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職提倡“重視實踐教學,減少理論課時”的大背景下,很多院校開設了英語選修課。因此,促進高職英語選修課教師專業發展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本文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將高職英語選修課教師專業發展放置于一個相互影響的生態環境中,通過對其生態主體進行分析,提出了高職英語選修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高職英語選修課 教師專業發展
課 題:本文為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度院級課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職大學英語“模塊+選修”課程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課題項目編號:Lgy14010。
當前高職教育提倡“重視實踐教學,減少理論課時”,很多院校都開設英語選修課。英語選修課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作為改革的實施者,教師肩負著重擔。然而,英語選修課程的實施任重而道遠,教師專業發展也不盡如人意,尋求研究其專業發展的新思路迫在眉睫。
一、教育生態學
1976年,美國學者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態學”理論。它在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等生態學原理基礎上,對教育活動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得出教育發展規律,揭示教育發展方向。我國學者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介紹國外教育生態學,把人的教育實踐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以分析各種教育生態因子、教育演化和發展之間基本規律為目的,探討教育發展規律和生態機制,探尋實現最優教育生態模式的途徑。
二、選修課教師專業發展生態學分析
教育生態的大系統中包含了不同功能和特點的小系統。教師專業發展從宏觀上看屬于高職教育發展系統,而從微觀上看,任何教師的發展都離不開學校、學生、課堂等客觀生態環境,所以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系統是存在的并且符合教育生態理論的。
1.生態主體分析
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是教師個體,因此,對教師個人發展造成影響的各種自身內部環境因素都屬于教師發展的生態因子。筆者認為構成高職英語選修課教師專業發展的因子包括專業知識、能力知識(教學、科研以及創新)、職業道德素質。
(1)專業知識。淵博的知識是教師教學的基礎,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主要包括英語基礎知識、相關語言學知識、翻譯理論和英美文學知識等。還應該具備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知識。此外,每位教師都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微課、大學城空間等資源,把現代化教學方式最大化地應用到教學當中。
(2)能力知識(教學、科研以及創新)。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核心是其具備的能力知識,包括教學、科研以及創新能力。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能力,它是指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教師所學到的學科知識,學生學習規律,以及具體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手段等。高職院校教師還應擁有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的能力,開展教學法和語言習得的研究,從實踐中摸索出具有共性的東西,逐漸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同時,教育教學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教師應該意識到自我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自我發展動力。
(3)職業道德素質。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熟的前提和標志。它是指教師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以及處理與學校、學生、同事或其他工作關系所表現出來的觀念和品質。教師只有擁有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才能在教書育人這條道路上選擇正確的方向,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發展的專業化。
2.生態環境分析
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是指以教師為中心,制約其專業發展的空間和環境因素,可以分為: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教師的心理環境。
(1)自然環境。這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生態基礎。自然環境對教師專業化發展主要表現在地理和氣候環境。研究表明優美的校園環境以及教室的教學環境可以減輕教師壓力、對緩解教師工作倦怠有一定的幫助。
(2)文化環境。主要是指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的精神環境,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群體文化價值觀的導向和教師的社會地位以及社會認同方面。在我國文化里,教師被喻為辛勤的園丁、照亮他人的蠟燭。人們在無意識中就會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等詞語和老師聯系起來,這樣的社會形象忽略了教師作為一個人的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基礎差、底子薄等一系列問題,導致高職英語教師尤其是擔任英語選修課的教師感到很大的工作壓力,從而無暇顧及自身的專業發展。
(3)教師的心理環境。心理環境指大腦中對人的一切活動發生影響的環境事實,即對人的心理事件發生實際影響的環境。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面對教學、教育的雙重任務,教師作為人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的身心狀況無法及時進行調節,時間長久,勢必會導致心理環境的失衡。
三、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職英語選修課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教師作為教師發展生態系統的主體,對專業化發展生態系統平衡具有調節作用。從教育生態學視角出發,提出高職英語選修課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可以促進系統內部生態因子和諧發展以達到生態平衡。
1.進行生態主體自我發展
(1)教師應該增強自我發展意識。教師應該自覺培養專業發展的意識,對過去、現在的發展進行思考,對將來的發展進行規劃,并且付諸實踐,成為自我發展的主人。只有自我發展的意識足夠強大,才能夠使教師專業發展由自發變成自覺。
(2)教師要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同時不斷進行知識創新,更新原有知識建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廣泛涉獵各種學科知識,擴展自己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3)教師應該養成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這是發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最佳途徑。通過對自身教學活動進行總結,正視自己的教學優勢和劣勢,培養自己教育研究能力并且創新教學方法。
2.構建適宜的教師專業發展的自然環境
(1)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對教師發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作為一種無形的道德準則規范著教師的行為,并且在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中逐漸轉化為教師的內在品質。基于此,學校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提倡優良的教風和學風,引導教師擺脫陳舊的教學觀念,走出自身發展的生態困境和花盆效應。
(2)學校也應該為教師發展提供和諧的人際環境,形成相互競爭、共同進步的良性競爭氛圍。鼓勵教師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并開展各種活動為教師之間的學習提供平臺。
(3)學校的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也應引起重視。學校要為教師的發展創造一個舒適愉悅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校園的自然環境如辦公室、教室的環境。
3.制定合理的管理和評價體系
學校辦校的最終目的是辦好教育,學校對教師進行合理的管理和評價也是為此服務。教師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管理和評價對象,學校的管理制度應該突出教師作為自然人,他們有物質和精神需求,要重視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導作用,以人為本,在考勤制度,工作評價等方面給教師一定的自由度,讓其在工作過程中體驗教師職業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4.合理配置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資源
在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化模式中,只有將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各種生態因子進行有效的安排和利用,保證各種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就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平衡。
(1)教師應該拓寬各種渠道,獲取有效信息。教師們在教學之余,還應該時刻關注教育發展的最近動態,比如各種教育規章制度的出臺,各種科研成果的展出,時刻補充專業發展所需要的信息。
(2)學校應該為老師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教師除了靠自身有意識進行學習之外,也需要通過繼續教育、職業培訓、和專家交流等一些平臺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學習,開闊視野。
(3)教師專業發展還包括教師物質待遇的獲得。隨著教育在社會各行各業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又一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頒布了一些提高教師待遇的措施,但是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的薪資難以滿足教師的物質需求,再加上教師工作壓力大,社會期望值高,很多畢業生都不愿意從事教育行業,也有一些在職的教師因為一些客觀因素尋找兼職或者他職,無心從事教學工作,這對教師專業發展是毫無裨益的。
四、小結
教師作為其自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主體,受到各種生態因子的影響。因此,在高職院校中英語選修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高職院校、教師等進行配合,創造出有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生態環境。同時,教師自身也要善于處理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合理有效地和外界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不斷為專業化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胡潔雯.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教師發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3(1).
[2]穆春玲.大學英語選修課生態體系中教師的專業發展[J].課程與教學,2014(7).
[3]李偵.新形勢下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必要性及途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11).
[4]周玉林.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及教師發展中的運用[J].外語界,2005(6).
[5]林輝.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中學英語教師發展[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外語學院,2011.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