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506名中職學生語文學習情況的調查,發現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存在社會性需求和非智力因素不足的問題,主要是來自教材、教師和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影響。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中職語文 學習動機 情境創設
一、問題提出
學習的內在動力來自學習者的動機。動機是由某種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動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并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過程或心理狀態。影響學習動機的原因有深層型、成就型和表面型。深層型屬于內部動機,是由學習者的心理動機、人生價值觀、世界觀等來決定的;成就型的學習動機是學習者為了獲得某個“目標”而產生的學習動力;表面型的學習動機是由外部某些因素推動,學習成為一種被動形式。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能夠提升學習效率的觀點,已經被證實,并被各類教育教學所關注。為此,面對中等職業教育再次創新發展關鍵時期,深入思考語文學習動機不僅是學習者自身的問題,也是實現中國教育夢的一項核心問題。
由于普職失衡,中職課程設置已屈服于利益而盲目地社會化,單向地以追求技能培養而掩飾整體發展的不均衡,文化課程式微,但它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卻在不斷加重中職教育的危機。在我國,以漢語系為基礎的語文教學,不僅是高中階段教育中的一門必修課程,還是其他各科教學的有效支撐。另外,良好的普職語文教學,除了傳承中國文化,還肩負著普職融通的教育使命。但是,中職學生語文動機的匱乏,實在無法提振我們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信心。緣于此,作為中職教學的建設者,必須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眼界,扎根中等職業教育的語文教學實際,從學習的內在機理探析學習動機,并求有效建構。
二、研究方法
1.被調查人員
隨機抽取506名被調查,涉及中職三個年級19個專業在校學生,其中男生236人,女生270人。
2.研究工具
編制《中職語文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包括“深層型學習動機量表”“成就型學習動機量表”和“表面型學習動機量表”三部分,形成由40個項目組成的調查問卷。除“人口統計學信息”外,記分方式采用Likert 5點記分法,完全不符合計1分,基本不符合計2分,不確定計3分,基本符合計4分,完全符合計5分。共發放調查問卷520份,回收有效問卷506份,有效回收率為97.3%。問卷的Cronbach′系數為0.786。
3.數據采集與分析
問卷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分析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基本情況
數據顯示,中職學生學習語文深層型動機占比為46%,成就型動機占比為28%,表面型動機占比為26%。調查得知,具有深層型學習動機的學生自己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大多會采取帶有鉆研性、探索性特點的學習策略;具有成就型學習動機的學生往往容易受外界干擾,被其他觀點所左右,而采用敷衍、被動的表面型學習策略;具有表面型學習動機的學生,只從本本、經驗出發,被動接受,對原有知識進行復制,缺乏鉆研精神,流于學習淺層。
2.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與需求的關系
對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社會需求(家庭需求)、學校需求、自我需求的觀測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表明,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與學習的社會性需求有顯著正相關,而且與學校需求、個體需求正相關。
數據顯示,學習動機與社會需求的相關性(0.681**)要比學校需求(0.766*)、個體需求(0.570*)顯著得多,表明當前中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社會性”需求最為迫切。中職學校的學生因其職業的特點,自進入學校起,就決定其學習動機與普高相比,有著更多的社會性成分,并和許多社會職業密切相連,他們汲取職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關心職業發展趨勢和就業形勢。他們知道什么對他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更有用,因此重專業(課)輕文化(課)的現象比較明顯。企業的需要、家長的希望、教師的強化,成為學生的外部推動力。此外,職業學校是開放式的辦學模式,有著更強的社會交往需要、團隊協作需要。這一現象也表明,社會的剛性傾向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習的價值傾向,壓倒性的傾向破壞了人的綜合素養的均衡發展,如何有效調整中職學生語言學習動機的均衡激發,可能是我們為建構合格人才必須思考的問題。
3.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之間的關系
對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觀測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表明,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動機與非智力因素有顯著正相關,而且與智力因素也是正相關。
在中職語文學習中,學生學習動機與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智力(0.439*)因素是相輔相承的,而且與學習的意志力、態度、興趣、情緒等非智力(0.713**)有密切關系。基于現實需要和個體發展,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一定的興趣和需要,這是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的內在因素,當目標指向明確時,就形成了學習動機。中職學生的智力因素還是比較完善的,但非智力因素參差不齊,尤其學習興趣容易轉移,穩定性差、持久性不強;對文化課學習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缺乏學習熱情;學習自制力差,習慣養成性差,情感(0.732**)易波動,從而弱化了語文教學對其的影響。
四、討論
1.教材的陳舊制約中職語文學習動機的激發
通過學習興趣的聚類分析,“語文教材”與“學習興趣”的雙側檢驗顯著性水平值(Sig.)為0.001,意味著教材選材質量與學習興趣有著密切的聯系。有65%的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首要原因是教材的陳舊、無味,這是有力的印證。翻開中職語文教材也不難發現: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所選用的內容要么理論性過強,要么過時,甚至重復初中學習的內容,與時代形勢不相符。然而,學習的第一動因就是好奇。如果語文教材依然保持相對穩定,只在于以“穩定”的對象來符合現代的思想需要和審美要求,很有可能產生相反的作用。特別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在許多認知方式上超載了傳統的認知規范。如果在語言認知的進程中,沒有很好地關切到教材與信息網絡的多元化聯系,作為認知的主體很有可能失去關注沒有現實突出性旨趣。為此,針對中職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考慮,像以介紹科普知識為主的說明文,以高科技發展為依托的科學史等更能適合當代中職學生的閱讀和欣賞需要,更能激發他們對語文的深入探究、理解。
2.教師適應性調整的缺失影響到中職語文學習動機的發揮
