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技師學院的畢業生素質高、思想穩定、技術過關,最受公司歡迎。”說起淮海技師學院,東貝機電(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詹士忠贊美之詞溢于言表。為何他對淮海技師學院的學生評價如此之高?答案就是:加強校企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淮海技師學院培養出了一批能滿足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淮海技師學院先后與蘇州正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南京熊貓集團、江蘇秀強玻璃工藝股份有限公司、宿遷國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等進行深度合作,使學校教育鏈與企業生產鏈“零距離”對接,創新實踐培養模式、加大與企業共享共建實訓基地與專業、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培訓,探索出了一條學校與企業時時有互動、處處有合作的人才培養新路徑。
創新“三段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是校企合作目的之一,為大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淮海技師學院創新“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三段式”即在原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將學生參加校外實踐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崗位熟悉階段,二是頂崗見習階段,三是頂崗實習階段。每年都用一段時間參加校外的實踐,而實踐時間逐年遞增,實訓難度逐步加大。淮海技師學院創建辦負責人孫永斌說:“我們總結以往的經驗提出“三段式”,是為了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是想讓學生盡早與企業接觸,熟悉企業的制度與管理。”
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例,該專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現代汽車維修技能和專業知識,能利用現代化手段和工具診斷排除基本故障,具有汽車及零部件裝配調試與檢驗等能力。結合該專業要求,學校實行“三段式”教學實踐:第一階段在學生入學第一年,安排一至兩周時間讓學生去企業進行實踐,讓學生去接觸中大型汽車制造廠、汽車4S店等企業的管理制度,初步了解企業文化等;第二階段,這是頂崗實習的“預熱”階段,即第二學年學校將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3-4個月頂崗見習,讓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專業實踐中去,以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知曉企業工作流程及操作模式;第三階段,即第三學年學校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正式頂崗實習,讓學生在畢業前走進企業進一步熟悉各大汽車制造廠或者汽車4S店等企業的各項操作流程,為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做好準備。
在第三階段中,學校還制定了《學生頂崗實習跟蹤管理辦法》,學校和企業簽訂頂崗實習協議,企業與學生簽訂實習協議,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同時還成立了由校企雙方領導、帶隊教師和車間班長組成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小組。企業部門負責人負責安排學生生產任務和技能訓練課題等,企業指導老師和學校帶隊教師共同承擔對學生的技術指導和考核,保證學生按質量完成各項任務。
注重“共享共建”,優化實訓基地與專業建設
為更好地將企業的先進技術融入到職業教育中去,學校引進合作企業的資金、設備、技術、人才及管理制度,與企業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設備保持與企業生產設備同步升級,嚴格按照企業職工崗位標準對學生進行實習考核,實現實訓環境工廠化、實訓管理企業化和實訓過程職業化。
目前,學校的重點專業先后與東貝機電(江蘇)有限公司、仕德偉科技(宿遷)有限公司、江蘇百通機械有限公司、尼吉康電子(宿遷)有限公司、江蘇秀強玻璃工藝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深度合作,以“4+4”合作模式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所謂“4+4”合作模式,即企業提供場地、設備、實習材料和技術指導,學校提供師資、教材、教學管理和鑒定服務,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充分調動校企雙方的合作積極性,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實踐模式。
學校還對淮海職教集團進行規模擴充和業務延伸,進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新空間:一是新增集團成員11家,學校與集團內企業開展工學交替、冠名辦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二是以職教集團為基礎,聯系39家行業企業單位,牽頭成立了宿遷市機電技術學會,填補了市內乃至省內空白,學校還加入宿遷市電工技術學會和機械技術學會;三是利用上述平臺優勢,建立起兼職教師人才庫,實現教學培訓和科研開發的有機結合。
近年來,學校先后與企業共同投資興建校內實訓基地達5個以上,即與南京蘇鷹集團共建汽車接待實訓基地,與江蘇民豐銀行共建會計實訓基地,與上海遠東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建計算機網絡專業實訓基地,與蘇州沃爾斯集團共建汽車維修實訓基地,與東貝機電(江蘇)有限公司共建機電專業實訓基地等,從而使學校實訓教學條件發生了質的飛躍。
與此同時,學校還與南京熊貓集團共同開辦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淮海技師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李剛告訴記者:“本年度,該專業將首次招生30人。南京熊貓集團投資500萬元建立了仿真實訓基地,并由集團技術人員負責培訓學校教師,學校則負責招生,專業課程的教學與考核由校企雙方共同完成。”根據企業技能要求,學校將學生工作崗位任務明確細化,并根據企業對機器人維護等專業能力的標準,制訂“學校課程+企業課程”的課程體系,學校老師傳授理論知識與技巧,企業師傅指導實踐技能。通過教室與企業車間、教師與師傅、考試與考核等多方面的融合,有效推進專業培養。通過崗位見習和頂崗實習,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南京熊貓集團工作。
強化師資建設,協同企業“共培”
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是增強綜合競爭實力的關鍵。為此,學校實施“內煉隊伍,外引高手”的師資隊伍建設工程。一方面,學校強化校內師資的培育孵化,每年制定培訓計劃,并規定要安排專業教師進企業鍛煉,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產品生產的對接。其中,學校要求專任教師每年至少下企業實踐鍛煉一個月,完成三項任務,即:進行頂崗輪訓,提高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實習,完成現場教學;提供技術咨詢,服務企業生產。他們既是學校專業教師,又是企業技師。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專業教師可以延長在企業的實踐鍛煉的實踐時間。通過下企業,可以使教師更了解企業的需求,使其在今后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同時為滿足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工作的需要,學校還鼓勵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省考評員培訓考核及研修工作。
另一方面,學校堅持“夠用、實用”“用人不養人”的原則。學校根據社會培訓的特點,聘請企業、行業、高校等專業技術人員、專家、教授為兼職教師,使高技能人才培訓與解決企業生產難題有機結合。學校還以校內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建立了“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制定了《專業教師與企業技師、專家互派交流制度》,設立企業專家大講堂,定期對專業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同時,與學校合作企業分別都有工程技術人員、專家定期指導學生實習,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近年來,學校不僅注重培養校內專業教師,同時還承擔培訓企業在崗職工的責任。”培訓處處長朱宇亮告訴記者。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和設備更新,一些企業員工深感難以駕御。學校受企業之托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以前只是在學校進行集中授課,現在采取“送教上門”。學校老師根據企業需求,對企業在職員工進行全方位的理論知識培訓,指導其運用先進儀器。通過去企業上門培訓,學校教師全面、客觀地把握了企業需求和發展態勢,進一步明確了專業建設的方向,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計劃等更趨合理。培訓教師更是把第一手的企業信息帶入課堂,把企業崗位需求引入教學過程,增強了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提高了各個專業的綜合能力。
淮海技師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兵營表示:“校企深度融合,合理打造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不僅為學生就業開辟了新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校企合作的內在活力,使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淮海技師學院立足宿遷市經濟發展不斷探索前進,以培養更多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為產業轉型升級做出應有的貢獻,讓學校真正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