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全國示范性職業院校開展視頻公開課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加強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重要舉措。本文結合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瀝青路面坑槽修補”視頻公開課的案例,從課程的選題、課程設計、課堂互動、視頻拍攝及后期制作幾個方面,闡述了視頻公開課設計與制作的思路和方法,分享了課程建設的體會,旨在為中職院校的視頻公開課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視頻公開課 設計與制作
視頻公開課是一種特殊的網絡教育形式,教師在自然教學環境下授課,與真實的學生展開互動,用視頻加字幕的形式如實記錄完整的課程教學過程,并通過網絡廣泛傳播,與全社會共享,以滿足廣大社會學習者的需求。
當前社會公路養護任務日益繁重,加強養護人才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的嘴巴和粉筆”為主,往往將技能弱化,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聽”培養模式不能直觀反映實際,很難實現培養目標。視頻公開課能突破以上局限,學習者可通過這種視聽結合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準確掌握技能。筆者將以瀝青路面坑槽修補視頻公開課為例,從課程的選題、課程設計、課堂互動、視頻拍攝及后期制作的全過程進行深入分析,探討視頻公開課的設計與制作。
一、課程選題
視頻公開課面向全社會公眾,需要開放普適性課程,專業性太強或需要較高基礎水平的課程不利于課程的普及,不適合作為視頻公開課的課程選題。公路養護是一門專業能力課程,可操作性強,在視頻公開課的選題過程中,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典型
坑槽修補是瀝青路面養護工作中最常規的典型工作任務,且技術較復雜。
2.稀缺
目前,我國公路養護技術規范對公路養護維修作業的操作沒有具體的規定,相關資源也極少,大多學校的養護課程都還是學科式,且沒有具體講解各種病害維修的作業流程。在公路養護技術領域尚沒有規范化的操作視頻可參考,本課程的開發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3.可實施一體化
學校與廣州市道路養護中心東城養護所等養護企業深度合作,可提供真實的生產環境及設備等用于教學,同時邀請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廣東省勞動模范為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授課,使本課程能真正實施基于真實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4.同類專業群具示范作用
由于路橋建設養護工程都是野外作業且施工作業面大,教師們均認為路橋專業群無法實施一體化教學,本課程的實施能起到示范作用。
二、課程設計
課程采用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實際工作任務引領,以小組學習為主,采用學生先做教師再總結的教學方式。
教學流程如下圖所示。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以是否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為依據,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及其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其中行動導向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貫穿教學全過程。
“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體現在:采用學生先做教師再總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從收集信息到編制計劃、方案再到計劃的實施到最終的總結都是學生自主完成。
“以教師為主導”主要體現在:教師課前編制工作頁(即引導文)、提供相關教學網絡資源、答疑及在一些關鍵、難點、安全問題上的觀察引導。本次課在引入任務、明確任務、做出決定、評定反饋等環節,教師參與得更多些。教師對操作復雜或存在一定操作安全風險的設備事先進行演示。
三、課堂互動
視頻公開課的建設,應重視教學互動,互動的過程就是互相學習的過程、交流的過程,交互也是引導學習者深層次學習的關鍵要素。“學習的本質不在于記住哪些知識,而在于它是否觸發了學習者的思考。如何促發學習者的思考,卻需要傳授者機巧算盡,布滿暗地鋪陳和峰回路轉。傳授者要做的不是讓學習者去接受他的觀點,而是向他展現某個領域的知識,啟迪去思考,自行判斷什么是合理的。”因此,在視頻公開課的錄制中加入互動環節,可以引發視頻觀看者的深層次學習。
本次教學課堂上的互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入任務時的設疑
老師向學生展示路面坑槽損壞照片,提問學生引出本次任務。
2.學生展示方案計劃時的點評、質疑
例如:在進行路面坑槽修補前要不要進行養護維修作業控制區的布置,布置時應要考慮哪些參數?布置不當會造成哪些后果?上臺學生展示方案完畢后由臺下學生自由發言,點評展示方案。
3.做出決定時的質疑
這主要是針對修補作業流程進行點評、質疑、糾正。例如:個別小組會忽略坑槽修補完后的檢測步驟,老師可以質疑學生需不需要進行質量檢測,并提問學生如何進行檢測?在提問過程中,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發言。
4.實施任務時的觀察、質疑
這主要是針對任務實施過程中一些工藝要點進行點評、質疑、糾正。例如:瀝青混合料碾壓時的碾壓原則,并引導學生區分局部碾壓和整理碾壓的原則。
5.評定反饋時的點評,任務拓展時的設疑
瀝青路面坑槽修補的方法有多種,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寬他們的知識面。
四、視頻拍攝過程及后期制作
在視頻拍攝過程中的主要步驟如下。
1.初步溝通
主講教師與企業教師、拍攝團隊進行初步溝通,確定拍攝內容課程,課程性質和特點。
2.資料準備
主講老師將教學設計、教案、拍攝腳本要點等提供給拍攝人員,使拍攝人員理解課堂教學設計。腳本最好是教師與拍攝人員共同編寫,更有利于拍攝過程中的良好溝通。
3.學生排練
拍攝前對需要拍攝的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演練,以保證正式拍攝時課堂教學活動能順暢進行。可以先拍一個教學環節做樣片進行討論溝通。
4.拍攝事項確定
在拍攝前,課程組成員與拍攝人員進行必要的、反復的溝通,商定拍攝時所需要的各種設備、場景以及學生的座位安排等事項。
5.現場拍攝
根據課程內容,采用3機位拍攝,其中1機位記錄課堂全景;2機位記錄投影內容(實訓時記錄例如主要機械的操作,工作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重點等);3機位針對學生,專門拍攝教學活動的部分特寫,采取現場同景錄音的方式分鏡頭拍攝。
6.后期制作
主講老師全程參與后期的編輯制作工作過程,對編輯制作工作進行必要的指導,并采取適當的特效處理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視頻剪輯過程中對主講教師、學生的不合理的畫面進行替換或技術處理,畫面銜接要順暢。對于課堂講解中教師的語言用字幕進行處理和呈現。
五、小結
本次視頻公開課程拍攝最大的亮點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使本課程能真正實施基于真實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本次課完全還原了整個工作過程,操作標準、規范、安全,為后續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制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視頻公開課的拍攝對主講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單位: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