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國家根據我國高校教育工作實際,制定的針對貧困學生的一項助學措施,是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目標的重要舉措。本文分析了資助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希望能夠推進學生資助工作不斷完善。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創新
一、前言
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及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政策實施以來,為廣大貧困地區的寒門學子和城鎮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順利就學和生活提供了保障,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當然,在資助政策實施過程中,不同學校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資助體系不健全、貧困認定不科學、資金落實不規范、受助學生教育引導不到位等問題。因此,要使有限的資金“好鋼用到刀刃上”,為那些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筑起一座成長成才的大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工作。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資助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學生資助保障體系,在框架上已健全完善了學生資助模式。但是,在資助體系內部的制度設計與實際操作上,仍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要求和程序、民辦高校學生高收費前提下的資助金額等,在實際操作中都有很多難處。就民辦高校學生而言,與公辦高校的學費和生活費相比,要遠遠高出公辦學校。以同樣的標準來實施資助,對民辦高校的貧困生來說家庭和生活壓力還很大。
(二)貧困生認定工作難以客觀公正。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由于缺少直觀的量化指標,在評定中存在的問題較多。比如,二級證明問題。對于貧困生認定需要生源地民政部門蓋章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大學生基本回鄉都能輕易拿到證明,這從源頭上導致資助工作的不公平。另外,在班級評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時,往往是大一剛入校,班主任和班委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甚了解,劃分貧困等級也只能憑學生的個人表述或師生的日常觀看來定,容易造成有些不貧困學生被誤入貧困群體。此外,在助學金評定中,有些班主任不負責任,沒有用心深入調查,以投票選舉的方式決定助學金的人選,從而導致出現拉選票的現象,使那些本身貧困而內向的學生得不到真正的資助,讓助學金政策失去原有的意義。
(三)學生對資助的認識不到位。目前在學生中存在一些對資助政策不理解的看法,有些學生自尊心強,認為接受資助是一種不光榮的事情;有的學生比較自卑、內向且“愛面子”,因害怕在同學面前自我訴說家境,而導致真正貧困的學生忍痛放棄申請助學金的機會,而一些不太貧困而敢說的學生卻有可能得到大家的同情而獲得資助。在近年來工作中就發現一種情況,到二年級時申請助學金的學生反而比一年級時還多,這其中就有一部分不貧困裝貧困、甚至爭貧困的學生。
(四)缺少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近年來,在貸款的學生中有一些延遲還款甚至惡意不還的情況。還有一些獲得受助的學生認為理所應當,感恩意識淡薄。未獲得資助的學生怨氣沖天,經常抱怨不公平。有的學生拿著受助的錢隨意揮霍,造成極壞的影響。這些事實都顯示出對受助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的資助工作可以解決貧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問題,但不能深層次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需要對貧困生的教育引導,給予學生真心的關懷,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國家資助的原本目標。
三、創新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學生資助體系
關于資助工作國家制定了宏觀的政策,在各高校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實際,不斷完善資助體系建設,建立科學配套的實施細則,規范各環節操作標準,用科學、公平的政策保障資助工作順利開展。我國主要是實施以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國家助學貸款次之的資助模式,這從學生的教育和資助價值實現等方面都不是最優的選擇,特別不利于學生自立自強和責任心培養,不利于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因此,可以建立以助學貸款為主其他為輔的資助體系,不斷完善還貸機制建設,同時加強其他渠道的學生助學活動。
(二)科學認定,保證資助工作公平公正
作為學校,有責任保證資助資金能真正發放給需要的學生,這就需要資助人員要增強責任心,開展科學合理的認定工作。首先,作為輔導員或班主任,要深入學生中間,多方面了解掌握申請學生的情況,準確把握正在的貧困生。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要以貧困事實為依據,不徇私情,使真正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資助。其次,作為學校資助管理中心,要打破按人頭分配指標的做法。各二級學院或系部要也打破班級的界限,按需分配;再者,要科學分配資金比例,可以將貧困生進行等級劃分,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等級的資助;同時要對受助學生進行跟蹤培養和教育,建立監督監管機制。對違反評定規定、不思進取、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可以隨時停發。
(三)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在受助學生中,自卑是這些貧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貧困生所有心理問題的根源。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愛面子,一些貧困生顯得尤為突出,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重點應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讓學生正視家庭的艱難是暫時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狀,獲得成功的機會。此外,要引導學生合理規劃好生活,合理使用受助資金,積極參與班級的集體活動,積極融入班級大家庭,在其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要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讓學生明白“吃水不忘打井人”,畢業后及時還款,走向社會能積極傳遞正能量,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四)積極拓寬學生資助渠道
學生資助僅靠國家的撥款難以解決所有的貧困生問題,學校應按照要求及時提取專項經費,用于學生助學活動。通過校內勤工助學崗位、校外兼職等形式為學生提供自食其力的機會。此外,也可以積極與地方社會團體、知名實力企業聯系,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助學提供見習崗位和資金支持。
總之,受教育的機會應該是公平的,國家也在積極考慮貧困生的就學和就業問題。希望全社會都能行動起來,真正讓“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馮娟.淺析高校的貧困大學生資助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2(03)
[2]魏春華.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淺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