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西方教育社會學中,師生課堂互動行為已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歷史。在國內,互動教學的蓬勃興起主要源于對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困境與多方責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必修課,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呈現出由“灌輸式”向“啟發式”轉化、“單向式”向“互動式”轉化、“單一性”向“多樣性”轉化的發展趨勢。國內學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研究日益豐富,為進一步完善高該教學法、達到“互動”實效提供了思考基礎,但主要問題是停留于泛泛而論,缺乏操作性和推廣路徑的思考。
[關鍵詞] 高校思政理論課 師生互動 教學方法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c)-00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師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從國際高等教育評價標準及發展確實看,師生互動一直是最重要的維度之一,師生互動程度和水平不僅是全美大學生學習性投入五大可比性指標之一,還是權威商學院認證的重要標準之一。但遺憾的是,根據清華大學連續幾年的權威調查發現,中國高校的師生互動遠不如美國同類高校,師生互動的缺乏已經逐漸成為制約和影響我國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師生互動已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和學習投入程度,從而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例外。一方面,互動教學是新形勢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現實選擇;另一方面,互動教學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規律,能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從現實情況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課堂,以期能夠增強課堂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師生的強烈期盼,但是真正做到卻十分不易。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師生缺乏足夠的互動激情、嚴肅有余但教學效果一般、或者直接把“教學互動”錯解為單一的“師問生答”等問題,即現有的互動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區和現實的困境。對此,國內學界進行了廣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為互動教學法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研究現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提出與內涵研究
學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興起的時間還沒有非常明確的說法,對于提出原因基本上意見一致,即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方法存在現實困境。顏醒華(2007)認為,互動教學的發展最早源于對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2010)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從傳輸型向互動型轉變,首先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向傳輸型的現實困境及其多方責難。[][2]謝建、劉曉君(2012)指出,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溝通的缺乏,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擺脫困境的唯一方法,就必須將平面的、單一的灌輸模式變為多層面和諧互動的教育模式,構建互動教學體系。[][3]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內涵學界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但總體突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交往過程。如彭克明、崔建良(2010)認為,互動教學模式是通過師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能動性,在情境中對相關問題通過多維度、多形式的相互溝通交流、相互啟發和補充,在相互協作過程中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開放性教學模式。[][4]
總的看來,對于互動教學的內涵雖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表述語言也各有不同,但對互動教學的目標、涉及要素、組織方式等認知基本一致。簡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教學互動的課堂氛圍,實現教學實效性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研究
目前學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研究處于零散的狀態,沒有系統和明確的理論基礎體系。顏醒華(2007)指出,互動教學的作用與優點已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得到廣泛的認可,但理論與方法研究仍相對滯后。魏錫山(2001)認為主要可以歸結為三大學派:一是基于共同學習的理論來研究互動教學的機制與作用;二是基于“交流一互動”理論來研究互動教學對知識的傳播、學習和鞏固所起的積極作用;三是基于“主客角色輪換”的互動教學改革與方案設計。呂卓超(2010)認為,對話理論是“互動”探究式教學創新研究的思想淵源。交往性、互動性、互惠性、探究性和多邊性是“互動”探究式教學過程的重要特征,也是對話理論在教學中的本質體現。[][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2010)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雙向互動型方法的理論基石是用交往實踐統攝思想政治教育運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形成雙向溝通。哈貝馬斯、戴維﹒伯姆等學者稱之為“對話”。浙江工商大學廖曰文教授(2014)認為,馬克思主義主體性理論是基于作業的互動教學法的重要理論依據。概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教學互動的課堂氛圍,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
綜上,目前學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如馬克思主義主體性理論、對話理論等,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借鑒,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挖掘,以期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基礎體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主要形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是一種廣義上的教學方法,圍繞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這一目標,其具體的課堂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和開放性,綜合現有文獻主要包括:①問題式教學法;②案例教學法;③辯論式教學;④情境模擬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就以上幾種來看,確實在實踐教學中有其各自的優勢與特點,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有一定作用,但在操作性和現實性上有所欠缺,對于方法的實際運用沒有明確的指導,可能面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實際運用中面臨的困境及存在的問題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傳統的灌輸型向互動型轉變的初期,大多數高校如獲至寶地把互動教學奉為萬能教學法,在運行一段時間后漸漸趨冷,互動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運用中面臨著現實困境及存在一定的問題。