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國屬于新生事物,如何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充分發揮高校傳承文化、服務社會功能的道路,使所培養出的學生能充分滿足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需要,是許多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問題。本文較為系統的總結了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六個方面問題:學生的特點、普遍缺項、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特點、學科建設的特殊性。
關鍵詞: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能力;人才培養;本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c)-0000-00
1998年至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一些單科性、職業性和師范類高等專科學校通過升格、合并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國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對研究型大學和高職(專科)院校的定位較為明確,而對數量約占我國本科院校總數三分之一的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則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發展困惑[1]。應用型本科教育概念最早見于20世紀60—70年代,歐美等國家開始大力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這類大學直接服務于工農業生產,著力于培養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專門人才[2]。我國則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是在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一種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必然推動高等教育由單一研究型走向培養目標、規格、方式多樣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特指:“1998年至今,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以本科教育為主,面向區域經濟社會,以學科為依托,以應用型專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高層次應用性人才的新型院校”[3],以區別于傳統大學培養具有高深學問的精英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盡管許多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在傳統教育的軀殼外簡單的披上“應用型”之皮,很難真正的將“應用型”固化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4]。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尚處于不斷學習、探討和試驗階段。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定位;如何實現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如何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等問題是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當務之急。
1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
高校擴招降低高等院校的門檻,入學條件的放寬拉大了學生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距離。中國高考事實上為應試教育的本質,評價標準的相對單一性決定了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異質性更高,智能發展更不均衡。這些院校學生的高考總成績往往比老牌本科院校的學生低100多分,而且偏科現象嚴重,在校學生在學習成績上更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學生不及格率、留級和因學習原因休學、退學的學生比例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也比較弱,對老師的依賴性更強,缺乏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的能力;也缺乏不怕艱辛、意志頑強的學習態度;這些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更易于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一些基礎性、理論性、抽象性的科目考試不及格率偏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低下。但另一方面,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異質性更高。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更具“樂群性”,校園活動總是搞得有聲有色;這些學生更了解人情世故,人際關系相對和諧,他們講義氣、重感情、心理素質好、適應能力強、活潑好動,更善于溝通、善于交流,待人接物具有天然的親切感;日常生活也更時尚。
2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缺項
許多學校是幾所學校合并或者是職業性專科院校升級而成,存在明顯高職高專的影子,強于教學、弱于科研和社會服務,專業缺少科學合理的布局[5]。一些專業生師比偏低,部分教師長期課時數偏少或無課,師資浪費現象嚴重;部分專業卻生師比偏高的,不得不外聘教師,一些教師超負荷工作,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6]。起承上啟下重要作用的中年教師隊伍人數較少;一些老教師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缺乏了解,個別新教師高學歷、低能力,“不接地氣”,科研能力的有效嫁接水平低。由于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高水平的教學團隊、科研團隊實力相對薄弱,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和應用型實踐能力亟待提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良莠不齊,“學術寄生蟲”,科研隊伍里的“南郭先生”屢見不鮮。教師大都來自當地的現象,導致存在嚴重的“近親”現象。基于地緣和血緣關系的“小團體”眾多,依靠人情、經驗、甚至本能管理的現象嚴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果”,權利交換或相互掣肘事件頻發,難以形成事實上公平合理的管理、評價、監督體系,阻礙了創建自由、公正與公平競爭的學術氛圍。表面的一團和氣下,“目的不明,激勵不足,職責不清,考核不到”等諸多因素的存在,造成“情商”比“智商”重要,關系比能力管用,“劣幣”驅逐“良幣”,部分院校成為計劃經濟體制陋規的最后避難所[7]。其次,教師科研成果不豐,知識儲備不足,科研合作能力和意識較差,缺乏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難以產生重大科研成果,其科研成果轉化率也較低,向社會提供服務換取資源的難度大。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處理好人才“外引”和“內扶”的關系。高端人才引進或培養選拔后,師資隊伍的繼續培養、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績效考核、科研服務成果評價、退出和約束機制等,許多院校仍沿用老辦法。有規不依,決策隨意性大,缺少剛性的約束、激勵機制,不能充分調動師資隊伍教學科研積極性,容易導致師資隊伍階層流動性、發展能力下降。
3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目標定位
新世紀,伴隨教育市場化、大眾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步伐,大學教育面臨一系列的挑戰。教育不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伴隨著城鎮化過程。大學應該成為學生就業培訓中心,是精神象牙塔,更是社會服務器。應用型本科不是降低要求的高等教育,它是本科教育中的一種新類別。從一定意義講,它是傳統本科教育適應市場要求的升級,是“加法”,而不是“減法”。它的培養目標是,面對現代社會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工程領域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等技術型人才[5]。要求所培養的人才既掌握某一學科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也具有具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非知識要素,學生要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擅長技術的具體應用,具有解決生產實踐中具體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實施者、應用者和實現者。要求學生具有必要專業知識,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業務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凝聚人心的領導潛能;分析、把握瞬息萬變市場的敏銳洞察力;以及能夠自我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由于受傳統大學辦學模式的影響,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與層次往往一味攀高、定位模糊、定位沒有特色[5]。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產物,幾乎全部是教學型和地方性院校,應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主要目標、以大力培養一線實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既要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又要兼顧一定的實踐性,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區別于研究型大學,主要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而非科學發現、創造新知識的能力,畢業生需要在多個領域里有較強的適應性。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多樣性決定了需要通過教育方式多樣化、因材施教,改善教與學的環境和過程培養思想開放、多樣化的學生,由傳統的以單一講授為主,逐步轉變為交流、實踐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適應多樣化的社會、市場需求。總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強調本科辦學標準,“注重基礎、強調應用”,課程體系要“依托學科、面向應用”。
