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價值觀及價值取向呈現多元性、多變性、功利性的特點。以“中國夢”的教育為契機引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需要,也是關系到黨和國家未來前途命運的重要工作。高校必須針對大學生本身的特點,以“中國夢”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中國夢”的教育;大學生價值觀;引領
“中國夢”的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喜歡捕捉新思想、新潮流。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讓其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著力點”,可以說是一項系統工程。
一、“中國夢”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國夢”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與價值行為的有機統一體,既有鮮明的階級性和能動的導向性特征,又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廣泛的包容性特征。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客觀地看,我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擁護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學習上勤奮努力,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本領,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他們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不少學生的主要政治選擇。然而,受社會上不良思潮的影響,也使部分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所以,高等院校要承擔起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就必須充分認識到“中國夢”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所發揮的重要性。
(一)“中國夢”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抵制各種思潮的侵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多元價值觀客觀存在并以不同方式通過不同途徑輻射到大學校園,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傾向。同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的交往是國際性的,隨著經濟的日益國際化,政治、文化也走向了國際,各種思潮也涌進來,大學生作為思想活躍的一族,是很容易就接觸到各種思潮的影響。而“中國夢”從系統地引導了社會主義公民應該具備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奮斗目標、努力方向和行為模式,以“中國夢”體系圍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共同理想和個人理想之間的關系,理性面對和妥善處理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的沖突,克服個人本位主義的價值追求,自覺把個人理想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機統一起來。
(二)“中國夢”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夢”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具有引領作用。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實現“中國夢”最年富力強的年代,是踐行“中國夢”的重要動力和生力軍,是實現“中國夢”的可靠力量和主體力量。共圓“中國夢”,給大學生提供一種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這種氛圍,對大學生是一種規范和導向。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中國夢”這主題能夠滿足大學生追求進步的精神欲望,從而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一股向心力,這種向心力就是凝聚力,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夢”形成的凝聚力,促使大學生向著共同的目標邁進,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只有用“中國夢”教育廣大學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才能使其排除干擾,驅除雜念,堅定信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廣大學生,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舉措。
二、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高校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人才培養基地,擔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必須把建設“中國夢”作為著力點來創新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需要。
(一)利用課堂教學的主平臺,加強“中國夢”的時代內涵教育
在高校開展“中國夢”的教育過程中,要利用好課堂教學的主平臺,發揮主陣地作用。首先,在教學內容上,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詳細講解“中國夢”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內涵,另一方面又要結合專業課程有意識地滲透“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和保障體系,讓大學生自覺加強專業學習,為投入“中國夢”的實踐積累知識。其次,根據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思維開闊的特點,應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說教式”教學,而是采取互動交流的“參與式”教學,調動大學生對“中國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再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考核采用卷面考試和能力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使大學生對“中國夢”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內涵的認識不停留在死記硬背、機械式吸收上,而是體現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概言之,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夢”教育在入課堂的同時,能夠使大學生入腦、入心。
(二)利用校園文化平臺,大力推進“中國夢”主題校園文化建設
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中國夢”教育,要利用好校園文化平臺,大力推進“中國夢”主題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將“中國夢”的時代內涵展現在校園網、校園海報、宣傳櫥窗、宣傳橫幅中,利用豐富詳實的圖片資料和優美的文字表述,通過健康的信息傳遞,提升校園文化品質,提升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同感。其次,推進“中國夢”主題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加強校風、學風、班風建設。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是使大學生將對“中國夢”的學習轉化為自覺行動的保證。再者,應該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將“中國夢”教育融入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中,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中國夢”主題校園文化活動,實現“中國夢”教育的形象化、生動化、生活化,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親近感和信任度,引導廣大學生自覺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結合。
(三)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平臺,扎實開展“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在大學生中開展“中國夢”教育,應該利用好社會實踐平臺,扎實開展“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才能將對“中國夢”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促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培養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才能在思想上將對“中國夢”的認識落到具體的行動中。開展“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中國的發展,親歷親見“中國夢”,感悟由千萬個“中國夢”組成的民族夢、時代夢,從而提高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知能力和感受能力,引導大學生自覺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加強專業知識學習,不斷增長才干,真正成為“中國夢”的主動踐行者。
當代大學生雖然處于求學階段,但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同時,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大學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國夢”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指導思想,高校應把“中國夢”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使“中國夢”深入人心,從而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2-11-30
[2]葉再春.“中國夢”隨想[J].前線,2013(01)
[3]本刊評論員.中國夢[J].實事求是,2013(01)
[4]任志鋒,楊曉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轉換的歷史軌跡與發展趨勢[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