高興武(2011)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互動式教學法面臨的一些困難則需要各方面予以正視才能夠真正得到克服,包括上課學生人數的制約;師資的限制;教學資源的限制;學生認識的局限等。[][6]楊嬌珍(2013)指出,目前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實施了互動教學,也取得了一些實際的效果。但從互動教學模式的深層內涵以及應對多元化思潮的角度來看,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互動教學觀念不夠完善,缺乏互動教學的良好氛圍;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積極性不高,互動環節薄弱;互動教學容易流于形式,難以在深度上進行有效拓展,形成系統的互動機制;互動教學的導向和評價傾向一元化,不利于刺激多元角度探討的出現。[][7]廖曰文、魏彩霞(2012)指出,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或因學生懶得互動、不善于互動,教師又不擅長組織引導,致使課堂沉悶;或者任憑學生信馬由韁,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不著邊際,收效甚微;或者是教師問得多而雜,學生答得淺而亂,把“教學互動”錯解為單一的“師問生答”。[][8]
現有的這些研究成果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真正達到“互動”實效提供了思考基礎。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運用對策研究
目前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歷對于互動教學法在實際運用中的對策作出了思考,為進一步完善互動教學法提供了借鑒。顧建亞、王明霞(2009)提出,拓展互動廣度與深度是互動教學模式之本質要義;構建與規范“合作一抗辯式” 專題研討教學方式;民主與平等是充分實現課堂互動的基礎和保障(包括彰顯法治精神,尊重與強調權利義務;植入民主程序,構建課堂商談制度;提升教師素質,優化教師評析環節等做法)等。高興武(2011)提出,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修養;學生要轉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真正重視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學校要科學配備教師和教學資源,并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
二、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若干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要切實起到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須進一步重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研究,堅持以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與方法為重要途徑,實現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的統一,教學意志與學生需要統一,唯有如此才能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互動教學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已有多年,突破了以往單一的教師講授式教學方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而言是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轉變。從現階段來看,互動教學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并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和學生的喜愛。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互動教學存在著互動形式“單調”、互動內容“跑題”、互動效果“一般”的尷尬現狀。從形式上看,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互動仍然停留在教師單向的“動”、 學生被迫性的“動”或者師生表層的“互動”等問題,互動形式“單調”。從內容來看,往往出現“為了互動而互動”的情況,具體表現為“老師不顧學生實際滿堂問或隨便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表面熱熱鬧鬧,實際卻與教學大綱相脫節,與教學內容相去甚遠,導致互動內容的“跑題”。就互動效果而言,存在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滿意度不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一般等問題。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來自多方面,包括教師對教學組織不到位、教學準備不充分、情感投入不足、互動方式采取不恰當等。
當前學界也對該教學法進行了廣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為該教學法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但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研究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停留于泛泛而論,缺乏操作性。一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研究不夠系統,使互動教學法在宣傳推廣中缺乏理論深度和說服力,需要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作出系統梳理,加深對互動教學的本質特征、運營機制和教學功用的理解與認識。二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法的具體形式多樣,但描述較為籠統,缺乏具體的操作性,且往往忽略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接受能力和狀況,無法實現真正的“互動效果”,因而影響教學方法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顏醒華.互動教學改革創新的理論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謝建 劉曉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體系的構建[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4] 彭克明 崔建良.以人為本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模式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 呂卓超.對話理論與“互動”探究式教學的對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互動”探究式教學研究[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10(3).
[6] 高興武.論互動式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教育,2011(6).
[7] 楊嬌珍.論多元化語境中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模式的完善[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8] 廖曰文 魏彩霞.基于作業的教學互動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