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情感具有指導和強化孩子學習和行為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應該在具備堅實的知識基礎之外,重視情感的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的表情、語言、手勢、教學節奏等情感因素,都能起到指導和強化學生的作用。在教學過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逐漸把興趣轉化成相對穩定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樹立對于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
關鍵詞:情感;幼兒教育;尊重;學習興趣
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 “親其師,信其道”之說,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納教師,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師,才能聽從他的教誨,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會去模仿教師的言行,并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與世界觀[1]。與教師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是學習的前提,這點在幼兒教育尤為的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與認知是相輔相成的,同時與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興趣、求知欲和內驅力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情感可以調節和影響這些因素的發展。而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無疑起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恰當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建立起師生之間的感情橋梁,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下面談一下本人在實際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學生情感培養的幾點嘗試和體會。
一、通過教態表情親近學生
對于一個人了解、認識第一印象很重要,而往往第一印象是取決于外表的,在實際的幼兒教育工作中孩子們“以貌取人”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對于一些女,她從外表出發對不同人持有不同態度的現象是很明顯的。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需要我們教師注意自己的儀表、衣著和表情確保自己在學生面前自然大方,面容和藹可親,眼神觀顧全體,且要輔以適當的手勢動作,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激情、生動。而教師的這些表現一旦變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做出與之相適應的情感反映:集中精力聽講、積極思考問題、主動與老師配合等。另外,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如與學生搞一些課外活動,一起討論他們關心的問題,課間談一些私事、家事等,設法與他們交朋友,掃清學生對于教師形象的思想顧慮,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教師更像朋友、像親人,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教育。當然,這里不得不提到,個別教師平時并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嚴肅的面孔、冷漠的態度,這樣非常容易使學生產生懼怕、緊張的心理,有的教師則對優差生不同等對待,這些都會引起學生情緒上的抵觸和行為上的抗拒,由此可見,教師平時的教態是教師熱愛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情感的一種有效方式[2]。
二、運用教學語言吸引學生
及時面對認知能力有限的學前教育兒童,作為幼兒教師也要特別的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一般自己的教學語言要是嚴謹、深刻、邏輯性強、快慢適當、充滿自信、鏗鏘有力的。教學語言是教師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的一種有效途徑,面對孩子的時候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它應句句扣人心弦,使人感到入情入理,并對此深信不疑。教師恰當的教學語言能夠激起學生對老師的敬佩之情。對于一些女孩而言,本身相對于男孩子而言性格更為的內斂,但是她們卻更愿意和教師進行心靈和情感上互動,她們也更愿意去了解和評價某個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女孩子之間有這樣的私語:“特別喜歡XX老師,XX老師特別幽默、XX老師的說話的聲音特別好聽……”這樣的教師,往往在笑談中就把枯燥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并習得了,而且因印象深刻而記憶牢固。但也有學生這樣說:“XX老師無精打采,聲音又那么小,后面聽不清,課上著上著我就睡著了……”可見,課堂效果會有多大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尤其是教師的語言??傊?,教師的語言應不僅有科學性,還應兼具藝術性,讓學生在得到藝術享受的同時,輕松愉快地把知識學到手[3]。
三、注重在教學中尊重學生
教師自身具備高水平的業務能力,飽滿的教學熱情、堅韌不拔的教學意志固然可貴,但要讓學生體會教師的真情卻并非一件易事。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一次在課堂提問中,有位學生答錯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其他學生中立即出現了“噓”聲,當時回答問題的學生很不好意思,可我沒注意到,又叫了另一個學生來回答。這事過了一段時間,我漸漸發現那個答錯題的學生課上不那么積極了,于是我找到他,他說他怕課上再答錯問題別人再笑話。課堂中學生舉手發言本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由于那時我的粗心,沒有及時安慰他,卻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在那之后我也懂得了自己作為教師在任何場合下尊重學生的重要性。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有的學生課堂上經常舉手,但是老師總不叫他,后來這個學生干脆就不舉手回答問題了;有的老師喜歡在課上叫學習較好的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板演,而冷落學習較差的學生;甚至個別教師還常用變相體罰的方式逼迫學生學習等等。這些行為都會或輕或重的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破壞師生之間的感情,而往往學生的厭學情緒也是從這樣的事情中產生的。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若常常粗心偏心,那么即便是再怎么煞費苦心也很難再取得學生的信任,更談不上培養其學習興趣,獲得好的教學效果了[4]??梢?,教師應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修養,深入挖掘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情感因素,對待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幫助和鼓勵,尤其對性格內向又敏感的學生更應多細心引導,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四、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
人的情感、情緒和興趣動機的產生是受外部環境影響著的,根據情感的情境性的特征,在教學中,教師創設新異、宜人的情境,如講故事、看錄像、聽音樂、做實驗等,都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高漲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對于人的成長與求知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教師應對學生的好奇心給予高度重視,依據本學科特征,創設合理的情境來滿足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好奇心,把書本上的知識通過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加強對于知識的把握,并培養其積極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不應忘記在學習中適時鼓勵學生,培養學生在求知時的自信心[5]。
總之,在幼兒教育、教學工作師生之間情感的建立與情感教育的實施,其發揮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不但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能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敬佩之情,并由此受益終身。在實際的工作中,需要教師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善于發揮并利用情感的作用,將學生引領到正確的學習之路上來。
【參考文獻】
[1]左艷清.幼兒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考試周刊,2012,(16):191-192
[2]徐華妹.試論民間文學對幼兒情感教育的作用[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3,(4):156
[3]郭興莉.促進幼兒情感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1):155-155
[4]石國勝.幼兒期情感教育的途徑[J].科技致富向導,2011,(11):184
[5]楊琴.道德品質的培養重在情感教育[J].考試周刊,2014,(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