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語是我國目前非常重要的一門外語學科,也是我國目前各大外語學校重點建設的一門語種。在我們對德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能夠充分的對德語同漢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進行良好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獲得更好的學習的效果。在本文中,將就漢語與德語之語言差異進行一定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漢語;德語;語言差異
德語是我國外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語言,對于我國同德國之間的交流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德語與漢語來說,兩者無論是從習慣上、結構上還是表達方式上都具有著較為鮮明的特點,而我們在對德語實際學習時,如果僅僅根據漢語的理解方式進行學習,對于所獲得的學習效果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如果能夠對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進行良好的把握,則就能夠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的放矢,并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語言結構
對于中文與德語來說,其在語言結構方面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類別。在中文中,不存在詞形方面的變化,并被語言學習者們稱之為“孤立語”。而德語就不同,其所具有的詞性變化非常活躍,被語言學習者們稱之為“屈折語”。而在我們對德語進行學習時,除了德語詞匯所具有的變化情況較為復雜,德語句子所具有的結構也同漢語句子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詞性方面,德語可以說是一種詞形變化情況較為多變的一種分析性語言,需要我們能夠通過德語詞形的變化對句子的句法關系進行確定。而對于德語來說,其詞匯甚至會被分為9到10類,其中存在詞形變化的詞匯類別有名詞、形容詞、代詞、冠詞以及動詞。對于這部分詞匯來說,其所具有的變化情況可以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變格,即代詞、形容詞、名詞以及冠詞所發生的變化;另一種為變位,即動詞所發生的變化。對于這部分詞匯的變化來說,其都在整個德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語法功能。而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在對德語進行學習時對于這部分規律進行完全、熟練的掌握可以說是一項非常難的問題,因為對于我們所具有的漢語語言習慣來說,由于詞匯并不具有這部分變化,就使得我們在對詞匯的變位、變格進行學習時往往會感到非常的陌生與難以掌握。
(二)句子方面,德語并不是根據語序,而是需要通過對于詞形的分析與變化對該詞在句子中所具有的地位以及意義進行掌握,即需要通過語素形態的變化將一個句子的不同成分進行理清、明確,例如:Ein alter Mann schenkt dem Kind einen Fuβball。(一個老年人送給孩子一個足球)。在這個句子中,主語Mann需要句子中的動詞以第三人稱出現,且這個動詞也在句子中提供了三、四格的空位,必須使我們對其進行良好填補之后才能夠保障句子所具有的完整性。根據這個特點,就使得其允許das Kind等被放入到句子之中,并作為句子第三、第四格的位置。而在進入到該句子之后,這兩個詞在句子中所具有的地位也會根據詞匯前方所具有冠詞詞尾的變化對其進行體現。而對于我們的漢語句子來說,則同德語句子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在漢語中,句子主要會根據次序的不同排列對句子所具有的意思進行表達,而在句子中,單個的詞匯并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是根據詞匯在句子中位置、順序的不同而演變出不同的語句含義。以最簡單的例子為例,“你愛我”和“我愛你”這兩個句子由于詞匯位置的改變,則會具有著截然不同的語句含義。而在德語中,只需要確定ich與dich,那么無論句子的順序如何,不管是Dich liebe ich還是Ich liebe dich,其所表達的句子含義都是一樣的(我愛你)。
二、母語習慣
在我們對德語學習的過程中,所存在的最大困難除了漢語、德語之間在結構方面所存在的差異之外,語言學習者自身頭腦中母語的語言習慣以及結構體系也會對我們新語言學習的過程產生較大的影響:
(一)發音方面,中國人在對德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發音是我們必須克服的一個障礙。在德語中,有很多發音都是我們漢語發音中所沒有的,尤其是小舌音[r],更是德語初學者非常難以面對的一個問題。
(二)語法方面,除了發音之外,語法也是我們在對德語進行學習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點問題,在我們對德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由于語法掌握的不到位而出現以下問題:
