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教育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機遇下,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課堂作為為社會和企業培養、輸送人才的基礎陣地,其課堂模式的創新已成為教育界的新課題。本文立足當前高職課堂的現狀,對進行課堂模式創新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創新課堂模式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英語 課堂模式 創新改革
課 題:素質教育下的高職英語課堂形式的多樣化研究,課題編號:14SZJ068。
近年來,國際大融合的發展日益蓬勃,國際交流日臻頻繁,對高素質、復合型國際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使重視實踐教育的高職教育被賦予了更神圣的責任。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其在高職院校中的教育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教學觀念陳舊、人才供需不匹配等一系列問題,不利于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拓展。因此,積極探索、創新課堂教育模式,提升高職素質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統一度,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的融合度,成為高職英語教育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高職英語課堂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固步自封
英語是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長久以來一直沿襲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學生被動地聽課,一方面降低了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抑制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2.教學內容缺乏行業性,職業價值低
英語教學的大部分內容來源于課本,學習內容基本上是基礎語法和單詞認知,實用性和職業性不強,缺乏與專業對口的高職教材,這就背離了職業教育應用型、實用性、綜合性的課程教育觀。
3.教輔設備利用度不夠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向生產、流通部門培養一線技術型人才,單純依托課本,采用“灌輸式”的單向教學模式,顯然不能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實際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和專業素養,缺乏應用性實際操作,不能滿足當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二、高職英語課堂模式的創新
1.采用主動型的雙向教學模式
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解放思想,摒棄傳統觀念,使學生逐步由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型學習轉變,是創新、改革英語課堂模式的重要環節。在主動型學習模式中,課堂主角由教師向學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在課堂上長篇大論地講解各種語法知識,而變成了引導者和答疑者;課堂情境由單一式、被動式變成交互式、探索式,學生可以積極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種開放式的雙向教學模式,深入貫徹了當下大力提倡的學生本位思想,既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為高職教師勇于大膽創新、總結實踐經驗提供理論源泉和組織基礎。
2.差異化定位高職英語課程,充分體現實用性和職業性
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流通、服務領域的一線技術型人才,因此,其課程設置也應該擺脫公共基礎課的孤立性,與學生主修的專業緊密結合,切合學生將來要踏入的工作崗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科學定位英語課程,有的放矢,實行差異化管理,以就業導向和專業分工為原則,重新劃定教學標準,確定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計劃等,從而有效地將英語教學的實踐性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將語言能力的應用融入到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
3.大力推動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輔工具的使用,促進課堂形式多樣化發展
在“聾啞式”的課堂模式下,單一的課本呈現方式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參與的熱情,相反,還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產生極大的厭煩感和倦怠感。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欲和求知欲。一方面,高職院校應逐步開發、完善語音教室和多媒體教學實驗室,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可借鑒美國近年來開發使用的“慕課”模式。所謂“慕課”,是一種具有海量資源的在線學習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教育,“慕課”具有開放性、方便性、公共性的特點。
三、小結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的高職教育,有義務和責任為社會輸送高水平、高技術、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而當前,高職教育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教學模式并不能適應這一要求,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克服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課堂形式,讓高職課堂成為學校和企業對接的橋梁,讓高職院校成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型高技術水平人才的搖籃。
參考文獻:
[1]孫迎月.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9(14).
[2]姚春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創新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9).
[3]夏喜玲.論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2006(6).
[4]胡社利.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2(3).
(作者單位: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