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新課程顯現了教育功能的轉變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其設計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多個層面全面體現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因此,可以說新課程呼喚和彰顯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主體教育”和涵蓋學生的生活、生命、人性、價值等諸層面的“人文教育”,期盼的是一種洋溢著“和諧”旋律的教育。
關鍵詞:生物;和諧教學;和諧教學策略;新課程
古今中外,千百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與學”、“師與生”、“過程與結果”、“課內與課后”等多層面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進程和目標的實現。一套科學的“和諧教學策略”,是師生教學相長,特別是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同發展的有力保障。
一、“和諧教育”理念下的“和諧教學”與“和諧教學策略”
(一)對“和諧教育”的認識
“和諧教育”既是一種思想、一種理論,更是一種理想和追求。其指向人的“兩種活動”職能的平衡,從本質上說體現的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自我的精神世界及個性的表現的關注和需求。這種教育應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歷程”中的“統一與協調”的最佳途徑。這種教育也正是新課改所企盼和追求的,是教育的科學化和人文化的體現。“和諧教育”理念下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的同時,就學科教學而言,進行什么樣的教學才是一種“和諧”的教學?進行“和諧教學”應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和諧教學”的本質特征是什么?這些都是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和探究的課題。
(二)對“和諧教學”與“和諧教學策略”的認識
“和諧教學策略”簡言之就是指為使“和諧教學”能夠有效地進行,教師采取的“編程”以及能夠體現多邊的互動交流、反饋調諧,使教學活動充滿積極性、融洽性的教學對策。這種體現教師教學藝術的對策,能夠使相關教學預設以及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超越預設的多元目標能夠實現。
二、研究普通高中和諧教學策略的意義
(一)研究普通高中和諧教學策略的時代意義
研究普通高中和諧教學策略是現階段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召喚,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首先,進行普通高中和諧教學策略的研究體現了時代、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求。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崇高目標,培養和諧社會的建設者離不開“和諧教育”與“和諧教學”。“和諧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性對人的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其價值是讓人的“目標一致”的價值——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和社會進步,這種教育是家長和社會所渴求和認同的,更是人類社會進步所必需的。
其次,進行普通高中和諧教學策略的研究是新課程的需要。
新課程對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及對學校素質教育工作的落實的這些要求需要我們對“和諧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新課程所提出的關于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施需要我們對“和諧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二)研究普通高中和諧教學策略的理論意義
首先,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對學科教學目標達成和實施呼喚著“和諧教學策略”理論的指導。三維目標”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具有內在的整體性、全面性、統一性和時代感,而且與傳統教育目標之間既有內在的聯系又有本質上由于重心偏向學生而體現出的一種超越特征。要實現這種超越,就使得普通高中學科教學對“和諧教學策略”的出現而顯現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導作用求之若渴,這種需求也正導致了新課程背景下“和諧教學策略”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其次,新課程所倡導的“主體性”、“人文性”和素質教育,渴求“和諧教學策略”理論的指導。“主體性”、“人文性”與“素質教育”是統一的,其核心都指向學生,“人文性”的內核蘊藏著“主體性”,“人文性”是“主體性”的精美外現,沒有脫離“主體性”的“人文性”。
所以,依據對“和諧教學策略”及其特征的理解和認識,研究影響普通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諸要素之間以及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相對共振諧調、平衡共生的因素,并對其歸因加以系統分析總結,同時對新課程實施時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比較分析、整合調諧,進而為實現“三維目標”和素質教育研究出一套對普通高中各學科教學具有適應性和融通性的“和諧教學策略”,必將從理論上指導和促進普通高中教育和學科教學的和諧進行,必將豐富和發展現有的教育教學理論。
三、和諧教學構建的基本策略
(一)培養融洽的師生關系
濃厚的學習氣氛往往和真摯而又熱烈的情感聯系在一起。學生常常因為尊敬教師而有意識地增強自己的學習責任心和熱情,愿意學習他們喜愛的教師所教的學科。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鼓勵和維持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學雙邊活動地順利進行,這是進行“和諧教學”重要前提。
(二)創設寬松、自由、民主的課堂氣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都有優良的潛能,都有成長與發展的天性,只要條件許可都可以發展成為個性健全、富于創造的人。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課堂氣氛,也即“和諧教學策略”概念中所說的“結構開放、多元互動和動態生成”的氛圍。允許他們充分地發揮“主體性”,給他們大膽地發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的時空,讓他們在爭辯中練就判斷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的“自我表現職能”自然地流露出來,他們就能主動地愉快地、創造性地去學習。
(三)激發、維持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心理學認為:興趣是誘發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內部動因。和諧的學科教學應該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同發展的過程。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沒有興趣激發的課堂就沒有生機可言,也就談不上和諧。因此,可以說激發、維持和鞏固興趣是構建和諧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四)加強對“非預設性事件”處理策略的研究,避免其對“和諧教學”的干擾
動態的教學過程常生長出不同情形的非預設的突發事件,這些意外的事件都有可能打破教學預設,影響或破壞教學的和諧。根據“非預設性事件”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可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教學內容相關性”非預設事件,如生物實驗課上由于器材質量而使實驗發生的意外;另一類是“教學內容無關性”非預設事件,如課堂上偶發的學生打架事件。然而,無論何種“非預設性事件”,其通常都具有“突發性、沖擊性、緊迫性”的特征,因而,處理這種動態生成的突發事件就需要教師的機智決策、科學調諧。
研究“和諧教學策略”應重視對“非預設事件”的研究,應努力探循調諧教師主導下的師生及教學環境間的多邊互動,以確保暫時的和諧失衡能夠重新回歸平衡。