在協方差分析中,教師的不同適應性調整對語文學習動機貢獻的離差平均和所對應的F值和相伴概率分別為15.146和0.000,說明教師適應性調整對學習動機造成了顯著的影響。目前中職語文教師,大部分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講讀、練習、測試等仍是教學常態,而諸如信息化教學、微課堂等教學并未普及。他們還須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以適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特點。相對普通中學的教師而言,中職教師進修、研討、提升的機會較少,這種狀況的改變仍需要一個過程。又由于技能課程的擠占,在有限的課時安排背景下,語文類的文化課程教師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固步在原有的教學方法中,缺少變革或創新,因而有“上語文課沒意思(68.0%)”“沒勁(57.6%)”等反饋。
3.中職學生行為的不良影響造成學習動機自我效能的降低
在調查問卷的設置中,特別在人口學測量項目中檢測了學習行為。數據分析發現,學習行為與動機顯著相關(0.779**),而與“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負相關(-0.616**),這意味著不良的學習行為將會影響學習動機,從而降低自我效能。基于此,通過查閱剛入學中職學生中考成績幾乎都在普通高中錄取分數以下,這部分學生多半學習行為存在不良現象或是已經歷了人生重大考試的一次失敗。同時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學生存在閱讀積累少、學習視野狹窄;學習習慣較差,學習興趣和熱情不高;獲得的賞識少,缺乏自信等現象。中職生由于在人才分流的選擇中已經無奈地陷身于弱勢群體,學業失敗和學業困難,已經內化成學習心理障礙,一旦學習意志力、自覺性減弱,學習興趣和熱情喪失,就很容易使學習者陷入非良性循環的軌道,從而學習中習慣于被動接受。所以,一般情況下,這類學生不愿拋頭露面,害怕失敗,要么采取鴕鳥政策,要么冷漠對待。實際上,這種行為正是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下降的表征,對自我價值判斷出現偏差,比如畏懼寫作,而采取舞弊、交朋友等相反的舉動來填補學習期望的缺失。
五、結論與建議
1.注重在“大語文”觀下學生的情緒追求
中職學生與普高學生在學習情緒上有共性追求——有趣,也有個性追求——有用。這與他們的職業密切相關,并通過調動學習動機來實現學習的可持續性。筆者認為,要在了解、把握學生原有的語文水平和現階段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不拘泥于教材,語文學習中注入社會鮮活材料。中職生正值青春期,他們關注自身及同齡人的生理情況,并保持好奇心,這方面的話題自然成為他們矚目的焦點,與此相關的事物,如青春形象、力與美的展現(體育)也一并進入他們的生活,并成為生活的主要部分。中職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構建,也會有情感、價值觀的困惑,如“代溝”及“個人同一性”的形成,使得他們偏愛能反映、宣泄困惑情感的作品,并樂此不疲。然而平日里布置的一篇幾百字的作文練習卻要拖拉不交或隨便應付。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關注學生訴求,引導學生在“大語文”觀下學習,將語文學習引向“生路”——生活之路,發展之路。
2.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實踐證明: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興趣是最高的,其求知欲也是最強烈的。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情緒的學習情景”,通過任務驅動、實際操作、角色模擬、團隊活動、信息技術支撐等,呈現記憶情境、模擬情境(圖片、幻燈、影視等)、語言情境和想象情境以及課堂心理氣氛這一社會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知識、能力、方法去同化、順應新的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智力活動,使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處于“憤悱”的狀態,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給學生的思維注入活力,使課堂充滿生機和趣味。
3.注重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是腦力勞動,從事學習的勞動者必須處于主動狀態,要積極進取,強烈成才的愿望。”對學習不感興趣的人,按照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是因為他們的較低層需要沒有得到適當滿足的緣故,這也許正是學生學習和自我提升的主要障礙。語文課上,教師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其學習的內在原動力。中職生已經有一定的母語學習經驗,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簡言之,學習語文很少有“不懂”或“不知”,甚至覺得語文課上與不上差不多,出現“語文好學,不要老師教,少上一兩節課無所謂”的消極心理現象。語文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有“這個我倒沒想到”的欲罷不能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師要把學生“處于最近發展區的正在成熟階段的一系列機能激發和調動起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誘發動機,給動機注入活力的同時,結合學生特點,與作者對話,對課文進行由淺入深、多角度、多層次的個性揣摩,產生共鳴。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將語文學習引向更廣闊的生活、社會,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改變封閉式的學習方式,著眼全局,建立新的目標體系、評價體系,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語文教學系統,讓動機激勵伴隨教學的全過程。
4.注重學生評價的完善
教師,尤其是中職學校的教師更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抓住一切閃光點,放大學生的優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狀態下學習。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中,教師是唯一的主體,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造成了評價活動中的主客體分離,容易使評價走入死胡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監控能力,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交流、評價過程中,其實質也是學生進步、自我價值體現的過程。當前,大部分中職學生的成就動機屬于避免失敗型,中職語文教師應重視“自我評價引起較少的焦慮并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比較有創造性”,努力搭建學生展示平臺,充分尊重學生的理想——自我目標,指導設立合適的目標,不斷收獲成功體驗,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依靠努力贏得成功。
參考文獻:
[1]王曉云.淺談大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J].沈工高等教育研究,1999(1).
[2]張亞玲,楊善祿,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4).
[3]王真東.論對職業學校學生社會性動機的誘導[J].教育評論,2008(6).。
[4]沈江峰.問題,思維的發動機—兼論問題策略與實施[J].語文學習,2007(4).
[5]喬建中.情緒追求:教學中值得重視的動機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驗,2001(8).
[6]楊華平.語文學習視野論[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0(7).
(作者單位: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