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等職業院校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提出用教學相長的辦法,幫助青年教師研究好專業教學,樹立起正確的教師職業價值觀,開發自身潛能,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從而解決職業倦怠問題。
關鍵詞:青年教師 職業倦怠 教學相長
一、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成因
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較為普遍,特別在青年教師群體中尤為突出。青年教師剛進入高校時,對職業持有新鮮感,一般都會有很高的熱情。但他們經過3~5年的工作,常因各種原因,對教師職業產生倦怠感。有職業倦怠的教師對自己的工作熱情降低,往往會影響教育教學水平,降低教學的質量。
導致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很多,其中職業收入低、職業交際圈狹窄、行政干預過多、社會不良風氣等影響,都被認為是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但從根本上分析,這些都是職業倦怠產生的淺層原因,解決這些問題僅僅是“治標”。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滿足了低層次需求后便需要進一步滿足上一層需求,否則便會產生不滿和倦怠感。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其職業的最終追求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當前社會拜金主義風靡一時,一些青年教師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出現了偏差,錯誤地將教師的職業興趣從教書育人轉移到了經濟利益上,職業目標停留在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上,個人的職業追求在三者中循環往復,考慮工作輕松、薪水更高多了,謀劃教書育人、提高教學質量少了,久而久之,教學工作所帶來的滿足感逐漸降低,邊際效益遞減,致使職業倦怠產生。所以解決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應該著眼于如何將教師的職業追求上升為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這才是“治本”。
二、用教學相長解決青年教師職業倦怠
《禮記·學記》中提到: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會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不會知道它的奧妙。因此,通過學習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過教學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才能夠督促自己進一步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夠自我奮發進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教學相長的道理。
當代社會,對教學相長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遵循《禮記》最早的觀點,說明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教導他人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正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第二種是將教與學看作兩個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相互促進,各有長進。兩種解釋均有其道理。教師通過“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在“教”的過程中“學”,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開發智慧、提高專業水平,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提升授課技術,使自己和學生共同成長起來。
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想使教學相長的作用發揮得更好,需要青年教師有意識地進行開發。如果教師僅僅是被動地接受這種“相長”的作用,其最終效果非常有限。所以筆者認為,青年教師應做以下幾件事來促進教學相長。
1.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從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對教師職業的錯誤認識,所以如果要想通過教學相長的方式破除職業倦怠,首先應讓教師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青年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師不同于其他職業,教師的本質是傳承人類知識和文化,塑造人類靈魂。《荀子·大略》中提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對教師職業的重視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后漢書·孔僖傳》更是將“師”與“道”放在同一級別進行論述:“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可見教師職業有著無法替代的神圣性。
在當前社會上種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青年教師很容易被金錢與物質引誘,背離教師職業“傳承者”與“塑造者”的神圣本質,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獲取經濟利益上,這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種的玷污。青年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身職業的神圣,對教師職業抱有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自己的職業認同感,并且通過這種敬畏之力去影響學生。
2.開發自身智慧
智慧是學習并且駕馭一切知識的基礎,想要發揮教學相長的作用進而消除職業倦怠,廣博的智慧是不可缺少的。中國漢字具有“一字一太極”的特點,每個字都蘊含各自獨特的意義,“智慧”也需要從這個層面來進行解釋。所謂“智”,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智力;而“慧”,是指人與自然界溝通,通過自然萬物汲取知識的能力。一個有“智慧”有“知識”的人,可以通過自身智慧駕馭知識,從而成大器;一個有“知識”無“智慧”的人,因為沒有足夠的智慧駕馭所學知識,所以學得越多越會淪為知識的奴隸;一個有“智慧”無“知識”的人,雖然短時間無法成才,但因為其擁有從萬物汲取知識的能力,所以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斷成長,最終成器。可見,一個人可以無知識,但絕對不能無智慧。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如果沒有智慧,首先無法駕馭所傳承和講授的知識,不能將知識活學活用,最終誤人子弟;其次,因為沒有智慧,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無法獲得新的感悟,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也沒辦法獲得啟迪,導致“教學相長”成為空談;最后,因為沒有智慧,無法在所教學的領域產生有益的突破,導致自我價值無法體現,從而產生職業倦怠。所以,教師能否有意識、有效地開發自身智慧促成教學相長,是消除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
3.研究專業教學領域
對于知識傳承者的教師來說,有堅實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是必需的。青年教師經常發現,在第一、第二輪的備課中,通過“教”而“學”的效果是明顯的,教學相長的作用非常顯著。但在幾輪課后,因為熟悉了課程內容,自己的教學過程往往變成了簡單重復,日積月累導致自己對所教的課程產生厭倦感,無法從教學中學到知識。
其實任何學術領域所蘊含的知識都是無窮的,青年教師通過前幾輪的授課,熟悉了所教的課程,僅僅只是摸到了該領域的皮毛,其中所包含的更深層面往往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獲得。譬如在國學領域,老子所著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僅僅五千余字,背下來是容易的,但真正想獲得其中的真諦,可能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并且能在探索中獲得無窮的樂趣。教學也是如此,熟悉一門課程很容易,但要將這門課程吃透,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而這種“耗費”往往能夠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快樂。即便教師的這門課程已小有所成,但是與該課程相關的領域仍然有待開發,通過相關領域的研究,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往往能發現更多研究價值。通過探索真理所獲得的快樂,是任何其他快樂所無法替代的,而這種快樂恰恰就是治療職業倦怠的一劑良藥。
4.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
孔子一直提倡“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也是教學相長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高發,與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有非常大的關系。很多青年教師在高職院校執教一段時間之后都有類似的感慨,自己所講授的內容無法被學生理解,很多問題無法激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和學生沒有辦法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導致學生聽不懂也不愿學,老師教不動也不愿教,久而久之學生厭學,老師倦怠。
為什么高職院校的學生和老師無法產生共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沒有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教師應該意識到,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點與普通高校的學生是有區別的,高職學生對于理論型知識往往難以理解,而對實踐型知識卻有較高的興趣和理解水平。然而青年教師因為沒有對學生進行分析,簡單地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沒有辦法理解所授知識。青年教師應該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合其特點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5.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
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教材的編寫應該符合這一特點。然而目前的一些高職教材并不符合這一要求。以管理學教材為例,目前高職院校通用的管理學教材大部分還是參照國外史蒂芬·P·羅賓斯、哈羅德·孔茨的經典教材,借鑒國內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編寫的、保留理論知識的部分,刪減案例部分,對管理實踐能力和管理思想的培養較少。這樣的教材從嚴格意義上說并不符合高職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用此類教材上課,學生很難提起興趣,更無法獲得實踐能力。
教材編寫需要時間,在尚未有一本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要求的教材之前,教師授課時應考慮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通過自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合理地、有選擇地講授理論知識,增加案例、實操環節,從而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生硬地對教材進行講解。
6.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傳統課堂“老師講,學生聽”的經典授課形式,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但近年來教育學、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發現,如果能夠在經典授課方式的基礎上增加多元化的授課方式,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所以青年教師如果能夠在教學中增加課程討論、課后觀影、案例分析等全新的教學環節,并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進行教學支持,將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教學相長。
當然,促進教學相長的方式還有很多,在此僅僅談了其中幾種,更重要的是,筆者希望能夠開啟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教學相長,幫助青年教師找到職業認同感,體現自我價值,從根本上解決職業倦怠的問題。從教師自身來講,如果能夠處理好倦怠問題,振奮精神,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職業生涯將會增添活力和動力,最終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從學校層面來講,引導青年教師克服職業倦怠,最終可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云南省開放大學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