4新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著重培養單一的治國精英和學術英才,較少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實習機會,較難產生多樣化的應用型、職業型、技能型人才[8]。教師教學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性而忽視知識的深度,教學過程注重理論灌輸而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一言堂,學生筆記忙”是許多大學課堂的真實寫照。授課教師、命題教師、閱卷教師往往為一個人,考試內容也以教師課堂講課內容為主,教練員和裁判員職能不分,不利于客觀評價教學質量。應試教育與能力培養難以兼顧的統一考卷,考試設計不科學、不嚴謹和對考生能力的片面評估,一考定水平等給了考生投機取巧、臨時抱佛腳的機會,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考試成本也居高不下。長期的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缺乏批判和質疑精神,難以形成創新型觀點,很難適應真實職場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理想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是在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后,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實踐訓練,使學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解決學生就業和企業需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強專業建設,及時調整專業和專業方向,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要做到學術性與職業性結合,適當減少理論性課程,增加實踐或實驗學時,提高學生所學知識的可操作性、可實踐性。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編寫或選用合適的教材。加強校企合作,課程實習、科研項目盡量來源于企業實踐,避免脫離實際情況的培養目標,使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對學生實習采用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相結合的方式。注意凝練教學管理中的先進經驗,存分發揮教學管理人員在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實際動手能力。
學科型課程體系的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在理論的平臺上,理論是實踐的基礎,通過“教學先于實踐(Learning and teaching before doing)”的方式,完成學科系統化課程。能力本位課程體系則要求理論是實踐的背景,實踐內化和提升理論,通過目標驅動,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instead of teaching)”,在學習中逐步構建理論體系。
5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特點
專業設置應打破傳統的學科理論體系,適當降低基礎理論的比例,增加知識應用性和實踐教學的課時數,改變過去重基礎性、輕實踐應用的狀況,凸顯應用能力、力求特色發展。推進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的有機融合,在知識傳承上,不僅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更要重視在未來職場中“怎么干”的問題,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通過“專業課+任選課”、“專業+職業資格”、“專業+專業方向”等不同組合方式,拓展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充分考慮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積極打造品牌、特色專業。實驗、實習、實訓相結合,以實踐教學的認知層次為支點,以實踐教學的應用層次為主線,以行業科技為主要體系標準,突破課程之間的界線,圍繞特定主題或內容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組合,通過實驗課或實習的方式將單一課程進行模塊化改造,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的無縫連接,改變實踐教學零亂、不成體系的局面。將實踐教學內容作為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制定針對不同教學目標的實踐環節、方式、方法和任務,真正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向“雙師型”靠攏,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形成由兼任教師和專職教師組成的教師隊伍。校地互動,面向產業辦學,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通過科技創新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地方培養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積極整合高校、地方、行業、企業等非傳統的資源,加強校企間的文化交融,拓展辦學空間和實力,促進畢業生就業。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有利于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也便于提升高校科技創新、服務工農的能力。
6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特殊性
大多數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在原高職高專基礎上發展而成。高職高專教育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任務,以職業教育為基本特征。高職高專院校具備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但側重于人才培養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服務功能,科學研究大多處于次要地位[9]。多年的高職高專辦學經歷勢必導致學科意識淡薄、學科體系不健全,部分教師甚至分不清楚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關系。一般來講,學科是知識的分類、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專業為有一定邏輯關系的課程的組織形式。學科建設旨在發展某種知識領域或分支,體現了高等學校發展科學和文化創造的職能,教師發展主要是通過學科這個渠道實現的,教師的學術水平代表了學科的發展水平。專業建設側重于教學,出發點和歸宿點是高校的人才培養功能,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本科提學科,專科提教育,是本科和專科教育最大的不同。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點決定了不能完全獨立于專業建設進行學科建設工作。
圖2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和專業相互關系[10]
學科建設是學校辦學水平的標志,也是大學基本職能的體現。優質辦學資源早已被歷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瓜分殆盡。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缺乏學科建設優質構成要素(學科團隊與學科帶頭人、學科方向與學科體系、學科基地與科學研究)。學科帶頭人奇缺,學科建設資金捉襟見肘是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上既要為國家產業升級和宏觀經濟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持,更要著重考慮地方、區域和行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始終關注前瞻性的學科領域,培養學科隊伍、構建學科體系、凝練學科方向。通過相近學科綜合,打破學科與專業群建設壁壘,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培育特色重點學科群。學科建設和學科群設置不完全等同于研究性大學—“依靠學科知識內在邏輯關系”的模式,而綜合考慮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其社會貢獻也擴展到應用型人才培養和辦學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鮑冠藝, 淺析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業教育模式. 改革與開放, 2009(05): p. 186-187.
2.曾智平,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改革與開放, 2011(22): p. 180-181.
3.柳友榮, 我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 2011, 南京大學.
4.陳小虎, 吳中江李建啟,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發展思考. 中國大學教學, 2010(06): p. 4-6.
5.李敏,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思考.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10(03): p. 99-102.
6.任淑淳,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共性問題研究. 教育發展研究, 2003(11): p. 58-60.
7.張秀珍叢蔚, 對應用型本科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 改革與開放, 2010(08): p. 119.
8.劉國買,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理念的探討.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8(05): p. 441-445.
9.李永久,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模式選擇. 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3): p. 219-224.
10.劉海燕曾曉虹, 學科與專業、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關系辨析.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07(04): p.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