第一,是以中文的語言順序以及思維方式說德語,這同我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中式英語”情況存在相同的特點。比如“他昨天很晚才回家”,如果根據漢語的語法規則描述應當為“Gestern er kam sehr sp?t nach Hause”,但是在實際德語的描述過程中,卻需要將動詞放在句子的第二位置處,即“Gestern kam er sehr sp?t nach Hause”。第二,在德語學習者初步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德語詞匯之后,在對德語進行造句時往往以中文直接翻譯的方式進行造句。以“開燈”為例,如果我們以漢語直譯的方式使用德文單詞進行翻譯,則會將其翻譯為?ffine das Licht。而這卻并不是一個正確的德語表達方式,對于該意思德語的正確表達方式應當為Mach das Licht an。這也是我們在實際德語學習過程中必須能夠引起注意的。
三、情態小品詞
在德語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情態小品詞也是初學者非常困難的一個學習環節,其不僅在德語日常語言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在書面文章中也會經常出現。同我國漢語的語氣詞類似,德語中情態小品詞在離開句子之后也并不會具有獨立的意義,并且在平時也不會以單位的方式成句。但是,當其被運用到句子中之后,則會具有著十分豐富的交際功能。而其在實際應用方面,則同我國的漢語語氣詞具有著較大的異同點。
(一)語氣詞同情態小品詞的界定異同。在漢語中,我們通常都會將語氣詞界定在虛詞的范圍內,并將其統一稱之為語氣助詞。而在這部分語氣助詞的定義方面,則認為漢語中的語氣詞通常都會應用在完整句子的末尾處來起到表達語句語氣的作用,并在部分特殊情況下可以應用在句子的狀語或者主語之后,即有的語言學者認為語氣詞是作為虛詞的一個分支而存在的。而在德語情態小品詞中,其就不同于語氣詞在漢語中所具有的清晰界定,很多不同的德語學家都會根據自身對于情態小品詞的理解對其進行描述,甚至在稱呼方面也會存在著“調味詞”、“句子小品詞”以及“情態品詞”等不同的叫法。而在具體界定方面,則更沒有具體、明確的界定,在《杜登語法》中,情態小品詞是動詞、名詞、形容詞以及代詞等實詞之外的詞類組,并標明雖然這種“剩余此類組”并不存在實際意義。而在《德語語法》中,則更是并沒有將情態小品詞劃分到任何一個此類當中,而是將此類詞匯稱之為句子的“情態成分”,即Modalglieder。
(二)語氣詞同情態小品詞之間的應用異同。對于德語以及漢語來說,其所隸屬的語系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且在實際運用方面也具有著不同的特點。單單從詞匯方面看,漢語所具有的語氣詞則同德語情態小品詞存在著較多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對于語氣進行表達的詞匯,則具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在漢語中,語氣詞在句子中不能夠獨立的放在句首,而這同情態小品詞的使用方法則完全相同。另外,無論是情態小品詞還是漢語的語氣詞都能夠在句子中進行增減,都僅僅對句子所具有的語氣以及強烈程度產生影響,卻并不會對句子的完整性造成影響,而這也是兩者間重要的相似之處。
在語音層面,漢語語氣詞同情態小品詞也經常出現在口語之中,且都不會在使用時出現重讀的現象,而會根據實際應用的需求而存在著連用的現象。比如德語的“Was ist denn los”和漢語的“吃飯了嗎”,兩個句子中的“denn”和“嗎”都會作為語氣詞被適用在疑問句中,且并不會存在重讀的現象。通常來說,這種情況較多的出現在需要表達強烈建議以及要求的情況,以及對方向我們發出威脅或者警告時。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對情態小品詞進行重讀,如果在句子中情態小品詞出現了重讀現象,那么其可以說已經不再單純的屬于情態小品詞,而是具有了其它更多的功能。而在漢語語法中,語氣詞卻經常出現連讀以及連用的現象,比如在漢語語氣詞中的“嘛”一般是基本語氣詞“啊”與“么”的連續,可以說是語氣詞的一種延續。對于這種語法現象來說,在德語情態小品詞中卻很少出現這種連讀或者連用的現象,且出現連續連用的也僅僅為“doch mal”以及“ja sogar”等較少的幾個詞。另外,德語情態小品詞也不會像漢語語氣詞一樣能夠被縮寫成一個新的詞語。
從形態層面上說,由于這部分作為分析功能語言的漢語詞匯同德語相比缺少詞形的屈折,且缺少形態,這就使其無論是哪一種詞匯類型,都不會產生詞性變化。而相比來說,德語在詞性變化方面則存在著較為復雜的特點,這也是我們之前所提到過的。但是對于情態小品詞來說,其卻不再存在德語詞匯所專有的屈折變化,而這就同漢語存在著更為密切的聯系。
總的來說,在德語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好德語同漢語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幫助我們提升德語學習效率的一個有效方式。在上文中,我們對于漢語與德語之語言差異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則需要我們能夠在充分掌握這種差異的基礎上更好的對德語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范燁.德英語法比較——學好德語的有效途徑[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02):116-120
[2]崔文.簡述在德語學習中背誦的方法[J].科技信息.2009(20):I0105-I0106
[3]譚海玲,潘嘯.英語與德語情態動詞的比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1):55-57
作者簡介:王攀,男,1978年8月出生,漢族,助教,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