立柱底座的自由度,缸底由鑄造改為27siMn鍛造,解決了缸底斷裂現象。同樣,將缸底加工成較大圓弧的球面,立柱與底座可自動找正,避免了立柱與底座不垂直時,立柱缸底單側與底座接觸,立柱缸底有開裂的現象。
3.3 雙伸縮立柱外缸與導向套滲漏現象
雙伸縮立柱使用一段時間后,尤其是矮的雙伸縮立柱,外缸與導向套之間有的存在滲漏現象,原因是由于切頂支柱不但受軸向壓力,還受塌落矸石橫向擠壓力,受力情況比液壓支架上的立柱復雜,橫向穩定性不足。雙伸縮立柱中缸在使用過程中往往需要全部伸出也導致其穩定性差,導向套與外缸之間的間隙就會出現漏液現象。制定了如下改進措施:
(1)外缸加缸箍增加缸口強度。
(2)將導向套外缸之間的0型密封圈加擋圈改為聚胺脂靜密封。優點密封可靠,易于安裝。缺點成本高。如仍采用0型密封圈必須采用大端面0型密封圈,過盈量要大(如選用210*8.6的0型密封圈,導向套上的槽深應為6.9-0.1。優點成本低,缺點是裝配時該密封圈有時會損壞。
(3)增加導向套長度。導向套與外缸之間由單側定位改為上下雙側定位增加穩定性。同時缸口處再增加一道0型密封圈,使密封和螺紋聯接處不生銹便于維修時拆裝。在結構允許的情況下采用雙導向環,用來增加立柱承受橫向力的能力。
4 社會經濟效益
礦用液壓切頂支柱配合單體液壓支柱使用于普采工作面,布置在工作面切頂線的單柱之間,可取代密集支柱、叢柱、木剁等特種支架,能顯著提高回采工作面支護技術,減少生產工序,提高機械化程度。切頂支柱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回柱放頂煤的效率,可以把一個正常的循環作業需時量縮短一半。所以,改善切頂支柱的結構形式,提高支撐效率,對施工安全和縮短循環作業時間,減少頂板事故,提高采面單產有重要意義。
我公司研制的礦用液壓切頂支柱已有六種規格,分別為:ZQS (14、15、18、20)/1200、ZQS22/1200、ZQ18/1200,且都取得了安標證,產品分別銷往新泰汶南煤礦、濟南華玫礦業有限公司,創產值300多萬元,為公司下一步開拓礦用切頂支柱市場打下基礎。用戶反映該產品操作使用方便,基本不需維護。今后結合切頂支柱在礦上的應用情況,我們將進一步對結構優化,以保證產品更可靠穩定。
通過這六種規格礦用切頂支柱的設計與制造,我們對該產品從設計、制造、使用、維護的認識有了新提高,通過不斷改進與完善逐步解決了缸底開裂,缸口滲漏,對操縱閥、液控單向閥、安全閥及壓力表的保護效果差易損壞的問題,使切頂支柱結構更加合理,使用維護更加方便,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作者簡介:張春燕(1982-),女,畢業于山東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從事:專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