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對中職教學方法與手段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套評價方案,經過應用和實踐,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它同樣適應于對其他教學實施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手段時應用效果的評價,具有較好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教學方法 應用效果 評價
課 題:本文為陳梅春主持的省級課題《中職機械類專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172。
筆者所在學校承擔的省級課題《中職機械類專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對教學方法和手段展開了研究,然而,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究竟好不好?在利用該教學方法和手段完成一個教學任務或一門課程后,效果怎樣?怎樣去評價它?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方法。在各研究和文獻中,如何評價教學的文獻較多,如何評價教學方法應用效果的則很難找到。因此,如何評價一個新教學方法的實施效果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經過研究,探索設計出一套評價方案,經過應用,獲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方案能用于對其他教學中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應用效果的評價,現探討和剖析如下。
一、評價原則
經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評價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多元評價原則
教學方法的優劣不能僅由某一方面的人來評價,為避免片面,應盡量選取與其關聯較大的多方人群共同評價。我們選取了教學方法的執行者、接受者、同行、領導者、專家五方面人士共同評價。
2.過程評價與完成時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對教學方法的完成時評價很重要,但還不夠,它會使較多的教學方法的優缺點難以發現,使評價變得不全面,必須同時結合過程評價,發現方法的內在潛質以及應用中的相關問題,使評價更科學、合理和準確。為此,除了設置完成時評價外,還設置了中途評價、同行隨機聽課評價。
3.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對教學方法的評價不能只用定量評價,但只有定性評價也不行,因它過于意象。應該盡量量化,同時定性界定,力求做到定量與定性結合評價。
4.客觀性評價原則
評價必須客觀,符合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或摻入個人情感。
5.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方案必須具備可操作性,應簡潔、明了,能夠較好、較方便、較準確地得出結論。
二、評價者的確定
要評價一個標的,首先要解決評價者的問題。評價是否科學,評價者的選擇相當重要。筆者所在技師學院采用多元評價原則,確定了五個方面的評價人。
1.實施教學方法的教師
對將實施教學方法的教師確定為評價人曾有過爭議,有的認為教師是實施者,不應參加評價。然而,這恰恰是一種偏見,作為實施者,教師最了解、最熟悉該方法,只要教師從事教學多年,就用過不止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自然會對這些方法進行比較,對新方法的優劣最有發言權,教師是評價的重要人物。
2.教學方法的實施對象——學生
學生直接在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習,他們同時接受了其他方法的教學,對新方法的優劣也有發言權,是主要評價人。當然,目前的中職學生,基礎稍差,在評價的設計中,應該注意簡潔、明了。
3.教學方法實施者的同行
同系同專業的教師隨時都在觀察新方法的應用情況,有時他們會去聽課,他們用過、見過較多的方法,在他們的頭腦中,自然會進行比較,因此,他們也是主要評價人。
4.主管教學的系主任
系主任主管教學,時刻在關注新方法的應用,也是主要評價人。
5.專家小組
專門組織學校具有豐富教學經驗、掌握目前先進教學方法、懂得學科專業的行家組成專家小組,對教師實施的新方法開展專門評價。
三、評價點及評價方式
1.評價點的設計
在教學的哪一階段開展評價即評價點的選取相當重要。我們根據過程評價和完成時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設計的評價點如下。
(1)教學過程中評價點的設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重要發現和重大挫折時,可各評價一次;被教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測評一次;組織同行在教學過程中隨機聽課評價;系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評價一次。
(2)將完成時評價設置為重要的評價點。教學、被教學生、系領導、專家組均在此評價點開展對教學方法實施效果的評價。
2.評價方式的設計
只有認真設計評價方式,才能解決有效評價問題。在此,筆者學校根據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具體設計。
(1)評價形式。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量評價為主。在各個評價環節,用百分制量化評分,同時結合定性評價,并設計好評價表格。
(2)評價方式。
①執行者——教師。在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和結束時,或在有重要發現及重大挫折時,按照評價表,逐條采取定性和計分形式各評價一次。
②接受者——學生。在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和結束時,按照評價表,逐條采取定性和計分形式各評價一次。
③觀察者——同行。學校組織同行在教學方法實施的整個過程中,采用隨機聽課的方式,按照評價表,逐條采取定性和計分形式進行多次評價。
④領導者——系主任。在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及結束時,除自己掌握的情況外,組織學生座談后,按照評價表,逐條采取定性和計分形式各評價一次。
⑤行家——專家小組。在教學方法實施結束時,由課題組申請、學校組織,采用匯報課的形式,按照評價表,逐條采取定性和計分形式進行評價。
⑥專家鑒定。在教學方法實施結束后的專家評價時,專家小組根據上述幾個環節的評價開展討論,提出教學方法實施的優缺點,形成討論意見,做出最終的評價結論。
3.評價權重設計
評價是從不同方面、按不同要素進行的,不同的要素在評價中所占的分量不同,必須分析和設計不同要素在評價中所占的不同分量,使評價的結果更為科學。我們在評價表中合理地設計了各要素的評價權重。
四、評價標準
對一個標的的評價,必須設計好評價標準,評價標準直接影響評價的結果。在此,我們堅持客觀性評價和可操作性評價的原則。
經過實踐、總結,我們認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應該適應于學生、適應于老師,應具有先進性,有別于傳統方法,能促進中職教育發展,具有較好的功效性和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應該簡潔、明了,易于操作。
1.適應于學生
學生愿意接受該方法,并能較好地利用該方法開展學習;學生更容易學會知識和技能,學習更加輕松、愉快。
2.適應于教師
教師經過學習和實踐應能夠很好地駕馭教學方法,易于掌握和發揮。
3.具有先進性
符合中職教育的特點,教、學、做合一;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快樂地學習;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4.具有功效性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能包容更多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更好地提高能力和素質。
5.教學效果好
能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改善學習方法。
五、評價方案應注意的事項
一是評價不是針對教師的教學,而是針對教學方法或手段。這是本研究和評價方案設計時要特別注意和區分的地方。在研究中,有很多的教師沒有弄清楚評價的對象,將其混淆了。
二是在學生評價時,項目與標準的設計應十分明確,文字盡量簡單、易懂、明了,以使學生能明確、準確地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周巧玲.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反思與重構[J].首都教育學報,2012(11).
[2]李偉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確立的反思與重構[J].教育革新,2008(5).
(作者單位:湖南省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