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國際市場競爭環境中青年人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創新創業教育也是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科技創新以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與目的上與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即以實用型、技術型的人才輸出為主。這實際上對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要求是有增無減的。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指導,培育其良好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有助于這一群體職場競爭能力從以技術為核心向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轉變與提升。
關鍵詞:職業指導 創新創業教育 高職院校
課 題:本文系2014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重點課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成果,編號為GDGZ14Z025。
一、職業指導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
1.職業指導是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職業指導是指圍繞職業發展過程提供的指導、輔導、咨詢等服務。在發達國家,職業指導區別于就業指導或者是職業規劃,是對一個人的性格、心理、能力、理想、家庭、經濟狀況等要素全方面評估后量身定制的職業發展建議與適當幫扶,是一項有規劃、系統性的跟蹤服務。目前,我國的普通高校與高職院校在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工作上還存在著區別。普通高校以職業規劃為主,而高職院校則更多從求職介紹方面予以畢業生咨詢服務以及聯絡幫助。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傳統教學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市場對“新型技術人才”的需求,創新創業教育開始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而職業指導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開始發揮愈發重要的作用。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較早地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對“創新”(Innovation)進行了總結:“創新是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首次應用,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要素或供應函數,是在生產關系中引進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高職院校是通過技術型人才輸出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引入創新創業教育來強化畢業生對技術進步的適應能力。創業(Entrepreneurship)是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條件下,為獲利或成長而創建創新型組織的過程。狹義地講,創業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一種培養學生從事商業活動的綜合能力的教育;廣義地講,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事實上都是增強畢業生職業競爭力的一種常規教學手段。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都是為了服務于學生職業發展而進行的,同樣,學校對學生的職業指導也能反作用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
2.創新創業教育及職業指導在國外的發展概況
從國外的教育功能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沿革來看,18世紀末前,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高校主要職能是傳播知識和為少數關鍵職業提供訓練。1876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成立標志著研究正式進入大學。1904年,威斯康星大學提出“威斯康星計劃”,從研究型大學又延伸出了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功能。20世紀80年代,一大批研究型大學遵照《拜-杜法案》成立了技術轉移組織,將自己的科研創新成果通過科技轉化的方式,吸引資金創辦公司,以孵化出新的產業來提高國家競爭力。1998年,美國高等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提出了創業型大學的概念。到2003年,全球已有超過1500多所大學開設了創業管理相關課程,有44種創業管理相關的英文期刊,200多個創業教育受捐贈點。而在西方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是培養職業技術工人與行業技術實操創新研發人員的重要場所,在大學以科研為基礎的創新創業教育浪潮掀起之后,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國家對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也開始了全面布局,尤其是強化了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培育課程與創業指導。
3.職業指導在我國高職院校育人體系中的功能轉型
對我國來說,職業指導對國內眾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僅是在畢業生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更突出的作用表現在能夠幫助以接受職業技能訓練的畢業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對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之外的綜合能力有更客觀、全面的認識,從而能對職業發展有著更為清晰的規劃。尤其在高職院校開展形式越來越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以來,加之社會上以高科技為主導、運行機制靈活、不斷創新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也不斷降低著年輕人開創自己事業的創業門檻,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出路變得更加豐富了。如何判斷自己究竟適合就業還是創業,適合哪一個行業,成為了職業指導的重要內容。職業指導的功能已經從以解決就業為主的“短期問題解決”向以學生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的“長期規劃建議”方向進行轉型。
二、高職院校職業指導作用于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職業指導模式自身的創新性不足
如何提高創新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是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傳統的“技術工人”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重點都在放在學生個人細心與企業招聘信息的匹配與交換這種純“信息”式的工作中,真正從學生的特長、意愿方面去進行規劃設計的做法還不多見,這實際上已經與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脫節。
2.職業指導相關學生工作部門對創新創業教育內涵理解不夠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中不少教職員工對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片面,認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僅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權宜之計,另外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也基本等同于“商業教育”,單純地教育學生開辦公司、成為老板,而不是將著力點放在學生整體創新,提高素質上。
3.職業指導工作本身對學科的建設與創新推動不足
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第一出路應該是就業,高職院校的招生情況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也受到學生就業情況的重要影響。為了保證學校招生與收入,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而非以“提升學生個人能力與競爭力”為導向。這實際上是一種較為短視的做法,長期如此會導致學校自身的教學只是迎合企業的需求而走,水平停滯不前。一旦企業在某一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有了新的技術人才缺口,短期內學校卻難以培養出相應的人才。
4.職業指導與技術進步存在脫節
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應該是建立在市場需求與技術進步之上的,但目前國內大多數的職業指導是滯后于技術進步的。只有當某一項技術相對成熟被企業所采用并且提供崗位之后,學校才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樣不利于學生掌握前沿科技的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創新意愿、能力。
三、職業指導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對策及建議
1.將職業指導聚焦到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培養一批CEO,而是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較為完整的創業知識與素養的以技術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人才。盡管在教學方法上與普通高校存在區別,但在職業指導上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應該是目的一致的:都是為了把學生輸送向最適合他(她)個人能力發揮與成長的崗位上去。因此,職業指導就要立足于教育本身,根據學生的個人核心競爭力進行量身定制,而非“訂單式”地單純推薦就業。
2.職業指導應與學校的學科發展方向統一
高職院校的學科設置具有鮮明的市場特征,這實際上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在求職就業甚至是個人創業時的一項優勢,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市場與企業的需求,同時自身的心理預期也不會過高;但同時,也正是因為針對性的教學,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跨專業能力相對來說處于弱勢,尤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太適合從事非本專業的工作。那么,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也應基于學校的學科能力以及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方向,讓學生所學的專業本領能夠有用武之地,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本專業,尤其是本專業相關技術、工具方面的理解與思考,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在走出校園后隨著企業技術改進而不斷升級,強化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3.加強與地方、企業的互惠關系
在職業指導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盡早地參與企業的實習見習,了解企業文化與發展創新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應擺脫此前的學校送學生出去的單向流動,更多地能讓企業高管、人力資源部門人員進入學校,實現雙向流動,了解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能力與培養狀況,并根據企業需求適時制定培養訂單,既推動了學生就業,更為企業量身定制最需要的創新創業類技術員工。
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是為畢業生們連接學校與社會的“最后一公里”培養環節,對學生的個人能力評估與創新創業意識能力的最終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應該充分發揮職業指導的“發展方向指向,發展路線引導”的作用,讓學生能夠真正將職業教育成果與當前創新創業潮流引導下的市場進行真正的融合,發揮學生的真實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啟臻.職業指導理論與方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黃中益.職業指導的三元結構論[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12).
[3]柳君芳.國外職業指導理論概述[J].北京成人教育, 2003(5).
[4]王雁.創業型大學:美國研究型大學模式變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5]鄭士林,洪煜玲.高職院校學生跟蹤式職業指導策略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
(作者單位:廣東行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